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小学德育教育实现儿童生活化的策略

作者: 吴海珍

摘要: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生活教育”理论,他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而德育同样也要而且必须通过生活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德育。没有能与生活分离开的纯道德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现代德育面临的困境在于与现实的生活疏离,学校德育要走出困境,就应回归生活,从德育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德育。

关键词:德育教育;儿童生活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11-067-001

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我们过那样的生活,就是那样的教育。”因此,德育与一般性的知识传授、教学技巧不同,它是心灵的塑造、品格的培育、行为的养成,所以不能把德育封闭孤立起来,也不能把德育政治化和口号化,而应该从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中走出来,关注、指导和引导儿童的现实生活,让德育根植于火热的现实生活和儿童特殊的生活世界里,充分释放儿童的生命潜能,激活儿童的创新精神,本着“活动中育德,生活中育人”的原则,突出“活动”与“渗透”,强调“实践”与“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人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使德育工作鲜活闪亮,富有魅力。那么,如何使小学德育教育实现儿童生活化呢?

一、使德育内容联系生活

德育课应当以育人为本,重在儿童文明行为习惯,良好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深处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因此,我们首先要改变德育内容层次过高的政治化倾向,增加日常生活道德、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保证这些道德理论和规范来源于一定的社会生活,而不是空洞的远离实际的空谈。其次,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形成坚强的道德意志,最终在一定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支配下形成一定的道德行为。

二、使德育方法贴近生活

德育的过程其实是通过“教”和“学”的活动,实现学生道德自觉的过程。新课程中的品德教育是生活化的教育,是淡化了教育痕迹的教育,它避免了纯学科化的德育和那种生硬的说教。因此,我们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确立学生中心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方法上大胆创新,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德育情景,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如主题班会、课堂辩论、小组讨论、小品表演、演讲比赛,游戏娱乐,模拟操作,动手制作等形式,引导学生走上讲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另外,教师应利用录像,录音,电影,多媒体手段真实地再现某些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真切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发现,探究,并尝试自己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提高道德认识,升华道德情感,并获得全面发展。

三、使德育途径走向生活

德育的内容应是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实践活动融为一体的、符合学生的道德需求和道德能力的;德育的途径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德育的方式应当重情感、情境,重实践、体验的。“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陶行知语)。社会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是学生求知锻炼的大课堂。带学生走进现实生活的“活”教材,让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上的问题,让学生自我思考、自我提高,以学生的眼光来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社会和人生。使德育途径走向生活,正是要求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自主管理,自主参与活动,锻炼实践能力,履行社会责任。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接受教育,接受磨练,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生活。

四、将德育主体引向生活

德育课生活化教学就是要提倡开放式教学,提倡体验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师生互动,全员参与,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陛、能动性和创造性。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直接感知教材,理解教材,还要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设计教学活动,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富于启发性的、具有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氛围,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充分体会到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联系,树立正确的品行。如针对现在学生的意志力特别差,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缺乏挑战自己的信心的现象,在《挑战自我》一课教学中,我采用打擂台的活动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分组竞赛的形式激发了他们的好胜心。整堂课学生始终充满了极高的学习热情,在不知不觉中,对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有了面对的勇气。这种“活动课”型的德育课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加速了学生将道德认识内化为道德行为的进程。俗话说“无限风光在险峰”,而这风光的亲眼目睹是要通过登山的努力得来的,忽视了登山的过程,没有了登山的艰辛,这风光也显平常。将德育主体引向生活,就是要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这个过程就是育人的过程。

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的生活化氛围,让学生走近生活,学得真实而轻松,德育教育不再是传统的枯燥无味的“说教课”,“生活化”的教学给学生带来了全新的感受:一个个来自“生活”的真实事例感动着他们幼小的心灵;一个个来自“生活”的真实情境唤醒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住;一个个来自“生活”的疑难问题激起了他们思维的碰撞……“生活化”的教学使学生在“生活”中享受了具体、丰富的道德训练,在真实的实践中触动了情弦,激活了思维,唤醒了生命深处沉睡的自我意识,促进了品德的自主构建,实现了自我发展和完善,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