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工科类课程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方法
作者: 高冰摘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之源。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本文在对当代大学生认知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从课堂引导方式的改变、实验与课堂练习的运用,教师与学生交流等方面,提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对工科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学习兴趣;教学质量;认知特点
中图分类号:TU-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9-149-001
1.引言
兴趣是大学生学习的最重要动力,也是科研创新灵感的源泉。工科类课程一般具有严谨的理论体系,并且与数学、物理等学科有紧密的联系,因而其教学内容往往存在理论性强的特点,但也容易让学生感到过于抽象,单调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由于缺乏动力,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往往是被动学习,甚至“死记硬背”。在有限的课程教学时间内,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往往就会失去专注力,而导致教学质量难以保障。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2.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
“因材施教”是教育学中为大家所广泛承认的重要原则。教育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才能够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只有对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分析,才能有针对性的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及互联网的普及,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十分广泛。因此,其对社会热点和前沿科技知识的关注程度很高,获取相关资讯的速度很快。同时,当代大学生思想更加前卫,更加崇尚自由,其社交方式也趋向网络化。这就使得他们对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更加反感,对于被动的接受知识或理念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但他们仍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更愿意去主动式的探索,而不是被动的去获得知识,同时也更渴望去展示自己的特点和个性。因此,培养当代大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对于工科课程教学而言更为重要。
3.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方法
针对当代大学生的上述特点,在课程教学中的不同环节应当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应当重视课程教学中的绪论环节和每堂课开始时的引导环节。绪论是一门课程的开始,除了需要介绍课程的整体概况和考核安排外,还应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学生都是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工科类课程与生产实践通常具有紧密的联系。任课教师在绪论中应该将课程的内容与生产实践,特别是与当代科技前沿的联系讲清楚。例如流体力学课程可以在绪论中介绍大气流体力学与天气预报的关系、讲解我国正在研制的大型飞机遇到的飞行阻力问题等。使学生了解到流体力学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联系,同时也了解到流体力学中还有很多未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人类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每次授课过程中,开始阶段的引导十分重要。如果能够在课堂讲授开始时就引起学生最大的兴趣,就可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所以,在引导阶段,教师应用简洁但具有吸引力的方式来引出本节课的内容。通常可以采用设置问题的方式来引出教学内容,问题的设置应该与社会热点和科技前沿及生产实践相关联。例如在水利工程概论课程教学中,讲授水利工程防洪标准时,可以将网络上热议的“三峡工程防洪标准问题的争议”相关网页报道和网友评论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然后设置问题:“三峡工程的防洪标准到底是百年一遇还是千年一遇?”由于此问题是网络热点,学生平时十分关注,心中对此也有疑惑,因此会使学生很快产生浓厚的兴趣。最后通过老师的讲解,来解答学生的疑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主动的去思考相关问题,从而很好的达到教学目的,也使学生对相关概念有了深刻理解。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梳理好课程不同部分之间的关系。在某一部分内容讲授结束时,可以根据本次课程与下次课程之间的关联,留下悬念,这样可以使学生主动的利用课下时间预习,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应当重视实验与课堂练习的作用。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将实验教学与课堂授课紧密结合起来。在某个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首先安排探索性实验,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来探求某一规律。再由教师对相关原理和知识点进行讲解,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安排后续的验证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动手去探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以发现不同的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经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使学生真正掌握相关知识,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也使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4.结论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之源。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对提高工科类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当在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制定适当的方案。从课堂引导方式的改变、实验与课堂练习的运用,教师与学生交流三方面开展工作,增加老师与学生的互动,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潜力,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