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从“学会”走向“会学”

作者: 何倩

摘要:“学会”和“会学”虽然只是两个字的颠倒,却是两种不同教育观的反映。教幼儿学会是着眼于当前,着眼于孩子具体的认知结果,如学会了多少知识,掌握了哪些技能技巧,我们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往往十分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儿童自身的学,因而在很大程度上使幼儿失去了主动探索发现的机会,不利于幼儿知识、智力的重新建构;教幼儿会学,则着眼于孩子的未来,即教师引导幼儿去发现、去观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探究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那么,在幼儿学习中怎样变教幼儿“学会”到教幼儿“会学”呢?为此,我结合语言教育活动作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学习兴趣; 学会;会学;语言活动;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11-098-001

一、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儿童学习的起点,没有兴趣,阅读就会成为一件苦不堪言的事。在早期阅读活动中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有的放矢地为幼儿提供大量的、有具体意义的、形象的、生动的阅读材料,并摆放在幼儿容易拿到的地方,让幼儿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自主地进行感知、体验、探索。那么,又要如何培养孩子从教师教授故事到自主的去阅读故事呢?就拿大班语言活动《小螃蟹找工作》为例,我通过课件的形式让孩子感知故事情节。螃蟹是孩子所熟悉的动物,有着鲜明的外形特征,较易引发幼儿的各种联想。活动中通过让小螃蟹找工作走进孩子的生活,走进孩子主动学习的情境,成为孩子观察的对象,成为孩子游戏、表达、表现的主角。活动的后半部分我采用的则是一个小游戏,给孩子创设游戏情境,为螃蟹找工作,再让孩子交流讨论,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动静交替,发挥幼儿学习的自主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不是体现在把活动的结果交给幼儿,而是鼓励幼儿自主的学习,自主的感受故事内容、自主的创设故事情节,由故事本身来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二、变单纯的灌输与模仿为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

师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能弥补教师灌输的不足,也能弥补幼儿单一的模仿教法的不足,变“学会”为“会学”。就拿大班语言活动《母鸡萝丝去散步》来说,我通过让孩子自主的翻阅绘本,引导孩子自己来讲述故事情节,接着请幼儿学做母鸡萝丝去散步的动作和倒霉狐狸的动作,不管孩子讲述、表演的是好是坏,都鼓励他们大胆表现,让幼儿成为教学活动中真正的主体。这种方式不仅扩大、丰富了幼儿的知识面,而且还培养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是真正有效的学习活动。

三、充分运用讨论的方法,培养幼儿自己会学的能力

皮亚杰的研究说明:儿童的头脑不是“白板”一块,他们是有思维能力的人,经过培养,逐步发展,接近成人。而且,由于儿童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凡事有疑必问,常常能提出种种天真却不失哲理的问题。特别在大众传媒发达、普及的今天,儿童在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同时,通过多种信息渠道,还能获得大量的知识经验。在这种背景下,给幼儿大脑以足够的、合理的、丰富的、能激起他们兴趣的刺激,完全有可能把他们的创造性发挥到最大限度。因此语言活动中教师应营造一个民主、宽松、自由的讨论环境,让幼儿在讨论中修正,讨论中辨析,讨论中提高。讨论时应注意让每个幼儿表述不同的想法,扩展思路,大大提高讨论活动的质量。

四、适时迁移,事半功倍

在幼儿认知过程中,新知识与旧知识有些存在着一定的相连关系,教师只要紧紧抓住新旧知识这一连接点,运用迁移规律,适时诱导,可以使幼儿学会举一反三的方法,越学越聪明,使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以语言课《月亮船》为例,前面两个环节我采用的是引导孩子看课件、讲故事等形式来感知故事内容。但在第四、第五个环节中,我则是以延伸故事内容,升华情感为主,我通过引导孩子谈话讨论“蒲公英的家在哪?为什么蒲公英与仙女道别时,在她的花瓣上有几滴泪珠,闪着泪光?你们喜欢蒲公英的家吗,为什么?”通过这些问题进一步挖掘作品的内涵,并迁移到自身,从而激发幼儿热爱自己的祖国的情感。又如故事《猴子捞月》,教学活动中我制定的目标是“感知故事情节,用完整的语言表述故事片段”,但这只是幼儿课堂上的学习,我还引导孩子记半个月的月亮日记,观察月亮的圆缺变化,通过迁移活动,不仅帮助孩子巩固了对故事的感知学习,更丰富了幼儿在其他领域的学习,相互渗透,事半功倍。

五、选择科学、有效的、符合孩子兴趣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一节教学活动的灵魂,而在语言领域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选择则显得更为重要。首先教材的选择可以是幼儿自我认识及日常生活的经验,这些来自于幼儿自身及日常生活的内容是孩子相当熟悉的,通过老师的合理组织和引导,能让幼儿在回忆相关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综合处理有关信息,加以整理组织成较规范的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同时又引导儿童对自身及日常司空见惯的现象加以关注、概括和交流。语言教育内容还可以选择一些幼儿可接受的科技发展信息,组织幼儿可感受的、可理解的科技发展信息,深入浅出地予以引导,并为幼儿的语言发展及其他发展服务。例如“电话”“特殊电话号码”“环保标志”“桥”“家用电器”“漫游时代列车”等等,这类语言教育内容有较大的信息量,不仅使幼儿的语言表述和语言的运用量大大增加,而且对思维的加工、概括也有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通过这些有效的语言教育内容的选择,孩子们不仅能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么选、怎么学”,儿童的语言和思维在相辅相成的过程中得到了整合和有效的发展。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幼儿在前,教师在后”、“师生共同参与活动”及“深入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能帮助幼儿从“学会”走向“会学”,帮助幼儿从小就掌握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幼儿园的教学从单纯重视教学结果逐步转变到既重视教学结果,更要重视获取这些成果的途径,从“学会”走向“会学”,为幼儿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