低学段语文课堂读写训练初探
作者: 艾娟摘要:语文教师在以生为本的教学观指导下,要从微观上努力探求图文共现、生活比照、寓意反思和词语选用等各种低学段语文阅读课上的读写训练策略,为学生高学段写作打下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语言能力。
关键词:低学段;读写训练;意义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9-085-001
一、低学段语文课堂读写训练意义探寻
要将以学生为本的语文教学观与教学实践有效结合,首先要对学生的言语生长点、言语技能最近发展区和该学段语文课程特点都要了然于胸。低学段儿童说话不完整,表达不清,语序混乱,同音字乱用,丢漏标点符号,拼音替代现象严重。一般的问题式教学能串联出一堂行云流水的语文课,却弱化了言语训练,低学段语文课堂不重视读写训练,便不能很好地为中高学段写作奠定基础。
其次,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教会学生正确地运用语言文字,而语言文字的自如应用要建立在平时良好的学习习惯基础之上。低学段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课堂上教师既要让学生动脑动口,更要让学生动手练写,培养学生课堂注意力集中的好习惯。
再次,识字写字贯穿整个小学语文教学,在低年级尤其重要。语文课堂读写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识字写字频率,加深学生对汉字间架结构熟悉程度;中高学段要用笔成段成篇地说话,而低年级就要在语文课堂设计读写训练,先从用笔说句子开始,聚沙成塔,为高年级写出文从字顺的好文打下基础,此外,将单个字词扩写成句子的读写训练也会提高学生对语言符号单位的敏感性。
二、语文课堂读写训练策略探索
语文课堂读写训练对学生语言发展大有裨益,那么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和对名师公开课的观摩思考,试图寻找一些有效策略。
(一)图文共现,模仿和感受并行
语言和思维相辅相成,相互影响,探索并尊重儿童语言发展的原始路径,要遵循儿童的思维特点。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时,适当提供图片让学生观察,刺激学生感官,唤醒学生内心感受。然而,要将内心感受转换成语言文字,学生往往陷入有感写不出的困境。教师需要在阅读课上引导学生模仿课文。儿童诗《鲜花和星星》中用“这里一朵,那里一朵,”“这里一颗,那里一颗”这种方位词和量词的结构写出了鲜花和星星量多。但简单的语言解释很难让学生真正明白上述句式的表达作用,要激发学生在运用中感悟词语的力量。例如,给学生提供有关绵羊和桃花的图片,鼓励学生模仿课文内容结构,也来写首《桃花和绵羊》的小诗。
将儿童诗阅读理解与习作模仿结合起来,学生在模仿过程中唤醒语言表达的自我意识,个人语言才渐渐得到发展。
(二)生活比照,文本与经验妙比
培养观察能力、丰富学生见闻以及培养学生表达内心感受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题中之义,其核心都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对生活体验的表达要从低年级抓起。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就是学生语言输入的过程。教师有必要基于文本,适当发散,唤起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动笔练习,激发学生语言输出。《咏华山》中的寇准登上华山,便情不自禁吟诵山之高,教师在引导学生品味诗中大意时,让学生写出华山高在哪里,并写出自己登上山顶的感受。大多数学生都能模仿寇准,写到:站在华山上,太阳就在身边,白云全在下面,华山真高啊!也有学生根据自己的登山经验来写:哇,这座山真高啊!站在山上往下看,房子变成积木,车子变成甲壳虫,人变成了蚂蚁!同样是写山之高,文本中的小主人写山之高,角度是向上的,课堂练写中,小朋友写的山之高,角度是向下的。利用文本中的内容,比照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动笔进行语言输出。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引导激发学生对自身生活经验的表达欲望,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度,也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寓意反思,故事与情境迁移
语文教师对低年级课本中的寓言故事处理不当,课上就会充斥着苍白无力的道德说教和热闹喧哗的故事表演,异化的语文要素占领课堂,使浓浓的语文味丢失了。语言文字是思维的载体,是思想的容器,要想学生对一篇课文所折射的道理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都能认同,关键要为学生提供运用语言的开放要素,激发学生对寓言所含道理进行反思,并在语言文字反复运用时将寓言中的道理向其他情境迁移。只有学生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才能真正明白文字背后的思想内容。狐假虎威的故事有时也发生在生活中,你身边有借着老虎的力量威风的狐狸吗?教师可以让学生写写身边的狐假虎威。有学生写到:小A同学学习很好,老师非常喜欢他,他就经常借着老师的力量,在班级学习不好的同学面前耍威风,而老师还不知道,小A和那只狐狸有什么区别呢?当学生能用笔记录身边的事,并从中反思辨别出是非对错时,说明对寓言故事中的道理早已了然于胸。显然,这样练写比老师课堂上反复总结说教效果要好。
(四)词语选用,知识和能力整合
低年级语文课堂喜用生字组词或听写来帮助学生积累词语,但机械性训练只能增加语文知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则需要创设运用字词的具体环境。格式塔心理学有关成员特性率表示:一个整体中的个别成员并不具有固定的特性,个别的特性是从他与其他部分的关系中显现出来的。低年级学习的词语从字义上来看,大都比较形象,不像高年级词语词义特别依托语言环境,但是从低年级开始就设置一些词语运用语境,与该词语共同呈现的一系列词语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背景,以后运用词语时便能调动背景知识,顺利将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运用能力。一年级小学生区别同音字“听”和“厅”的字形字义有困难,教师可以设置具体的语言环境,让单个字的意义在与其他成员的关系中得到突显,如例(1):准确运用近义词“着急”和“焦急”,也要设置具体的语言情境让学生去感知、辨别,在教学《放小鸟》一文时,教师可以根据我、鸟妈妈与小鸟的亲疏关系设置语言情境,让学生体会我的着急,而鸟妈妈不仅感到着急,内心还很焦躁,情绪比我更复杂,如例(2):(1)大厅里放了一盆美丽的花。他是一个听话的小朋友。(2)小鸟不吃食物,我很着急。鸟妈妈的声音听起来很焦急。
不同的词语适合不同的情景,课堂上教师精心设计一些词语选用情境,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潜移默化,积累语言知识,形成语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