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写作”邂逅“网络流行语”
作者: 金萍摘要:近年来,网络充斥着人们的生活。而网络流行语是网络上流行的语言,具有生动风趣、新鲜活泼、言简意赅、方便快捷、诙谐幽默等特点,因此受到广大青少年的青睐,并大量出现在中职生的平时交流和作文中。网络语言正冲击着传统语言表达习惯,给语文写作教学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拟从网络流行语对中职生语文写作的双面影响,论述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规范语言和网络语言的关系,树立科学的语言观。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中职生写作;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支童编号:1006-3315(2015)10-133-002
一、网络流行语为什么流行
网络流行语是网络上流行的语言,原来是网民在网聊、 “网络社区”中流行使用的“键盘语言”,现已走人并流行在网民们日常生活中,并且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他们的日常生活语言。网络流行语具有生动风趣、新鲜活泼、言简意赅、方便快捷、诙谐幽默等特点。
中职生是指在中专、职业学校和技校这三类学校就读的学生,一般学制三年,是一个既属高中阶段,又不同于普高学生的特殊弱势群体。从学生来源上,他们大多来自农村、来自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从学生质量上,他们多是应试教育的被淘汰者,社会的弃儿。他们的主要使命不是升学,而是直接走向工作岗位,是我国未来产业大军的重要来源。因此他们的学习任务比普高生轻,可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较多,而手机、电视、电影、网络等现代化信息媒体更是给他们的娱乐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很自然会接触一些网络流行语,他们在交流中也经常使用,觉得自己很“酷”,很时尚。
中职生思想活跃,追求变化,喜欢标新立异,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特别强,尤其在流行语方面。网络流行语刚好与当代青少年偏于好奇、乐于幻想、追求独立的要求相吻合,它的前卫性、自由性、丰富性似乎给了他们彰显个性、张扬自我的一个平台。他们不仅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网络流行语,还在与同学、家长、老师的交往中使用,甚至在课堂、作文中也时有出现。但是事物的好坏都是相对的,网络流行语的出现既有利又有弊,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抱着积极欢迎、宽容理解的态度,客观公正的去看待它。
二、网络流行语有什么积极作用
随着网络文化的兴起,网络流行语也成为人类语言发展长河中一道奇异的风景。当中职生广泛接触到网络流行语之后,一股“清新感”扑面而来,因而对网络流行语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不仅喜欢采纳,并在日常口语中积极运用,而且他们的作文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网络流行语的影响。其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丰富中职生的写作语言
网络语言之所以能如此吸引人,是与它自身的幽默诙谐、标新立异密不可分的。对于经常上网的学生来讲,耳濡目染之下,网络流行语便成了他们的常用语,一些学生读物,如中学生类的报纸杂志,其文风也深受网络语言的影响。因此,即使是一些平时没有条件上网的学生,也很容易受到这种语言的影响,并开始逐步进入他们的作文中。
中职生历来最头疼的就是写作,因他们语文底子差、生活素材贫乏、语言单调枯燥,总是寥寥几句就写不下去了,常常陷入一种简单粗糙,笼统模糊的困境。而文采却是好作文在语言上的一个要求,语言“有文采”主要表现为用语生动、自然活泼,用语丰富、运用自如,意义深远、善用多种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等。从这个角度来看,部分网络流行语进入学生作文,确实可使文章的语言形象生动。它对学生作文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幽默、风趣、夸张的语言上——“恐龙”“斑竹”“菜鸟”“东东”“美眉”“大虾”,这些另类词语在一般人的眼中可能会觉得莫名其妙,但是对于那些经常上网的中职生未讲,却是耳熟能详。于是,在一些中职生的作文中,女孩子成了“恐龙”,男孩子成了“青蛙”,别人都是“菜鸟”,自己总是“大虾”。这些作文往往带有一种调侃的意味,让人读来忍俊不禁。特别是让学生写一篇诙谐、幽默风格的作文时,使用这些网络语言就会显得比较活泼、可爱。
