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审计质量问题的研究述评

作者: 王勇慧 孔维伟 白波

摘要:审计质量问题在中国的财务行业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审计市场尚处在发展阶段,审计市场上竞争渐趋白热化,会计事务所会针对市场的需求降低审计质量,甚至在审计工作上造假。

关键词:审计质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体制

中图分类号:F23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9-155-001

中国对审计领域以及审计质量的认知起步较晚,其对审计质量的研究起步于1990年前后并持续发展,汪军指出:强化审计师的专业水平;包含刮起“审计风暴”的李金华指出:审计水准的高低对审计质量影响甚大等等。笔者认为,对审计质量问题的研究,不但要参考专家的研究成果和经验,还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审计质量的提升与我国的国情相符合,同时满足市场的需求,并与市场定律相吻合。

一、审计质量的内涵

审计质量的问题,来自于审计质量科学内涵的界定。国际国内的审计专家和研究人士对其进行了相异的阐述。笔者在引言中已有提及,下面笔者将一部分关于审计质量内涵的观点阐述出来。

在国外审计学界,有关审计质量的内涵存在不同的说法。从国外学者的角度来说,大多数的国外专家倾向于主体的被动性,也就是说:以监督的视角去审视审计质量的内涵。所以,国外专家指出:错报误报的比率、审计师、会计师出现违约行为以及信息披露的流畅性等等,都具有监督的功能。

而我国的审计学家的观点更多倾向于重视审计师以及独立会计师自身的特征。除开引言中提到的谢志华或李金华的论点,汪军认为审计质量内涵应权衡审计师的专业水平、审计投资、职业道德和审计中的独立性等因素的综合乘积。而另外一名审计学领域的专家彭桃英则指出:审计质量关键是要权衡审计报告商品的质量和审计工作的行为质量。

二、我国审计质量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市场的需求问题

目前,审计市场体制依然不够完善,特别是中国并未产生有迫切需要的审计市场,许多审计学家百家争鸣,到目前为止没有定论。

而审计市场目前恶劣的竞争环境的形成,促使审计工作在相关法律行为的诱导下,将资本市场对融资的需要作为基础,企业向市场供应有关的财务审计报告;在市场自由特征下,导致审计行为的质量降低,这也是一个十分棘手的市场难题。

(二)审计组织机构和权责关系

针对审计质量难题,从客观的视角分析,是来源于市场的不正常发展;然而从审计行为的主体来说,却是审计关系产生了问题。这部分难题体现在审计组织结构以及权责关系上。审计关系一旦出现变化,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审计质量直线下降。

另外,审计组织结构未实现完全独立,因此让审计工作遭遇困境,尤其是缺乏独立以及公正的审计结构,致使审计质量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而且审计的权责关系未能全面界定。例如我国许多公司的董事会构建正处于摸索状态中,而且相当多的注册会计师所担负的职责与其获取的报酬不相称,注册会计师并没有在审计失误后担负较为严重的风险和结果。这类权责关系的失衡,降低了审计质量。

(三)审计行为的选择问题

我国目前审计工作的混乱局面的形成,从实质上来看,是由于审计信息的不对称,因为外部大众或有关利益团体无法观察到注册会计师不稳定的状况。

大部分的审计行业的研究人员,正从事务所的专长研讨以及审计人才的研究模式过渡到管控审计行为的模式上。审计质量要实施动态监督,它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

目前,审计监督过度依靠自我监督的模式也要予以改善,要在审计行为之中,重视审计行为的市场稳定性,会计师事务所本身的管理状况等。对负责审计行为的注册会计师应对其审计理论以及所使用的审计方法实施全方位的评估,权衡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行为,起到监督的作用。

三、针对审计质量问题的策略

(一)改善审计市场机制

会计信息质量不仅关系到投资者和其他相关利益集团的切身利益,更关乎到国家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平稳发展。而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审计工作,即审计质量的好坏,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真实和可靠的必要环节和有力保障。

因此,应当逐步加大审计质量方面的立法力度,并建立起从审计主体和被审计单位到审计过程与审计结果为体系的审计市场机制。可通过会计师事务所的合并、审计收费的合理化、注册会计师从业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等手段,不断提高我国审计工作的水平,逐步完善我国的审计市场机制。

(二)审计体制的构建

有关审计质量的提高,从实质上来讲应以审计体制的构建为切入点。唯有使审计行为体系化以及体制化,才可以大幅度提升审计质量。

所以,审计体制应为高水平的审计工作提供更为直观、兼具可行性的判断准则,通过市场的需要来预判审计市场对审计质量的需要,它要求审计市场合规化,并有序竞争。另外,应约束审计主体的行为,通过审计委托人、代理人以及注册会计师等的参与,构建完善的协约系统,从而让担负审计职责的注册会计师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受到监督和制约。

(三)加强对审计行为的管控

大部分审计问题的出现,笔者认为是对审计行为的管控上出现了纰漏。许多审计行业的专家,都认为对审计行为的控制力度能够左右审计质量。

审计行为不单要依靠注册会计师的自发性以及自觉性,更应对审计人员的职业操守做出明文规定。例如审计行为是不是兼具前瞻性、审计报告是不是客观的、审计的实效性是否得到体现等等,都应写入整体的审计行为的管控体制中。

综上所述,审计质量与市场环境、组织与权责体制、注册会计师的行为选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笔者认为,应强化审计行为专业化质量管控、健全评估体制和准则、深入地区扩张与加快本土化进程,并进行质量监督建设以及审计行为引导的权责建设——这也是审计质量提升的必由之路。因此,在审计质量问题的探讨上,怎样实现权力与责任的统一,并且改变动辄使用法律的局面,值得深入思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