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数学阅读 成就高效课堂
作者: 奚飞摘要:自主学习能力是学习的核心能力,是人的终身学习能力,阅读能力是自主学习能力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针对初中生在数学学习中因数学阅读能力不强导致审题错误的现象,从学科特点、学生层面、教师层面挖掘了成因,积极探索提升初中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有效策略。具体策略是“采取措施,激发数学阅读兴趣”、“增加学生阅读机会和传授阅读技巧”等。
关键词:自主学习;数学语言;数学阅读;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11-021-003
一、提出问题
提升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一直是我们数学教师的追求目标,为此我们研究教材、精选例题,培养学生记笔记,建立纠错本的习惯。但很多学生,尤其是中等程度的学生,在解题时仍存在着许多问题:看不懂综合性强的题目;惧怕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实际应用题;不能准确获取数学题目中的有效信息;经常出现粗心导致的错误;一样的问题换一个背景,甚至原题以不同的时间呈现,学生一做就糊涂,老师一点拨,就豁然开朗,等等。面对这些问题,大多数老师的处理方式是不断的讲解,不断的重复训练,可是问题依然存在,我认为这其实是学生数学阅读能力不强所致。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提升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二、透视现象
是什么原因让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不强呢?让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
(一)学科特点
数学本身是一种语言。数学语言作为一种表达科学思想的通用语言和数学思维的最佳载体,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及图形语言。因此,数学语言有符号化、逻辑化、严谨性、抽象性、精确、简明等特点,正是数学语言有别于日常语言和其它的语言的原因,学生阅读起来会比较困难。
(二)教师层面
教师对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不够重视。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为了追求讲解和训练的数量,课堂大多是教师一人包办,学生很少有阅读教材的机会,教材仅仅被当成了学生的练习册。例题教学中,在题目出示后,教师常不等学生阅读完题目和思考就急于提示,使题目很快得以解决。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长期处于缺乏数学阅读和思考的被动学习状态,数学阅读能力怎么可能得到有效地提升。
(三)学生层面
学生数学阅读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数学语言转化能力不足
案例1八年级上册等腰三角形的单元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等腰三角形ABC中。
批改后发现这道题的正确率很低,能答的也是不完整的答案。就找了学生,问:“这题的错误原因分析了吗?”
生1:“我看不懂。”
生2:“我知道是需要分类讨论,但分类分不全面。”
师:“你是怎么分类的?”
生2:“ B为顶角; B为底角两种情况。”
师:“你画图了吗?”
生2:“没有。”
师:“你再画图试试。”
他们很快就画出图形,得到了正确答案:
案例剖析 数学符号语言抽象、简洁,学生在阅读时若不能将符号语言转换为图形语言,解题就会出现障碍。数学阅读时需要语意频繁转换,本题反映出大多数学生在数学阅读时不能有效的进行数学语言的语意转换。
2.阅读时缺少分析与思考
案例2先阅读理解下面的例题,再按要求完成问题。生只是读题,并没有去理解题中的材料,完全是“依葫芦画瓢”。
案例剖析“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本题的材料以演绎的方式呈现,结构严谨,但比较抽象。很多时候学生在数学阅读时缺少分析、思考和体会,导致不能深刻理解题意。
3.阅读时未弄清楚相关的概念
案例3在《坐标平面内的轴对称和平移》一课中,我出示了这样一题:
写出如图中的“小鱼”上所标各点的坐标并回答:
点B,E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在写出各点坐标后,请学生回答点的位置特点。
生:“横坐标相同,纵坐标相反。”
师:“很好!但这是位置的特点吗?”
生:“是啊,位置可以用坐标来表示的。”
经过讨论最后才得出了正确的结果:点B,E都在y轴上,且关于x轴对称。
案例剖析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准确地把握和理解数学语言的精确含义是进行数学阅读的前提,而这恰恰是很多学生阅读时的“软肋”。
4.阅读习惯欠佳
案例4新浙教版数学八上5.2函数(1)作业本有这样一道题:
汽车以70Km/h的速度由A地驶往相距360Km的B地,设汽车的行驶时间为t(h),离B地的距离为s(Km)。写出s关于t的函数表达式。
很多学生的答案是:s=70t。这显然是阅读过快,不仔细阅读就不能获得解题所需的重要信息。
案例剖析读数学题要有足够的耐心。本例说明学生做题时阅读缺乏耐心,不能深入阅读材料,不能摄取完整、有效的信息,肤浅的阅读习惯直接阻碍了阅读能力提高。
三、理论依据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的一个理念是“注重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数学阅读是非常重要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得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教育心理学表明,初中生求知欲蓬勃旺盛,思辨能力强,他们不满足于填鸭式和说教式灌输,而渴望挣脱呆板的思维模式的束缚,渴望具有个性的独立思考和反思。因此,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就能转变教学方式,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最终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四、培养策略
本人通过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采取措施,激发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
数学阅读有其特殊性,也正因如此,很少有学生把数学阅读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而主动地去做,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和帮助,激发学生阅读的动机和兴趣,体验数学阅读带来的快乐。
1.创设合适、有意义的情景
案例5在进行《有理数的乘方》的教学时,一般是通过具体的算式归纳出乘方的概念。这样做法是比较枯燥、乏味,学生提不起兴趣。我的做法是先出示一个数学小故事:古时候,在一个王国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发明了国际象棋,并献给了国王。国王从此迷上了下棋。为了向聪明的大臣表示感谢,国王答应满足大臣的一个要求。大臣说: “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上些米粒吧。第1格放1粒米,第2格放2粒米,第3格放4粒米,然后是8粒、16粒、32粒……一直到第64格。”
“你真傻!就要这么一点米粒?”国王哈哈大笑。
大臣说:“就怕您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米!”
