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公共数学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研究
作者: 尹亮亮 王晓波
摘要:伴随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实践教学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本文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阐明公共基础学科实践教学的内涵及意义,并结合公共数学课程教学内容及特点,设计较为科学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能力、素质等各方面培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公共数学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9-141-002
“应用型本科”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随着社会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然而,高等学校的实践教学现状研究显示,虽然我国实践教学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取得初步的成效,但实践教学效果却差强人意,尤其是在以公共数学课程为主基础课程教学环节,并不能完全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质与要求。究其原因,传统教育模式下,理论课程缺乏实践引导,实践课程缺乏理论支撑,致使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尽管近年来高等院校大力发展实践教学,但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并未形成完整的体系,缺乏系统的构建与管理,这也是为何高校亟需加强实践教学管理的缘由之一,对此,越来越多的教育管理者和教育理论工作者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一、应用型人才本科教育内涵与公共基础学科实践教学的意义
应用型人才是将成熟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实际生产和生活的技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教育主要强调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现将科学原理转化为决策设计,通过技能操作最终形成具备一定社会效益的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型人才培养过程。实践教学是根据认知的本质和规律、实践的特点和作用以及教学本身的目的和要求而开展的教学活动。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综合分析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协作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
应用型人才培养下实践教学是一个较为广泛的概念,是长期的、系统的、科学的、综合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复杂过程。实践教学不只是专业学科的任务,不能将其单纯的理解成附于理论知识之上的实际操作环节,它同样是基础学科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基础学科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操作,同时需要实践引导理论的飞跃;专业学科实践操作验证理论的同时,需要其进一步提升科学认知水平,进而转化生产。因此公共基础学科理论中融入实践因素,以实践为目的,搭建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平台,能够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成学生综合分析、逻辑论证、协作实践等多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实现应用型人才综合能力培养的最终目的。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公共基础学科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的原则
应用型本科教育公共基础学科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应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质,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注重能力与综合素质的训练与培养,基本遵循以下原则:
1.适应性原则
当前,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技术岗位要求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因此,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培养目标也适应社会需要,确保培养出的人才模式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的要求。为此,确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与时俱进的人才教育培养模式,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应遵循的原则。作为公共基础学科,应紧密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凸显基础理论对专业技能的支撑作用,行之有效的将理论基础知识向专业知识的转化与升华,适应社会对专业人才必备能力的需求。
2.实用型原则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充分体现专业岗位的要求,与专业岗位发展紧密相关。因此,应用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需要构建一个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实践教学体系。公共基础学科实践教学体系应以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构建多层次、多角度实践训练平台,突出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成为合格的实用技术型人才。
3.混合型原则
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包括教学环节、教师队伍、硬件支持等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系统,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教师类型、教室与实验室等各方面都要求统筹兼顾,达到整体最优化的效果,从而保证实践教学体系高效、高质量运行,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公共数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应用型本科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是学生检验自身知识储备,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与能力,认知社会职场、适应团队合作与竞争环境,培养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基础学科作为学生掌握基本实践能力、储备科学基础理论的重要平台,应以实践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系统渐进的构建一个实现学校与社会相结合,教学与科研产出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与知识素质相结合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下文主要描述公共基础学科实践教学所包括的教学目标体系、教学内容体系、教学管理体系以及教学保障体系四个主要职能模块,具体内容以公共数学课程为例,概述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基本框架。
1.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是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方案,设计符合专业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素质以及技能发展方向及具体规划。鉴于公共基础学科面向对象的广泛普遍特点,在制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时,应综合各专业岗位群对知识、能力、技能及素质方面的基本需求,确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综合能力、素质及技能目标。为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知识、素质、技能三方面的协调发展,实现基础学科紧密围绕专业人才培养需求,针对实践教学总体目标进一步拆解,具体到实际教学内容与后继课程的联系,相应实践环节的具体实施方案,设定相应的实践辅助规划,以保证在基础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下的目标机制,能够起到引导驱动作用,充分发挥实践目标体系在整个基础学科实践教学体系中的核心作用。例如公共数学中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实践教学目标是以提高学生处理随机问题必备的综合实践能力为总体目标,鉴于课程是各经管专业的学科基础,因此尝试将原有系统知识模块化,分别实现应用型人才在相关专业实践时所需的随机问题辨别归纳能力培养、随机系统逻辑分析能力培养、统计应用综合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等分项目标。根据目标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融入数学建模、计算机模拟等关键手段,为金融分析、风险管理、保险精算、统计决策等后继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提供必备基础。
