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高玉蟾摘 要:要实现有效课堂教学,教师必须要更好把握课程标准、把握教材、把握学生;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课堂上抓关键性问题和解决关键性问题;教师要注重教学细节。
关键词:有效;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1-046-001
正所谓“欲善其事,先利其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教学中,若要取得有效教学效果,则需做好教学准备,细磨教学策略。通过评课研讨,使我更加明白要实现有效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努力做到以下三方面:
一、教师要充分备课
1.教师要更好把握课程标准
我认为,首先教师要把握课程标准,明确课程标准对本单元的要求:必修是在四个内容上提出3A1B21测试要求,选修是在三个内容上提出2个“了解”1个“掌握”层次能力要求,要区别从必修标准走向选修标准发生的重要变化。
2.教师要更好把握教材
首先,要充分认识教材地位。认识教材地位绝不是简单看看教参,而是要真正做到“整体看”。本单元之前,教材已经从种类、本质、速率、程度这四个角度对化学反应有了一个观察,本节又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什么是化学反应,为何要从这个角度来研究化学反应,它有什么重要价值和实际用途?我认为化学研究的最核心知识就是化学反应,如何从不同的角度来整体认识化学反应,把握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把一个完整的化学反应呈现给学生,应该是学习化学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作为化学教师,必须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来整体把握化学反应的本质,真正认识到本单元在化学反应中的应有位置和层次要求。
其次,要充分吃透教材。吃透教材必须认真阅读教材,推敲文字,真正理解教材的结构,并与课程标准紧密联系,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从教材结构角度来看,教材P34为什么要有引言?而且还花了三小节篇幅来讲述这个引言,它所表达的意图和价值又是什么?我理解,这个引言不只是简单说明知识的背景和作用,实际上更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基本问题:变化与能量是什么关系?由此引伸出连续相关纵向问题:一是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是什么关系;二是化学反应中的能量与热量又是什么关系?由此,进一步发现,本单元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就在此,教材进而用“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问题解决”三个不同的功能栏目来呈现,让教师组织教学,让学生有路可寻、有法可解、有思可想,并且补充一个“资料卡片”,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和把握热量变化的内在本质。再比如,从行文的角度来看,教材P34第1行第1句、最后2行以及P36和P37页最后一句话,既有相互呼应的意味,更有突出强调的作用。还比如,实验1与实验2的最后一句,仔细比较,就能读出其中的差异和深意了。
3.教师要更好把握学生
教师要做到“不教”或“少教”,必须对学生有全面的了解。把握学生就是要把握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和学科知识自身的发展规律。学生学习本单元,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强化、加深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三种情况。
二、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1.抓关键性问题
本节课着重抓以下三个关键性问题:一是能否正确判断的问题——如何准确判断一个化学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二是能否本质认识的问题——如何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分析理解吸(放)热现象?三是如何正确表示的问题——如何用化学语言和图像来表示吸(放)热情况。
2.解决关键性问题
如何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情境,用一主线将关键性问题串并联起来,并不断引导和激发学生深度思维、深刻思维呢?我举我在课堂中设计的一个教学情境:
情境一:探究下列实验中热量如何变化?
探究1:课本P34页“你知道吗”。
探究2:浓硫酸稀释与冰盐混和。
探究3:课本实验1与课本实验2。
探究4:实验3(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中和反应)与实验4(氯化钠溶液与硝酸银溶液混和)。
以上四个探究,只要强调观察的重点就是看热度如何变化,有哪些方法。一是实验过程让学生用手触摸,二是要用温度计、量热计、温度传感器进行测量,三是最好能在投影上直接显示温度数值或直接显示出探究3、4的图像。实验结束,要给学生尽可能多时间谈实验中热量变化的看法。学生的看法越多越好,允许、鼓励学生相互争论,但要求是说清楚理由。特别想说明的是,教材上呈现的实验1和实验2,不能只简单用来说明化学反应有吸热或放热现象,否则,一方面会造成学生的许多认识错误,另一方面,也难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由此,经过讨论交流,要通过归纳总结形成以下共同认识:一是明确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关系。有化学反应必然发生能量变化,但有能量变化不一定是发生了化学反应;二是务必明确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与热量变化的关系。许多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主要表现为热量变化,意味着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就一定会有热量变化;三是明确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与测量方法的关系。有些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比较显著,用手触摸就能感觉到;也有些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不明显,要用温度计、量热计甚至温度传感器才能精确测量。
三、教师要注重教学细节
有了准确的教学目标、好的教学设计和策略,是不是化学课堂就能精彩呢?我们常说,心态决定状态,眼界决定境界,细节决定成败。教材上的“能量”与“热量”,“必然发生”、“伴随”与“主要表现”等,一词一字,含义差异很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敏锐,特别体现在对学生的化学语言表述上,要善于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不规范和错误;教师要智慧,能将学生现场生成的资源尤其是错误的资源及时转化为宝贵的教学资源。我以为,每一个细节都需要关注,重点细节需要强化,核心细节需要放大,这就是细节的力量。不管怎样组织教学,使用什么策略,唯一的标准就是有利于学生更好学习——即让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