对于这样的故事,学生非常感兴趣,但又解释不了,求知欲立刻被激发出来,此时我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学生就会很专注地阅读。这说明通过向学生提供鲜活的、有趣味的生活情景,能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的走进数学阅读的殿堂。
2.推荐通俗易懂的数学科普读物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实除了教材之外,还有很多优秀的课外读物,许多数学家都曾在青少年时代受到一些优秀数学书籍的影响,从中获得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但这些优秀的数学书籍往往被我们数学老师所忽视。教材是枯燥的,科普读物是生动的,学生会比较感兴趣,所以,我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课外书籍,如《数学家的眼光》《数学传奇》《数理化通俗演义》《从一到无穷大》等,让学生感受数学文化,爱上数学。通过实践,这样的方式不仅让学生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开阔了视野,有了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创设条件,增加学生数学阅读的机会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阅读。
1.加强预习指导,增加阅读机会
预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但很多学生不预习,就是预习也只是简单的浏览教材,阅读没有目标,没有思考。于是我制定预习单,增加学生的阅读机会,养成预习习惯。
案例7浙教版八上2.7探索勾股定理(2)预习单:
学习目标
1.经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探究;
2.掌握从边的角度来判定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3.综合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和实际问题。
自主学习
1.(1)作一个三角形,使它的边长分别为3cm,4cm,5cm;
(2)算一算较短两条边的平方和与最长一条边的平方是否相等
(3)量一量最长一条边所对的角是否是直角。
(4)你能举出其它一些具有这样特殊性的三边长吗?
2.请你从角、边两方面说一说加何判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预习后,你或许有些疑问,请写在下面的空白处。
只有经过仔细阅和思考之后才能提出自己的疑惑和感想,这样的阅读才是有效的。开始学生是有困难的,但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就习惯了,不需要我布置,就会主动按照这样的要求去阅读教材了,因为他们已经具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2.重视概念、定理的教学,增加阅读机会
概念、定理或者例题是非常宝贵的阅读资源。我们要借助这些资源增加学生自己阅读的机会。
案例8八年级正比例函数的性质:正比例函数y=kx(k为常数,且k≠0)的图象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我们称它为直线y=kx。当k>O时,直线y=kx经过第一、三象限,v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直线y=kx经过第二、四象限,v随x的增大反而减小。
我的设计是这样:让学生阅读,小组讨论,比赛哪个小组从中找到更多有价值的宝藏。经过仔细阅读和认真讨论,产生了许多问题①不是直线的图形,它的解析式还能是y=kx吗?②y=kx的直线有那么多,它们都经过原点吗?③为什么y=kx中,当k>0时,图象都经过第一、三象限?④v随x的增大而增大是什么意思?然后我和学生一起对这些问题进行辨析,以达到巩固的目的。
只有通过阅读,才能辨析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数学知识。这样的训练,不仅增加了阅读机会,更重要的是改善了阅读习惯。
3.重视课本“阅读材料”,增加阅读机会
浙教版初中数学教材,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学习实际,每个单元都安排了“阅读材料”,平时基本上是被老师忽视的,但我认为这是增加学生阅读机会的绝佳材料。
案例9新浙教版八上第78页的阅读材料“从勾股定理到图形面积关系的拓展”,我一边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一边讨论归纳,使学生从各种图形的面积关系中更加深刻的理解了“勾股定理”,同时也深刻理解到数学的规律性。
我发现,“阅读材料”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恰当利用“材料”,精心设计,能提高阅读能力,更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深化对数学概念和规律的认识,拓展视野,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悉心指导,传授学生数学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根据数学阅读的特点,向学生传授阅读的方法,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措施。
1.阅读时灵活进行数学语言的转换
数学语言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熟练的语意转换在阅读时非常重要,需要根据不同语言的特点理解题意。
案例10判断命题“有一边和一锐角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真假。
学生往往会判断是真命题。判断一个命题为假命题的方法是举反例,所以引导学生将本题简洁的文字语言转换为图形语言,如图:。,显然△ABC与△CDB不全等,所以是假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