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词手法赏析
作者: 陈洁摘要:《虞美人》是李煜最负盛名的佳作,在艺术手法上,自有他的独到之处。通篇问答,以高亢的调子,刻绘此人悲恨相续的心理;反复对比,以富有哲理的意味,传出词人对宇宙永恒不变、人生短暂无常的慨叹;善用比喻,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抒发词人的满腔忧愤;巧用意象,抒写生活感受。《虞美人》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而流传古今。
关键词:婉约词;艺术手法;赏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10-027-001
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主。”确实,作为一个亡国之君,没有什么好说的。可是作为一个词人,他给后代留下了许多传世名篇。王国维说得好:“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一篇。
一、通篇问答,以高亢快速的调子,刻绘此人悲恨相续的心理
开篇“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奠定全词的基调“愁”。“春花秋月”在正常人的眼里是美好的事物,可是,作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李煜,见了这样的美好心里反而显得烦躁,劈头直问:春花秋月,年年花开,岁岁月圆,何时才能结束呢?奇问劈空而下。然而,我们仔细想来,因为李煜所处的境地,他对人生已经绝望,于是对春花秋月的无休无止已然感到厌烦,他面对此情此景,不由感叹人的生命随着每一次的花谢月缺而消逝不再。于是转而问人“往事知多少?”往事,指他作为南唐后主时的奢华生活。那时的欢乐,那时尊贵的地位,那时的自由。然而现在,以往的一切都已消散,已不复存在,已化为虚无。他深深感叹人生的短暂无常。“又东风”点明他沦为阶下囚的生活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地流逝,季节的变化引发他的无限感慨,他不禁感慨“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这是一声深沉的浩叹。他以一个亡国之君的口吻,直抒心中的亡国之恨。他遥望南国慨叹,“雕栏”“玉砌”应该还在吧,“只是朱颜改”。无端传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这样的问答,无不刻绘出词人心中的悲恨。
二、反复对比,以富有哲理的意味,传出词人对宇宙永恒不变、人生短暂无常的慨叹
“亡国之音哀以思”,李煜由一国之君,沦为阶下之囚,他失去了欢乐、失去了尊严、失去了自由,甚至失去了生存的安全感,这引出他的悔恨、他的追思。词中三度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之短暂无常,富有哲理,感慨深沉。以春花秋月之无休无止与人世间多少“往事”的短暂无常作对比;“小楼昨夜又东风”与“故国不堪回首”的变化无常相对比;“雕栏玉砌应犹在”与“朱颜改”相对比。“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之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如此反复对比,将词人心中的波澜起伏和忧思难平曲折传出。
三、善用比喻,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抒发词人心中的满腔忧愤
这首词主要抒写亡国之愁,但离愁无声,愁绪无形,如何把无声无形的愁绪写得形象具体呢?词人化情思为景物,运用贴切的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词人最后仰天长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般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般不舍昼夜。仅九个字,却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现出来,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可以说,李煜此词之所以能引起广泛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象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他愁思的真正内涵,而仅展现它的外部形态,这样人们就能借用它来抒发自己类似的情感。这样,此词就能在更大的范围内产生共鸣并得以千古传诵了。
四、巧用意象,抒写生活感受
为了表达亡国之愁,作者在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意象是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既有情感的内涵,又有景物的描写。明清后的意象专指借助具体的外物用比兴的手法表达作者的情思。“月”这个意象在中国古代诗词中运用十分普遍,如“沧海月明珠有泪”、“举头望明月”、“月是故乡明”。它通常表达的是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主题。在这首词中,作者把对故乡的情思和今天的无限愁绪转化为景物,巧妙运用“月”这个意象,从相反的角度,把愁思表现的极态尽妍。 “秋月”“月明”这些景物本是令人心向往的,但由于作者当时的处境,他无心赏景,反空添哀愁。作者运用反衬的手法,以乐景写哀景,使人深感悲痛,使词的艺术效果更上一层楼。
法国作家缪塞说: “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李煜的《虞美人》正是这样的不朽之作。而其之所以不朽,除了内容情感上的“绝望”“眼泪”以外,更得益于作者对诗歌艺术手法的掌握与运用。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反复的对比、贴切形象的比喻,使作者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也正因如此.而流传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