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演唱高考生曲目选择之我见
作者: 陈斌摘 要:近年来,全国主要音乐艺术院校开始招收流行音乐专业人才。如何科学、全面地帮助演唱专业考生应考成为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热议的话题。演唱曲目的选择是考生复习备考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只有在尊重艺术规律的前提下理性地将众多作品分类,分析演唱风格并结合考生自身特点来加以甄选,才能逐步塑造考生自身个性,从而在考试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流行音乐; 演唱; 高考生; 备考; 曲目
中图分类号:J6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1-009-001
一年一度的艺术类高考即将来临,对于流行演唱专业考生来说,在众多作品中选择几首适合自己的歌曲来应考是他们必须面对的问题。俗话说“扬长避短”,笔者以为,量体裁衣、量力而行是选择曲目的不二法门。
乐感、技巧、嗓音条件通常是招生院校对演唱专业学生的主要考核标准,也是作为一名歌手应该具备的重要条件,更是选择应考曲目的依据。若作为一名歌唱爱好者,选择歌曲可能只需依据“好听”,但对于报考流行演唱专业的学生来说,仅将“好听”作为选择曲目的唯一标准则极不可取。流行音乐的演唱是极富个人色彩的,同一作品在不同歌手演绎下有不同的特色,因而“千人一声”的尴尬境地在流行音乐中几乎不存在。具体而论,考生在选择考试曲目前,首先需要明确自己的声音属于哪种音质类型。
在长期的教学中,笔者将当今歌手的嗓音大致分为四种类型。一、声音“尖”、“亮”、“细”型。这一类的代表歌手是张信哲、张雨生、熊天平等。二、声音“竖”状通畅型。此类歌手也许由于受过专业音乐训练,其声音的特质带有一些美声唱法的特点,如费翔、萧敬腾、伍思凯、巫启贤等。三、大众普通音质型。这类歌手在演唱上音质介于以上两种类型之间,他们也是歌坛中最为普遍的歌手群体。目前代表歌手有张柏芝、王力宏、郑中基等。四、极端个性音质型。除上述三种音质的歌手,还有一种歌手的声音一般无法模仿。如被称之为“绵羊音”歌手的曾轶可,杨坤,阿杜等。紧张备考中的流行演唱专业考生可依据以上四种类型来选择适合自己嗓音特性的歌曲。无论怎样选择,流行歌曲的演唱逃不出几条技术标准,即“声音能高能低、能强能弱、能刚能柔、能亮能暗”。当今的流行歌曲演唱已完全不存在所谓声部的区别,而更讲究声音的音色音质的统一、歌唱声区的统一、处理字音的统一和演唱风格的统一。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择曲目的同时,更应注重这些“软功夫”的训练。
选定考试曲目仅仅是考生完成备考工作的一半,以何种方式演绎既定歌曲则是更深入的课题。我国古代文献记载过诸如“平声唱法”、“上声唱法”、“去声唱法”、“底板唱法”等诸多演唱方法,当代又有学者提出“气声唱法”、“轻声唱法”、“斜开唱法”等。面对众多的“唱法”,我们的考生究竟该以何种方式演绎他们的既定曲目?
笔者认为,流行音乐自其诞生时就带有自由的天性,所谓“唱无定法”,各式各样名称的“唱法”实质是演唱者个人歌唱风格的一般性归类。比如同一歌手在表达十分悲痛伤感、深沉内涵的情感时,呼吸用得很强,声带有意不完全闭合,造成一种似漏气的沙哑声,并将这种带沙哑而深沉的声音色彩夸张、外化,使听众真切地感受到这种情感。在表达欢快轻松的情感时,则气息轻便流畅,不过于深沉,亦不用过强的力度。在表现安详的意境时,又会使用轻声弱唱的演绎方式。因为弱的音量可以表现歌曲宁静的意境,还可以表现一种自言自语的心声。在特殊的情况下,一个弱音可能比一个强音更令人激动,俗话所说“无声胜有声”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为流行演唱高考生选择曲目除需参照上述以其自身嗓音特质为标准外,还应兼顾考生具体能掌握哪种演绎方式。在激烈的“艺考”竞争中,考生若选到了适合自己嗓音特点,同时又能以自己独具个性的演绎方式去驾驭的歌曲,必然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流行音乐的演唱方式多种多样,然而都离不开内心情感的支持。一个歌手首先需要被歌曲的内容所感动,自己都没有激情,演唱是无法打动听众的。激情是一种强烈、激动而短促的情绪状态,它具有迅猛、激烈、难以抑制的特点,处于激情中的人,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调动起自己身心的巨大潜力,把全部感情、注意和能力高度集中于某一创作对象上,有力地激发人们的创造性想象。参加“艺考”的考生们都已步入成年或即将步入成年,在十八年的生活经历中,各自有不同的情感体验。而这些体验若能与其选取的曲目相匹配,达到“以演唱发式讲述自己的故事”境界,必然能得到听众的内心共鸣,从而取得优异成绩。当然,这也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不断摸索和尝试的。
寥寥数语,抛砖引玉。拙文道出的是笔者在一线教学实践中的些许小小感悟,行于文字,期许能够略微帮助积极备考中的“艺考”学子们。撰写过程中,笔者曾多次请教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徐元勇教授,幸得先生谆谆教导,在此一并表示感谢。仓促成文,诸多不尽之处敬请众方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潘乃宪.《圆你歌星梦:现代通俗歌曲唱法探秘》[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5,P.15
[2]徐大椿.《乐府传声》[O]《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M]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7,P.147
[3]徐玲.《浅谈通俗歌曲的演唱方法》[J]载《音乐生活》2008.1,P.78
[4]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7,P.32
[5]张前.《音乐美学基础》[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6,P.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