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组织小班的“娃娃家”游戏
作者: 姜晓娟摘要:娃娃家是小班幼儿最喜欢的角色游戏,给幼儿带来家庭的气氛,幼儿在这个“家”中玩游戏,促使幼儿很快地适应幼儿园生活,积极参加幼儿园一日活动,快乐成长。
关键词:小班;娃娃家游戏;组织探索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10-107-001
小班幼儿最喜欢参与的角色游戏是娃娃家。在这个“家”中有“爸爸”、“妈妈”等幼儿喜欢和熟悉的“人”存在,这个“家”给幼儿带来家庭的气氛,能让他们较快地适应幼儿园生活。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简单谈谈如何组织小班的娃娃家游戏。
一、一起认识“家”
在进行这一游戏之前,我们根据小班幼儿游戏时需要提供种类少、数量多的成型玩具或材料这一指导要点,先在班级的区域中预先布置好两个娃娃家,我们还在两个家的显目位置处分别粘贴了一幅卡通娃娃的图画。
1.给家取个“名字”
为便于幼儿认识和区分这两个家,我们先组织幼儿进行参观和交流。“你们看,这儿有两个小娃娃的家,你们愿意到他们的家里去玩吗?”我先用带有启发性的话语提示他们。幼儿积极响应后,我便鼓励他们给这两个家分别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当听到要取名字时,他们一下子兴奋起来,有的幼儿会想到自己的小名,也有的幼儿想到了动画片中有关角色的名字。最后我们决定选用“丁丁家”和“当当家”来作为家的名字,因为这两个名字不仅让幼儿说起来方便,而且便于幼儿的记忆。
2.记住家中的成员
小班幼儿在游戏中所表现出的较强的独占欲望,使得他们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不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就采用挂牌的形式,让幼儿自己能直接地理会在游戏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什么。首先我们把有关娃娃家中涉及到的主要家庭成员简单地画下来或从网络上选择相应的图片打印下来贴在小卡片上,再让幼儿挂在自己的胸前。这样幼儿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身份以及周围同伴所扮演的角色,游戏中的角色意识也会逐步地形成。
3.抱抱小娃娃
在游戏中我们有必要先引导幼儿学着“抱娃娃”,让每个幼儿都学会这个本领。为此,我们利用日常时间引导每个幼儿都有亲自抱娃娃的机会,从而让他们在娃娃家游戏中充分体验到自己小小的责任感。我们具体的做法是引导幼儿双手将娃娃轻轻地从床上抱起,让娃娃平躺在小朋友的怀里,一只手臂托住娃娃的头部,另一只手臂托住娃娃的腰部。几次练习下来,幼儿有了小大人的模样,能比较投入地参与游戏。
二、一起会玩“家”
在娃娃家游戏中我们会发现家中物品的摆放经常是乱糟糟的,他们只专注于摆弄餐具和抱娃娃。由于小班幼儿处于独自游戏、平行游戏的高峰时期,游戏的主要内容是摆弄玩具并重复操作,因此“玩”家还需要一定的指导。
1.会整理家中的物品
在实践中,我察觉到“能整理物品”这一游戏规则的建立不能仅靠简单的说教,应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游戏的形式帮助他们理解。在一次游戏结束后,我没有像往常一样和他们一起收拾和整理家中散乱的材料。而是利用凌乱的娃娃家为他们创设了一个情境,并进行提问:“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家,你们看丁丁家的很多玩具躺在地上多可怜,我们怎样把他们送回家呢?”随后,我和孩子们一起商量,一起摆放,并给相应的玩具画好了标志,贴在了摆放的位置。当幼儿将物品放在相应的标志位置时,整理物品就变成了一项非常有趣的配对或分类游戏。这些游戏将整理工作趣味化了,幼儿也能从中得到满足,在不知不觉中娃娃家的物品也就整理好了。
2.会利用家中的材料玩耍
皮亚杰说过:儿童的认识发展是在其不断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中得来的。在娃娃家游戏中,我根据幼儿的游戏需要,适时地添加一些材料,如手机、小丝巾、手套等等。在一次娃娃家游戏中,当我把一个小手机投放到当当家的时候,孩子们都来围观。这时候我有意识地走到娃娃的跟前,摸了摸娃娃的头说,“哎呀,娃娃是不是发烧了。要赶快想办法让爸爸从外面买点药回来!”这时候凯凯小朋友立即拿起小手机,递到我的面前,我没有接过来而是说:“你赶快把这个事情告诉爸爸吧!”就这样,孩子们慢慢地接触并运用不同的材料在娃娃家中越玩越精彩。
3.会结合日常的生活和学习经验
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在娃娃家游戏中,我们收集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常用的一些生活用品,如领带、围巾、小提包等等,引导幼儿知道一些物品的使用人和使用方法,让他们更好地认识娃娃家的各个家庭成员。在游戏中,娃娃家的爸爸带着领带感觉非常神气,走路也是昂首挺胸,真像个小大人似的。而妈妈则让老师帮助在脖子上系上了围巾,感觉非常漂亮,也满心欢喜地到娃娃家干活做事情了。
三、一起评价“家”
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在游戏中的认识只是周围生活中最粗浅的,所以有时无法直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而游戏结束的讲评正是帮助幼儿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好机会,把从孩子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来,再放回到幼儿中去,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同伴中出现的问题,激发幼儿爱“家”的情感。
1.幼儿自己说说在家中遇到的问题
曾经有调查表明:孩子比成人更富有创新精神和想象力,孩子的思维是没有束缚的,不要以成人的思维定势作用于孩子。在游戏评价中,我们注重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让幼儿充分进行讨论,特别是对游戏中存在的一些矛盾,让他们在讨论中寻求答案。如在刚开始“娃娃家”游戏时,一个娃娃家里有许多的爸爸、许多的妈妈,幼儿也丝毫没觉得不妥。我们就让幼儿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大家对问题有了一个共同的认识,问题得到了解决,激发了幼儿参与下一次娃娃家游戏的兴趣。
2.教师以游戏者的身份参与“家庭”讨论
由于小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很强,在评价游戏的时候需要老师的支持。在一次游戏结束后,我以一名“当当家”的“奶奶”这一身份参加讲评,我就讲讲自己是怎样照顾、关心、热爱娃娃的……这样幼儿除了能够模仿成人的劳动、生活之外,也可以模仿老师的讲评,使游戏有了进一步的逼真感。
以上几点只是我们在“娃娃家”游戏中所积累的一些浅显的经验。在今后的游戏活动中,我们还将继续观察幼儿的行为,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帮助,从而积累更多更好的经验,以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