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西诚信对比问题的研究综述
作者: 雍佳 姚漓洁摘要:当今学术界对诚信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诚信的内涵、中国传统诚信思想、当今诚信缺失的原因及对策等方面。以这些研究为基础,深化对中西诚信对比问题的全方面考察,研究方法上支持跨学科研究,把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中西诚信对比问题进行思考,推进了中西诚信对比问题研究的纵深发展。
关键词:中西;诚信;对比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9-151-003
一、关于中国传统诚信思想的研究
中国传统诚信思想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渊源,源远流长,我们需要把握历史脉络,追根溯源,才能了解其形成原因。
夏澍耘(2002)探讨了诚信的起源,指出传统中国伦理对诚信的解释可以追溯到先秦儒家,并梳理了传统诚信思想里“诚”的基本含义和“信”的基本内涵。
康志杰、胡军(2004)按照历史发展顺序整理了从先秦诸子、秦汉隋唐、到宋元明清以及近现代的传统诚信思想,并介绍了中国传统诚信思想的发展与演变过程。
唐贤秋等(2005)从《论语》《尚书》《礼记》《周易》等儒家典籍中对中国传统诚信思想进行了挖掘,探讨了《论语》中的诚信及其现代意义。
朱瑞华(2010)、刘启蕾等(2008)探析了中国的传统诚信思想的优秀内涵,认为传统诚信思想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培育了商业道德,反映了朴素的唯物主义精神。但传统诚信亦有其局限性,如缺少开放性,其本质上是等级主义诚信、目的主义诚信、单边主义诚信,缺少外在的法治约束等等。
陈俊亮(2005)对中国传统思想进行了现代转型研究,指出由于社会结构的变迁、伦理关系以及价值观念的变化,传统诚信思想应该从人伦关系转向社会关系、从个体诚信转向群体诚信、从情感依据转到理性依据、从人格诚信转到契约诚信、从重视自律转向重视自律和他律相结合。
二、关于西方诚信思想的研究
我国的一部分学者也对西方的诚信思想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鄢雪梅(2006)认为现代的西方社会对不诚信的惩罚是严厉的,也是非常有效的,而且西方诚信思想非常重视信任。
王丹(2008)则指出当代西方诚信思想对我国的诚信教育有很大的启示,我国的诚信教育方法存在一定的偏差,对学生诚信教育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学校和教师要首先做到诚信。
三、关于中西诚信对比问题的研究
针对中西诚信思想的对比研究,我国学术界进行了比较有价值的探索。
(一)全景式的比较
龙男男(2013)对中西诚信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对比研究,认为中西诚信文化既有其一致性,也有其差异性,并提出中西诚信文化差异形成有三个根源:中西不同的发展路径、中西不同的经济结构、中西不同的文化传统。而且中国传统诚信思想有其内在优越性,西方现代诚信理念有其相对进步性,二者可以达到很好的优势互补。
陈延斌、王体(2003)指出,中国长期的封建专制与西方长期平等分权观念的不同、中西的法制精神差异、宗教信仰的差异是造成中西方诚信观不同的原因。应将中国重德性、自律的诚信与西方社会有完备的法律规范和机制约束的诚信结合起来,以求互补之效。
郑丽清(2010)分析了中西诚信观的差异在于一个是道德诚信,一个是法制诚信。而且道德诚信与法律诚信可以达到对立的统一。
吴哲(2010)追溯了中西诚信观的历史渊源,指出前者以儒家为代表,后者最早可以追溯到从基督教希伯来那里学来的犹太教传统。同时,对于中国传统诚信思想和西方诚信思想,要采取正确的观点方法,大胆汲取两者的优点,克服各自的不足和缺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诚信。
胡俊超(2008)指出,中西诚信有基本相同的内涵和要求,以伦理道德诚信为基础扩展为经济范畴的诚信和法律范畴的诚信,同时中西诚信又有封闭性与开放性的差异、重义轻利与义利并重的差异、等级制度与平等关系的差异、自律与他律的差异。
沈玲等(2007)认为,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时期,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法制经济、信用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因此必须要加强诚信思想在我国的研究和实践。