(二)培养中职生的写作兴趣
现代化工业时代,网络步伐在不断地加快。忙碌的人们已经无暇用纸笔交流联络,上网成为人们重要的沟通方式。在线交流的原则是快,而汉字的输入方式会制约时间,于是,网民们特别是一些中职生就用一些新的、快捷的方式来代替传统输入法,由此而产生的网络新词语省时又省钱。
学校语文课上的课堂写作,特别是对于那些已经给定了命题与半命题的限制性作文,更让学生头疼不已,遇到这样的限定性写作,学生简直无所适从,根本就不知从何处开始,怎能发挥出真实的写作水平,怎能写出漂亮的文章,怎能文思泉涌、妙笔生花呢?可学生在自己的“自留地”——虚拟网络世界里却能写出极其美妙的文字。在“E时代”背景下网络写作,特别是Email、BBS、网上聊天、手机短信等网络写作种类层出不穷,中职生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天马行空”、“畅所欲言”,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网络文学迅速兴起,以其鲜活的生命力,强烈的现代感、青春化深深吸引着朝气蓬勃的中职生,网络文学在为中职生提高阅读量的同时,也给他们的写作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它改变了传统的阅读方式,开阔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三)提高中职生的文学水平
从积极的方面看,网络语言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丰富而自由的表达方式,多采的话语风格等等,体现了时代的特征,推动了书面语言的丰富发展。网络文学开放便捷、广泛多样,它似一面多棱镜、一个万花筒,展现出色彩艳丽的世界,为中职生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有助于他们开阔眼界,提高文学欣赏水平。看别人的文章,心灵得到回应,思想受到冲击;写自己的文章,没人知道你是谁,又敞开了自己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从自我封闭的牢笼中获得解脱,加深自我关注,增强自我意识,多了一份对人生的思考、对世界的认识,鲜明的语言个性化等。许多女学生对安妮宝贝的文章非常喜爱,认为那些文字很深刻、现代、触动人心;大多数男生则对俞白眉的网上论剑持有极大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也有了自己对生活的思考。
三、网络流行语有什么危害
网络流行语具有那么多的优点,但它也是一把“双刃剑”,既让人欢喜也让人忧,它在对中职生教育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会带来很多消极影响:
(一)不规范
青少年正处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阶段,对中职生来说,正确的语言习惯是非常重要的,网络流行语如果过多地进人中职生的日常生活,那么汉字的纯洁性将遭到破坏,会导致中国汉字文化的变异,会让学生养成不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不良习惯。目前写错别字是当前中职生在语言使用上的一大弱点:一张请假条、一封检讨信、一篇小短文,里面的错别字让人俯拾皆是,不禁让人忧虑。翻阅学生的作文,发现学生出现的错漏已达到一种触目惊心的程度。例如“版主”写成“斑竹”,“什么”成了“神马”,把“漂亮”说成“漂漂”、“东西”说成“东东”、“今天晚上谁去散步的说?…‘不要忘了伊妹儿我!”……像这些语序变异、随意倒装的句式和奇特的词汇,完全违背了现代汉语的传统规则,让人常摸不着头脑。无可否认网络语言为传统语言添加了新元素,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错别字横行的“凶手”。网络流行语不够规范,甚至有些网络流行语都是谐音字,会引起同学们在写作中习惯性地写错别字,小小错别字产生大危害。在改卷的时候,同学们用一些比较鲜明的网络流行语,让人啼笑皆非,中国的汉字文化本来就属于一脉相传,要求规范性,我们要传承中国汉字文化,平时口语中可以运用,但在写作中不可以运用。
最近,教育部将原本规定的“笔试一律用汉文字答卷”改为“用现行规范汉语言文字答卷”。这意味着不光网络语言、古文、繁体字不能用了,用“凡客体”、“甄嬛体”等想必也是要扣分的,这些网络流行体也属于不规范文体。而且在平时的学习中,习惯讲网络流行语的中学生,很难接受文言文。有人认为网络流行语会引起文化接受的断层,传统文化多趋向于尊重文字的基本义和文言文的悠久历史,而网络流行语的流行,使口头语言更加的便捷,会让同学们对传统文化更加的陌生,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觉得难度很高,不利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二)欠高雅
