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物理课堂因“探究”而充满活力

作者: 潘学红

摘 要:新课程积极倡导探究性教学,物理教育应以探究性理念为指导。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教师须改变教学方式,创设有效情境与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物理课堂充满活力。

关键词:物理; 探究性教学; 活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1-026-001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新课改以来,物理课堂教学呈现出一派新气象:“合作”、“开放”和“热烈”。但在实际课堂探究活动中教师仍是课堂的主角,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主要存在以下一些倾向:

1.在教学中,教师都会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究知识。但我们也常看到:有些情境为了迁就学生的兴趣浪费了时间;有些情境只有热闹的形式没有深层次的体验和物理思考。

2.教师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过分强调让学生探究而放弃了必要的引导。其次没有思维度的“对不对”、“是不是”等小问题,搞得课堂非常热闹,学生少了一份深刻的思维,多了一份信息混乱中的无所适从。

3.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不仅体现在主动参与学习上,还体现在参与评价上。

物理课堂探究的教学设计应以“激发学生思维活力”为核心,而激发思维活力的常见策略有许多,下面以2012江苏省优课评比“磁体与磁场”教学为例,谈几点拙见。

一、创设情境,给力探究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正是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有效的教学艺术。

1.表演魔术,渲染情境

情境1:教师演示:一支经过学生检验的圆珠笔扎穿钞票后竟然没有在上面留下破洞,真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学生的脑海中留下了大大的问号:怎么回事?

原来教师事先准备了一支特殊的圆珠笔,它有两个笔尖,一侧是普通的圆珠笔尖,另一侧在靠近笔尖处由强磁铁连接,作为教师表演的道具。表演时教师先让学生检验普通的圆珠笔一侧,当学生找钱的时候,教师取出另一侧的道具笔尖,教师的两手分别握住道具笔尖和笔杆,在钱的遮掩下用它们夹住钞票。快速的让学生看被夹住的钞票。拨出笔,钱丝毫无损(如图)。

这样的情境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使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积极主动进行探究学习。

2.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情境2:课桌上有磁铁、大头针、金属柱(铁、铜、铝)、玻璃片、塑料片、小磁针等器材,利用它们你能做哪些与磁有关的实验?你有什么发现?

通过实验,学生汇报:生1:磁体能吸铁,不能吸铜,铝等。 生2:被吸引的大头针还能吸引其它的大头针。生3:磁体靠近小磁针,小磁针会发生偏转。

教师为学生创设了实际的生活情境,以学生真实活动获得的结果作为研究素材,增加学生对物理知识的体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3.运用比较,创设情境

情境3:讲台上摆放一小磁针,学生观察它静止时的指向(指向南北)。

1.用手指拨动小磁针,小磁针运动了。师:是什么使它运动了?生:力。师:施力物体是什么?生:手指。

2.用嘴向小磁针吹气,小磁针运动了。师:是什么使它运动了?生:力。师:施力物体是什么?生:空气。

3.用一磁体靠近小磁针,小磁针运动了。师:是什么使它运动了?生:力。师:施力物体是什么?生:磁场。

情境4:教师出示一根铁棒,学生观察铁棒不能吸引大头针。接着教师用一根磁铁接触该铁棒,此时铁棒能吸引大头针了。

师:“可真神奇呀!我们说该铁棒被磁化了,铁棒变成磁体了。”

情境5:在玻璃板上均匀地撒上铁屑,观察铁屑的排列与分布没有特殊的规律。将玻璃板放到磁体上,用手指轻敲玻璃板同时左右移动,再次观察铁屑的排列与分布。

师:“此时铁屑的排列与分布变得有规律了。”

通过两组对比情境的创设,现象的鲜明对比,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力。学生在严谨的探究活动中学习了科学研究的方法,经历了缜密的思维过程,使得学生对磁体的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有效引导,聚力探究

教师可通过设计一系列有梯度的问题串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领到求知的新天地。

师:现在我们研究条形磁体中a点的磁场,怎么研究?

生:放一个小磁针。

教师将一个小磁针放在a处。小磁针偏转后静止。

师:此时小磁针有没有受力?

生:受力。

师:是谁施加了这个力?

生:磁场。

师:拿掉小磁针,a处存在磁场吗?

生:存在。

师:放上小磁针的作用是什么?

生:研究磁场。

师:说明用看得见的小磁针研究看不见的磁场。这种物理方法我们称为转换法。

在条形磁体的a处放一小磁针,小磁针偏转后静止,观察指向。教师用手拨动小磁针,小磁针偏转后静止,再观察指向。在a处换放另一小磁针,重复上述操作,指向与前面相同。

师:小磁针的指向固定说明小磁针的受力方向是固定的。把小磁针放在磁体的其它位置的指向是否也是这样的呢?

生:不是这样的。

师:怎么证明?

生:放小磁针。

教师在磁体的b,c处各放一枚小磁针,待小磁针偏转后静止。

师:三个小磁针的指向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它们受到力的方向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一个小磁针有几个极?

生:两个。

师:图中每个小磁针有几个指向?

生:两个。

师:物理学中规定:小磁针静止时N极所指的方向为该处的磁场方向。

(教师用笔在a,b,c三处画出磁场的方向)

……

在物理探究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艺术。教师设计的一系列有效问题串,把学生组织调动起来,利用教师给他们搭建的平台去探究,使他们理解知识更透彻,这样才能最终将学生引领上科学探索之路。

三、学习评价,助力探究

新课改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

1.学习前评价

1.1磁体俗称什么?生:吸铁石。

1.2在生活中,磁体能吸引什么物质?生:铁。

1.3你知道关于磁体还有哪些性质吗?生1:有正负极。生2:可以用作指南针。

2.学习中评价

2.1有一根钢棒被磁化后具有磁性,其一端为N极,另一端为S极,你能用实验的方法鉴定出哪一端是N极吗?

生1:用条形磁体N极靠近它的一端,若排斥,这一端为N极。若吸引,这一端为S极。

生2:将钢棒悬挂起来,待其静止时指向北方的一端是N极。

2.2教师出示一盒子,大家如何判断这个盒子周围是否存在磁场?

生:将盒子靠近小磁针,若小磁针偏转,则盒子周围有磁场。

3.学习后评价

3.1运用今天所学知识,有什么比较好的方法回收铁屑?

生1:用磁体吸。

生2:用磁体隔着塑料袋收集铁屑更方便。

通过教师设计的课堂评价,明确了学生发展的起点,为教学活动提供依据。同时可以识别学生的发展差异,及时调整课堂教学。

物理课堂教学的创新,需要我们广大物理教师的努力探索。面对新形势,我们将不断提出教学方法的新思路,改进物理学科的教学方式,让物理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26,180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