包国庆(2005)探讨了中西诚信文化的三大差异:即纵向价值取向与横向价值取向的不同;人际关系是自下而上或双向平等的不同;有无上下级之间诚信制约问题的不同。因此要做好中国现代诚信的重构,就要尝试建立“社会信用制度”。
通过对中西诚信思想的全景式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出,学术界普遍认为中西方都很看重诚信思想,但由于文化差异、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经济结构不同等原因,对于诚信思想的理解和应用不同。尽管中西方对各自的诚信思想的历史考察和比较切入点不同导致结论相异,但学术界普遍认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诚信危机现象,认为必须实现传统诚信的现代化转型。
(二)从某个特定的视角
我国有些学者还从一些特定的视角对中西诚信文化进行了对比。
李兴敏(2012)从一些全新的视角对比了中西诚信文化。如二者形成背景的比较:纵向单向性与横向双向性;二者文化作用范围的比较:狭隘性与广泛性;二者价值取向的比较:道义性与功利性;二者约束机制的比较:自律性与制度性。
赵俊、柳之茂(2010),方丽娟、郑涛(2004)对中西方古代诚信伦理进行了比较,指出中国要经历的现代化并不是在中国传统社会基础上生长起来的,而是经过了与西方一百多年的碰撞,在被动吸收现代西方文明的基础上进行的。西方重视他律,是一种自古以来的文化延续,而中国的传统诚信伦理与现代是断裂的。
刁胜先(2001)、梁锋(2006)比较了中西诚实信用原则,考察了各自的来源,指出诚信实用原则是现代法律的“帝王条款”,并挖掘了中西诚信文化的共通点与相异点,寻求两者的最佳切合点,以寻求当前我国社会诚信缺失的根源。
禹建柏(2007)则把儒家诚信与西方诚信做了对比,指出两者的差异在于前者是实质理性,后者是工具理性;西方诚信观的人性基础是人的利己性,而中国传统儒家诚信观的人性基础是人是性本善的;西方文化赖以产生的基础是以工商业为主的社会生产方式,中国传统社会则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人情社会。一方面要继承中国传统儒家诚信思想的精华,另一方面要善于借鉴西方国家诚信方面的理念与经验,最终实现构建社会主义诚信的理想。
于长湖,王春红(2011)对比研究了中西方诚信价值观,认为中国传统伦理为我国的“诚信原则”奠定了价值取向的基础,是我们应当继承发扬的民族文化的精华。
孟勤国(2004)则以自己在美国进修期间的观察,对中美诚信进行了比较,认为中国的诚信出于礼教,美国的诚信出于功利;中国的诚信重在感化,美国的诚信重于规制;中国的诚信决于精英,美国的诚信决于百姓。而且美国诚信扎根于物质文明和法制文明,可弥补中国诚信的不足。
游小留(2007)探讨了中西诚信伦理的差异,并研究其对和谐社会医疗建设的启示,指出现代意义上的医疗诚信是一种制度德性,依赖法律法规的保障,而不只是一种主观随意性,要树立义利并重的现代医疗诚信价值理念,建立德法结合的医疗诚信机制。
李艳春(2011)对比研究了中美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对中美大学生诚信教育在内容、途径、环境以及制度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两国在诚信教育中的异同点,探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并分析美国诚信教育的成功经验,为我国大学生诚信教育探寻了一条能够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推进我国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健康发展的新思路。
何小春(2009)研究了中西方诚信伦理在适用范围、价值取向及约束机制等方面的不同。指出当前中国的诚信建设应积极谋求互补与融合,将中国传统重道德自律的“人格诚信”与西方社会重制度他律的“契约诚信”结合起来,从培育个人内在诚信品质、增强全社会的契约意识以及建立完备的制度规则等方面人手,打造现代诚信社会。
简耀(2013)探索了英汉诚信用语的构成、社会功能及文化内涵,并从英汉诚信用语的教育感化功能、政治统治功能、规范行为功能三个方面对比分析了它们的积极作用。英汉诚信用语在语言上的相同点是都具有教育感化、政治统治和法治的功能,不同点是英语民族诚信倾向于法治、面向社会;汉语民族诚信倾向于德治、面向圈内。
