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语文“学讲”课堂中的点滴思考

作者: 陈瑾

摘要: “学进去,讲出来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自主学习能够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深度理解,符合深度学习的特征。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讲”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11-078-001

数学家华罗庚:一切创作发明,都不是靠别人教会的,而是靠自己想,自己做,不断取得进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从“学讲”角度看,自主学习是“学讲”高效的前提和关键,能学、想学、会学,课堂上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活动。

然而,在实践中,由于一些教师教学理念没有真正的转变,应该避免出现以下误区:

一、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不要忽视了师生与文本的对话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于是,课堂上你说,他说,我也说,课堂就成了“说堂”,枝枝节节、琐琐碎碎的东西说个没完没了,没了重点,没了层次;有的老师看似和学生对话,实则是牵着学生鼻子往自己预设好的教案里钻。一节课下来,学生高谈阔论,热热闹闹,但学习结束后连最基本的识字任务都未完成,连短短的一篇课文都读不流利。长此以往,养成了学生心浮气躁、囫囵吞枣的不良习惯。

一位老师执教《鹬蚌相争》时,老师围绕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问题“你看,书上写鹬威胁蚌说:‘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于是,老师抛弃原先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老师的引导作用哪儿去了?这样就使我们的语文课堂从一个极端跑到了另一个极端。

因此,每节课在制定导学目标时,应力求在课内完成,目标设计在符合总体要求的同时,做到切合实际,切合学情。要少而精,不要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对于课内生成,老师一定要发挥主导作用,重视师生与文本的对话。

二、课堂过程中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轻视工具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于是,一些老师却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在教学活动中,有时学生只粗粗地读了课文,句子还未读通,老师就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望文生义,无边无际的“对话”,内容大都是些空话、大话,甚至是一些假话,丢掉了对文本的感悟、品味、赏析、内化、积累和运用,切断了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情感源头,弱化了文本的感悟、熏陶作用。从根本意义上说,这样的阅读课,既忽视了工具性,也削弱了人文性,实质上又把语文课上成了思品课、社会课。 一位教师执教《钱学森》一文时,初读课文后,他让学生再读一遍,然后小组内交流感受。汇报交流时,有一位同学说:“钱学森说他是中国人,他一刻也没忘记自己的祖国。我们读了很感动,这让我们想起了一首歌——《我的中国心》。”老师说:“你能唱几句吗?”学生唱。“唱起这首歌,有一种怎样的感觉?”“自豪。”“兴奋。”“大家带着这种感情,把钱学森的心声读出来!”全班齐读钱学森的话,群情激昂!

教者固然能让学生受到深深的感染,可是语文课仅仅受到歌声的感染就行了吗?“我现在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事。”钱学森做了些什么呢?他是怎样为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事做准备的呢?学生学完后却一无所知。这样的课堂,语文教学的目标何以全面落实呢?

三、重视课后孩子们的评课

一节课成功与否,不仅仅是达到了教学目标,突破了重点和难点,还要听一听孩子们对这堂课的评价。上过《恐龙》这一课后,我收拾东西时,随口对孩子们说:“今天,大家的表现很棒!老师谢谢你们!”没想到,小宇同学冲到我面前说:“老师,我觉得你也很棒!”我愣住了,问:“为什么?”“因为你上课很有趣!我不仅学会了生字,还知道了恐龙的种类及特点。”望着他一本正经的脸,我思绪万千,不禁停下脚步,留在教室听孩子们的评论。学习委员说:“老师,我喜欢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课文的理解。…‘老师,我喜欢用做动作的方法来找出梁龙和剑龙的区别。”“老师,我喜欢用画画的形式来记住恐龙的特点。”“我有好几次举手,老师你都没叫我,后来我就不举手了。”……

学生乐于表达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情和收获,他们有自己的评价方式,虽然话语平实,但却是真情流露。在他们的评述中,我发现了自己教学设计中的优点与不足,让我们不妨听听孩子们的评课吧!

教育是一件知易行难的事情:教学之道,任重道远;教学之道,取法自然;教学之道,贵在专心;教学之道,更要从实际出发,遵循规律。在这场战争中,我们要有军事家的策略、战略家的眼光、更要有指挥家的才能。因此,我们在激发培养学生潜能的同时,更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惟其如此,才能与时俱进,为学校的发展,为国民素质的提升开创和谐共赢的局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