网络文学比传统文学有了更多的交互性和相对自由性,但也充溢着更多的矫情和伪饰、谐谑和怪异,其消极的因素不可避免,甚至导致了许多中职生感染了这一病毒。许多老师都反映现在中职生的作文中消极因素偏多,主题明显低调,缺乏时代青年应有的朝气、活力和进取精神。另外,由于网络文学本身的良莠不齐、过度自由,使得许多受网络文学影响较大的中职生,写作上的语言、形式都太随意,虽然很贴近生活,趋于聊天色彩,活泼自如、平易亲切,个性化强,却明显“低俗”,缺乏“雅”、“洁”气息,不能算真正的文学素养。绝大多数同学仅把看网络文学当作娱乐消遣,这样的阅读和写作,离真正的文学殿堂还很遥远。
网民良莠不齐,再加上网络的虚拟性,就产生了一些低级、粗俗甚至肮脏、丑恶的语言。网络社会人们的互动是在匿名环境且非明确的网络虚拟关系中进行的,这种匿名性特点使我们很难对网络上精神污染的制造者进行有效地制裁。网络中传播暴力、淫秽、反动的语言,而且可以经常肆无忌惮地公然挑战法律而逍遥法外。另外,即使中学生知道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都有一定的影响,但是还是因为许多同学都用网络流行语来沟通,自己也就随波逐流。网络语言文化的欠约束性,导致网络中存在的不健康语言内容会对青年学生的社会化产生较大危害。
四、如何应对
网络流行语高效、快速、方便、独特的交流方式与当代青少年偏于好奇、乐于幻想、追求独立的要求相吻合,对于网络流行语我们应该抱着积极欢迎、宽容理解的态度,客观公正的去看待。
对教育工作者来说,要积极迎接挑战,努力提高自身信息素养,提高计算机水平。因为网络流行语是网络上流行的语言,具有生动风趣、新鲜活泼等特点,所以当将其运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时,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生活和教育教学中,我们要客观公正的对待它,扬长避短,将其积极的一面充分的发挥出来,从而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进行,提高教学的效率,并使中华民族的文化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要引导学生认识网络语言的利弊,吸收积极健康的网络语言,树立科学的语言观。在现实社会中,我们不应该完全禁止学生使用网络语言,但是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确,使用网络语言必须遵守一定的原则,要本着“必要性、明确性、品位性”的原则使用网语言,同时也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监管和引导,督促他们在书面语中使用传统词汇和语法。避免学生过多地使用错别字、数字、符号、字母杂糅的网络语言。使用网络语言时必须选择其中高品位、健康、有生命力的表达方式。另外,还要依法使用网络语言,在规范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语言。
对中职生来说,要以事物本有的特性去看待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和其他事物都有两面性,不要很坚定地认为网络流行语对我们全都是好的,也不要认为网络流行语一无是处;要学会在适当的场合,适当的人面前说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都是在年轻一代中广为传播、沟通,中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应该与同辈人说,尽量少用网络流行语与长辈沟通,避免产生隔膜;要尽量少把网络流行语带进学习当中,网络流行语对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和写作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和同学们沟通可以,但是尽量别让网络流行语影响自己的学习;克服网络流行语对自身的诱惑,网络流行语在校园中的传播速度很快,同学们在平时的校园生活中有很大的机率接触到网络流行语,我们应该克制住自己的好奇心,努力不要把网络流行语带进学习中。
综上所述,我们要宽容地对待中职生使用网络语言的行为。其实在大多数人能看懂的前提下,积极健康的网络流行语还是可以运用的。但在正常的学习、作业、考试中,一定要提醒学生使用准确、规范的祖国语言文字;在日记或者聊天过程中,可以允许学生自由发挥。关键是要把握好网络语言使用的“度”,在允许学生适时、适度、适虽地使用网络流行语,尤其要引导学生学会自觉筛选网络语言,将传统汉语言与网络语言比较,了解传统语言的严谨、精练、凝重和高雅,分清楚使用网络语言的场合,增强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养成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习惯,提高中职生的写作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