(三)反思与借鉴
对待外来事物,应该秉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精神选择性吸收学习,才有利于本土文化健康成长。我国的一些学者研究中西诚信文化的不同,探讨其差异成因之余,也反思了本国诚信文化的不足,并借鉴了国外优秀诚信文化的方方面面,为我国诚信建设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
管文娟(2011)探析了中西诚信行为的差异原因,指出原因有三:第一,中西不同的道德价值取向——儒家伦理与契约论理;第二,中西不同的社会文化制度——人治与法治;第三,中西不同的人性观——性善说与原罪说。
莫新明(2011),李细丽(2007)对比研究了中西方诚信文化,并指出这些差异对我国现代社会诚信文化的体系构建的启示在于:第一,要充分发挥现代诚信道德是构建诚信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第二,明晰产权是实现中西方诚信文化互动整合,构建诚信文化体系的重要基础。第三,实现诚信道德法制化是构建诚信文化体系的有力保障。
畅秀平(2008),余国林(2004)借鉴了发达国家诚信管理经验,用以建设我国社会诚信管理体系。指出建立信用制度的目的在于通过具有法律强制性的外部约束力量——制度,来规范信用活动当事人的信用行为,提高守约意识,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市场经济下的诚信运行秩序。
叶朋,任忠臣(2008)则探讨了诚信实用原则的本土化,认为诚实信用原则与其它的民法制度一样都是源于西方,是基于西方理念的价值基础与功能,其与中国传统的诚信理念全然不同。法律移植过程就是外来法的“本土化”的过程,在研究诚实信用原则时,也应考虑中国道德理念中诚信之内涵。
四、总结与思考
(一)对中西诚信对比研究的总结
由以上的这些研究我们可以看到,首先,学术界对中国传统诚信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许多学者对于中国传统诚信思想都是秉承批判性继承的思想,既认识到它的传统价值和现代意义,又能够认识到它的历史局限性。研究传统诚信的意义就在于探寻能够服务于现代化建设的传统价值,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并实现传统诚信的现代转换,是研究中国传统诚信的学者们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其次,从中西诚信的对比可以看出,诚信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种品质,中西都承认它的重要性,但由于文化差异、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等而导致中西对诚信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应用,这种文化差异性中有优于我国诚信文化的一些部分,可用于我们借鉴学习。借鉴、利用西方在诚信研究和诚信建设方面之所长,弥补我们在诚信研究和诚信建设上的不足,是我国加强诚信建设应该努力解决的重要问题。西方的一些做法如诚信经营的商业准则、诚信管理的监控制度、人员诚信品德的评价机制等,在我国都有着很大的应用前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是我们研究中西诚信异同的主要目的,也是我国学者们一致致力研究的方向。
(二)对中西诚信对比研究的一些思考
当前对中西诚信的研究主要是对两者进行全景式的比较,通过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阐述中西诚信的异同,并提出对我国诚信建设的建议与思考。就跨学科研究而言,有的学者从价值观角度阐述,有的学者从教育角度对中西诚信进行了对比研究。然而就英语语言文化的诸多方面来说,其成果寥寥可数。语言是折射文化的一面镜子,文化符号的表意是通过语言符号来解释的。诚信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中西文化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习语、俚语、宗教、哲学、法律、医疗等方面都有丰富内涵的语言表达,可作为今后学者们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