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佛教音乐对社会和谐的作用
作者: 袁金楠摘要:佛教音乐是历史文化遗产,它能陶冶身心,整合身心健康,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极其丰富的内涵。传承、发展佛乐是现代人的心理渴求,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佛教音乐;社会和谐
中图分类号:J6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9-156-001
佛教音乐起源于印度。公元前后,随佛教传入中国内地。中国佛教音乐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两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就用音乐传教,曾感动了成千上万的野蛮人。佛乐的传播,没有国界、民族、年龄、男女之分,用音乐来教化众生,简便易行,只要用心灵去领悟,即便听不懂歌词的全意,也会从声声的梵曲中有所感悟,使听者心静如水,回归自然。和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主题,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和谐,人类的发展离不开和谐。用佛乐传播佛教思想,能教诲世人弃恶从善,抚籍众生心灵的悲苦,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人与人和谐相处,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
1.佛教音乐的渊源
佛教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逐渐形成中国化的佛教音乐。佛教音乐源于印度,西域的佛教传入中国内地,称为梵呗。由于汉、梵语音不同,印度佛乐的曲调在中国传播有很大的困难。于是,一些佛教高人“改梵为秦”,用中国的曲调配唱翻译的经文,有转读和梵呗两种形式,转读就是念经,梵呗就是歌赞。到了魏晋时代就有了中国人自创的佛教音乐。南北朝时,佛教音乐在民间广为流传,许多擅长佛乐的高僧接踵出现。梁武帝崇尚佛教,提倡大力发展佛教,因而,为中国佛乐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各地形成了不同地方特色的佛教音乐。在唐代,佛教音乐都达到了鼎盛时期。烟台职业学院于娜《中国佛教音乐的源流》一文中,将中国佛教音乐史大致分为五个阶段;(1)佛教初弘期的“西域化”阶段;(2)自东晋至齐梁的华北及多样化阶段;(3)唐代的繁盛及定型化阶段;(4)宋元直至近代的通俗化及衰微阶段。(5)现代佛教音乐的复兴阶段。佛教音乐大致分为,一是民间、大众通俗佛乐,二是道场、法事佛乐。
2.佛教音乐的特点
佛教音乐有自身别于其他音乐艺术的特色。其吸收了宫廷音乐的精华,而具有了悠扬典雅的音乐特色;吸收了道教音乐的精髓,形成了超然脱俗、蓄韵幽微的音乐旋律;吸收民间音乐长处,与民间音乐相融合,促进了佛教音乐世俗化。
佛教音乐具有修行性、感化性、传承性。早在2500年前,释迎牟尼就用音乐传教,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达到弃恶从善的境界,因而它具有修行性。佛乐能激发人的感情,激发人们对佛教的信仰,用佛乐教化众生,比用语言更加易于传播。佛教音乐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其优美的旋律,独特的风味,使人意念净化,从古至今,佛乐永唱不衰。
3.佛教音乐对社会和谐的作用
社会和谐需要宽容的氛围和精神,要建立一个和谐社会,尤其要倡导宽容、谦让、友爱、互助的社会氛围以及和睦相处的人文环境,和谐社会需要人人友爱、家庭融洽、邻里团结、社区敦睦。佛教音乐清净、清凉、风格纯朴,具有丰富的内涵,倾听佛乐能使人的心情趋于平静,净化人的心灵,启迪人的智慧,能唤醒人回归自然的本性,使人产生返璞归真的强烈愿望。
社会生活的和谐,需要稳定安宁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有条不紊的社会生活秩序。现代社会市俗浮躁,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使人失去生活中的快乐。佛教音乐清新脱俗、曲调优美,聆听佛教音乐,可以陶冶性情,修养身心,可以让人变得安静,不浮躁,在心情不好或压力大的时候静听佛乐那优美的旋律,婉转动听的表达情感的方式,能直接流动人们的感情,庄严、肃穆、柔和、恬远的佛乐,可以放松人的心情。
社会和谐的基础在于人与人之间有一种相互信任的纽带。没有诚信,就没有相互的合作,就没有社会的团结,也就没有社会的和谐。佛教音乐能恢复人美好、善良、慈爱的面目,平息纠结于内心的各种烦恼,调整内心的矛盾,使身心统一和谐与外界的万事万物相应。佛教音乐能削减差异、调和矛盾、消融对立,对于国家政治稳定、长治久安有着积极的作用。
总之,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达,丰厚的物质生活却为现代人带来了各种层面的身心障碍和困扰。佛教音乐是历史文化遗产,它能陶冶身心,整合身心健康,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极其丰富的内涵。传承、发展佛乐是现代人的心理渴求,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