2.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内容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化。在制订公共基础学科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时,为了突出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应围绕应用型本科教育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实践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到实验、实训、课程设计、创新制作、社会实践等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构成应用型本科教育公共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具体如下图所示:
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的内容与理论教学内容相互联系,但它并非完全依附于理论教学内容,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因此,在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时,必须根据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目标的形成机制与规律,既要注意与理论教学的联系与配套,又要注意它本身的完整性和独立性。由于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强调以“能力本位”来组织教学,因此在构建公共基础学科实践教学内容时,本着分层培养、循序渐进、稳步提高的原则,将培养学生逻辑判断能力、综合论证能力融入课堂教学实践中,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融入到专业能力实践中,将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及科技创新能力融入到素质拓展实践中,三大模块界限分明,但在实践教学的组织运行中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课堂教学实践是公共数学课程实践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理论课程实践教学设计要求在课堂组织形式上不单纯的是将例题、案例与专业知识结合,更重要的是突破传统教育方式,取而代之的是以解决具体问题为主要学习目的的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将基于主题构建的任务驱动式教学贯穿理论与实践课堂。理论课堂的基本分析逻辑训练,实践课堂上的计算机仿真模拟训练,均为整个教学周期需要完成的综合技能训练做铺垫。基于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知识模块教学过程中,以实践问题、实践项目为牵引,具体涉及每堂课每个教学单元,并贯穿整个教学周期。从学期初期明确具体的实践活动主题,到中期实际理论教学环节,直至末期实践课堂上针对具体统计活动的实现,大至知识结构体系的涵盖,小至知识要点的渗透,都以完成具备专业实践特色的活动为目的,充分发挥学生团队协作能力,鼓励个性发展的创新实践。素质拓展实践与专业能力实践依赖于课堂教学实践产物的转化与升华,结合基础学科理论指导性强的特点,引导学生逐步以具体时间主题、专业项目为主线,以探究学习模式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实现由“学习者”向“研究者”的角色转变,借助完善的立体化教学资源以及网络平台,逐步提升自身实践操作能力的同时,在专业调研报告、创新实训项目、专业课程设计中验证理论自身的科学价值,并以学科竞赛、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大赛等具体形式检验理论与实践结合效果,真正意义上实现产、学、研融汇一体,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3.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科学化、规范化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基本前提,公共基础学科的实践教学兼容理论与实践的特性,决定了管理机制应该更加灵活,继承传统教学管理科学严谨的层级关系,进一步分工明确,各职能部门通力合作,确保实践教学各项措施平稳落实运行。
完善实践教学组织管理。为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建立衔接紧密、相互辅助、协调一致的实践教学组织系统。强化“四级”组织管理功能,由主管院长实施决策及领导职能,教务处、督导处实施宏观管理与调控职能,系、部实施具体实践教学的组织与运行功能,实践指导教师实施具体教学内容的指导及执行功能。通过制定岗位职责,明确各级组织相互关系、相互权责,明确分工,责任到人,为实践教学提供有效的组织保障。
规范实践教学运行管理。学院设立专门的职能部门负责实践教学相关文件、制度以及具体教学工作的落实及运行监控工作。基础学科实践教学课程负责人与相关专业负责人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出独立、完整的综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大纲,并结合大纲编制教学计划、实践教学指导书、实践教学考核标准等运行组织文件系统。由学院做好实践教学整体计划,涵盖经费、场所以及考核办法等实践教学监督系统,切合实际的做好实践教学的准备工作、安排落实、中期检查以及后期考核评定等四个重要环节。学院宏观建立于实践教学配套的管理制度、实施细则,各系、部根据学院实践教学要求及目标,结合本学科及专业特点,对相关制度进一步补充细化,并严格执行,从而保证实践教学活动有章可循,教学监管工作有制度可依,组织管理工作到位、职能分工合理衔接、教学环节顺利实施。
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实践教学质量管理。构建针对实践教学所涉及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实训项目的综合评价体系,兼顾量与质的综合考评手段,制定合理的评价各实践教学环节的评价管理办法,遵循实践教学的客观真实性、科学合理性以及灵活适应性等基本原则,注重实践教学过程的考核,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施、运行的监督,促使实践教学达到最佳效果,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4.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以具有一定生产管理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或具备“双师”素质的专职教师为主体的师资队伍,较丰富广泛的教学资源,较先进完备的技术设备及专业实践环境,是保障实践教学顺利开展的三个重要的基本条件。
首先,教师队伍是教学实践体系的执行者,是具体教学活动的实施者,由于实践教学要求培养学生较强的综合业务能力,因此建设责任心强、实践指导能力强、业务技能熟练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是实践教学顺利开展的首要保障。学院应开阔领域、广开渠道,将更多的具备专业理论、实践操作能力,并且熟练掌握教育教学规律的青年教师,输送到企业机关等实践生产第一线,逐步培养一支科学完备的实践教学“双师型”业务骨干教师队伍。其次,加强实践教学所需的设备设施、环境场所等硬件建设,充分利用广泛的实践教学资源。教学场所以及教学仪器设备建设是实践教学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物质基础。基础学科对教学设施环境的要求虽不及专业实践教学特点鲜明,但其自身的综合性决定了实践环境的灵活多变性。因此加大校内综合实验室和仿真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合理统筹规划综合实验室建设,注重学科发展的前瞻性与实践教学的持续性,将实验室建设与学科建设相匹配,在功能、设备购置等方面注意专业和技术发展的方向,建立兼顾不同专业、不同课程实践教学任务的综合型实验室,保证实验室场馆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资源共享。构建多维度、多广度的立体实训平台,包括网络实践平台以及实体校外实训基地等。基于校园网络搭建网络实训平台,实现实践教学所需的理论知识系统资源立体化,部分实训实践项目模拟训练虚拟化,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及时在线完成实践任务,从而辅助理论知识的构建与实践能力的提升;重视和加强校外实体实习基地、创业基地的建设,弥补校内实践条件的局限,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走出学校,深入社会,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将更专业的讲师请入校园指导实践,将更优秀的人才推广至生产前沿检验实践效果,力争建立相对稳定的综合性、专业性、产学研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