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裁判”到“服务”

作者: 蒋林芳

摘要:本文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精神,审视了以往的小学语文课堂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并从课堂评价的内容、方式、功能等方面阐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新课堂评价方式。

关键词:课堂评价;内容;方式;功能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11-081-001

“语言不是蜜,但是可以粘东西。”有效的教师课堂评价语言是将文本、学生和教师拉近,使三位浑然一体、自然天成的润滑剂。课标中指出,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课堂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但是盲目的、单调的、浮夸的评价语也经常在语文课堂中出现,这与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理念是不相符的。教师如何使用积极的课堂评价语,避免步入课堂评价语的误区,是我们一线语文教师极关注的课题。每一位教师都要充分认识课堂评价语的价值,不断锤炼教学用语,研究语言艺术,用语言弹奏出美妙动人的乐曲,这样才能在学生头脑里回响激荡,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力图使课堂评价从“裁判”转型到“服务”。

一、内容:从“空洞”到“具体”

常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那么在教师的课堂随机评价中也应该做到。“你真棒!”“你真能干!”的空洞评价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首先,教师对学生的具体发言内容,有针对性的,独到的评价,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对于自己的关注和重视,获得学习方法和习惯的正确导向。其次,根据具体课文内容和所达成的目标,设定评价语的总体基调,使学生受到多种语言色彩的熏染。如一位教师让学生说说新学的生字中哪些地方特别容易写错,一学生找到了一个字中比较明显的易错的笔画后,教师以一句“你的眼睛真比孙悟空的火眼金睛还厉害”表扬该生,夸张至极。

在特级教师的课堂上,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他们慈善的声音:“不要急,慢慢来。”“你再试试看”……有效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战胜挫折的欲望,并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精神。用倾听的心态投入到学生的探究中去,在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后再有的放矢的总结指导。而在现实的课堂中,总是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提出问题后,总是很急切地寻求答案,不等回答问题的同学讲完,就迫不及待地启发,或自己说出答案。过场式的回答会造成学生积极性的下降,以至将本应属于学生交流的课堂,变成了教师控制下的零碎的两三分钟的活动乃至直接的传授,导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荡然无存。 课堂评价语是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形式之一,具体的,实实在在的评价语使语文课堂内容充实,学生学习目的更加明确。

二、方式:从“单一”到“多元”

新课标明确指出: “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新的课堂评价方式日趋丰富起来。 在评价时,教师常常是对学生的谈话给予直接的评价,其实对于人和人的交流来看,应该是一种充满智慧的交流,往往不是直接的说明,而是给予一种感受的空间,留一点点让人去回味去揣摩。如我们去听薛法根和管建刚等特级教师上课,他们的评价语让人耳目一新,时而旁敲侧击,时而直接追问,时而流露同感,时而幽默诙谐。为这样充满灵动与智慧的评价,学生和在场的老师都啧啧称赞。而有的老师却相反,如:学生在讨论火烧云的颜色特点,有的说“五颜六色”,有的说“五彩缤纷”,有的说“五花八门”。教师大声鼓励: “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语文课标要求教师必须学会关注,学会欣赏,能及时准确的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给予评价,并且评价语的使用要把握一个“度”,在评价时注重内容翔实,有根有据,不简单地说声“好”就了事,也不简单地以“对”或“错”来判断,而应恰如其分地给以褒奖,防止评价语言苍白乏力,或者言过其实。 评价要注重对学生三维目标的建构,不仅要关心其智育方面的发展、评价知识的学习、方法的获得等,还要关注其情商方面的发掘,针对学生发言的创新精神、心理素质、态度习惯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只有多元化,才可能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开发他们的潜能。所以,要改变课堂教学的评价常规,首先要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既要有总结性评价,又要有过程评价;既要有主体评价,又要有客体评价;既要有定量评价,又要有定性评价。

三、功能:从“甄别”到“引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教学评价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信息的反馈、教学过程的调控等都有重要的作用。课堂评价是课堂常规中重要的一个环节。《纲要》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新课堂总是会生成许多新的东西,这些东西就是课堂教学中生成的新资源,教师如何能运用好这些资源,这完全取决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随机的评价引导了。如在教《黄河的主人》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到艄公沉着、冷静的精神品质,我抓住了文中一句看似矛盾的话:“他小心地撑着篙,大胆地破浪前行。”我引导学生反复读这句话,说出自己从中读到了什么。朗读后,学生提问:“句中‘小心’和‘大胆’两个词用在一起矛盾吗?”于是,我赞扬了他的研读精神,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再读全文,思考讨论。学生们在讨论交流中认识到,这两个词并不矛盾,艄公敢于大胆地破浪前行是因为他小心地注视着水势,这正是他沉着、冷静的表现。

教师通过评价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恰当地运用教学策略,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学习活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只有对学生的评价得当,才能保持学生学习的动力,引领学生深入探究、学习。 课堂评价,是联系学生与教师心灵的纽带。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课堂评价体系也一定会变得更加完善、具体。在《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理念的驱动下,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也一定会从“裁判”转型为“服务”。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