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先学后教

作者: 刘进贤

摘要:为贯彻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翻转课堂”,本人对“先学后教”模式在小学科学课中进行尝试。

关键词:小学科学;“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10-073-001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本次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一、“先学”,还学生自主学习权利

“先学”的目的是为了“后教”有的放矢。如何有效开展“先学”?本人认为“先学”应该包含“课前先学”和“课堂先学”两个层面。

1.“课前先学”学什么

“课前先学”主要指“预习”。新课改实施后,小学科学主要以科学实验为主。我每学期初在上第一堂科学课都会对学生说:从今往后,我们学习科学要多一点细心,多一份爱心,多一些关心,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平时要注意搜集积累身边的废旧日用品如塑料、铁丝、电线等,为以后科学实验做准备。同时还要求学生课前认真阅读课本内容,利用自己已有的相关材料,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实验活动。

2 .“课堂先学”怎么学

通过“课前先学”,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虽然有了大概的认识理解、有所收获,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本人认为课堂内也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在“正常教学”中展示“课前先学”的成果,讨论存在的疑难问题(讨论的问题应当是学生在课前先学中解决不了的,其次是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本人在上课时,就是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准确地揭示自学任务,并将关键词或要思考的问题用大屏幕或学习纸的方式呈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教学教科版五下科学《热》单元第1课《热起来了》,我设计了如下思考题:1.我们身体里的热量是从哪里来的? 2.衣服能不能产生热量?为什么我们多穿衣服会感觉暖(或热)起来?以上问题,在考查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起到了引导学生自学的作用,避免了学习的盲目性。

“课堂先学”要做到有张有弛,有放有收。在学生自学时,教师巡视,发现问题记下来,但不讲话,不干扰学生自学。

经验告诉我们,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有序比无序更有效,当学生尝到自学的甜头时,就产生了强大的学习动力;当学生具备学习能力时,我们的“教”就取得了成功。实现“先学”目标,为“后教”的深化铺平了道路。

二、“后教”,真正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

这里的“后教”不再是教师的一味讲解,单纯灌输,而是一种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进入了“教”这个环节,这是课堂教学的高潮。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解决疑难问题,而此环节的时间也只有10分钟左右,这就决定了教的内容要少而精。教师只须教教材内容的20%,即重点、难点;只教学生不会的,即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解决疑难问题。如在教学《热起来了》一课时,学生对夏天街上许多店家为什么要给冰柜盖上棉被想不通,因为学生往往从自身的感受出发,身体穿上衣服会起到保温作用——热起来,为什么冰柜盖上棉被就不热起来?这时老师就要用刚学的知识帮助学生解释清楚,切实解决问题。

在这种模式下,虽然教师教的时间和内容都少了。但是,教师必须明确自己的主导地位。因为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其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老师的引导,这如同人在路上行走,如没有路灯,就不明方向;如没有路标,就可能上岔路。教师就要当“路灯”、当“路标”。的确,我们教师要从过去“满堂灌”的“第一线”退到“第二线”,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如在执教教科版五上科学《光》单元第5课《光与热》一课,关于太阳灶和奥运火种就是用凹面镜取得的教学内容,学生不怎么清楚其中的原理,因为放大镜能汇聚太阳光,学生有生活经验,但凹面镜和凸面镜学生见过的不多,因此,这种时候就需要老师利用教具或多媒体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虽然说“先学后教”的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但是在学生思维启而不发时,或者根据学生明确原有的知识水平无法解答时,老师该讲就讲,该授就授,还是十分有必要的。如教科版六下科学《物质的变化》单元第4课《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实验后产生的新物质根据学生目前的知识无法确认,这样就需要教师进行说明:科学家经过大量的研究,已经确定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产生的新液体是醋酸钠。

“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发挥各种类型学生的长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学从三年级开始开设科学课程,这时学生已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因此,可以尝试“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有计划、有目的、有调整、适度地实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