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参与型”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尝试
作者: 张金华摘 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即教师的真正本领除了传授知识外,还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弘扬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要大胆的革新,改进教法,为学生营造一种积极主动、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进而全面提高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培养出适合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物理课堂教学; 主体参与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1-047-002
一、问题的提出
“主体参与、分层指导、及时反馈、激励评价”是中学物理实验的基本原则,它反映了当前物理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提出对物理教学的新要求。
随着社会信息量日益增大,教学手段日趋现代化,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教育的要求,使课堂上的“注入式”、“填鸭式”、“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改变为“指导式、启发式、诱导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上只起到指导、启发、诱导的作用。学生要改变“死读书、读死书”、“分数是学生的命根”的受教育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们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创造性,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让学生将课堂知识学懂、学会,提高掌握学习的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
为此,本人对“主体参与型”物理课堂教学模式作一些探索与尝试,变教学为导学,还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构建适应高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教学模式提出的依据
(1)从教与学的关系来看,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不同的教学模式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是有很大差别的,如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听的教学模式,与教师用一半的课堂时间把要点讲出来,然后学生与教师共同探讨、研究,学生会积极地进行思维,争先发言,创造一种和谐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这样的教学模式比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效果要好得多。
(2)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巩固程度,跟教学与学习的方式关系很大,一般来说,学生通过阅读文字材料、或听教师讲授之后,学生能够记住10%~20%的内容;学生对他们看到的实物或实物现象能够记住30%;如果又听、又看到实物与实物现象,自己又描述,便能记住70%;如果学生亲手做过,又描述,便能记住80%~90%,这也说明让学生亲手操作实验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从物理学科特点来看,物理学中的概念、规律大部分是借助于实验而得到的,因此,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只有通过观察、实验,才能获得大量的感性的知识,教学模式正是从这点出发,较好地运用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
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方法,为学生创造主体参与的教学环境,具体实施的途径是:利用课堂设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给学生提供“动脑想”的机会;利用物理学科的特点,给学生提供“动手做”的机会;利用变换教学形式,给学生提供“动口说”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的活动,获得知识,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习质量的目的。
三、实验内容与方法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创设学习情景的目的,主要是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自始至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
(1)引入课题突出“奇”。课题引入的方法很多,关键是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课题的内容中来,抓住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将课题设计得比较“新奇”,就能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
(2)实验引入。如在讲“摩擦起电、两种电荷”一节内容时,教材的范例是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吸引碎纸的实验,但这个实验学生在小学自然课上就知道,而且比较熟悉,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而把实验改成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吸引一小撮棉花后,用力再将棉花甩出,就可以用橡胶棒控制棉花在空气中运动的方向,即“棉花飞舞”。学生看到了感到非常“奇妙”和疑惑不解,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有的在猜想棉花飞舞的原因,有的急切等待教师揭秘,学生们产生了浓厚的学生兴趣和强烈的探求欲望。
(3)用生动的小故事引入。如在讲“机械运动”一节时,在引入课题时讲述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的高空飞行时,从脸旁抓到一颗飞行的德国的子弹,而飞行员却“安然无恙”的故事,让学生们感到惊奇,好奇心促使他们急于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就会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4)授课进程突出“思”。教师有目的提出一系列带有思考性的问题,启发、诱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去思索,让学生举一反三,使学生思维处于积极活动状态。如讲“牛顿第一定律”一节的内容时,在作完斜面小车的演示实验后,可围绕实验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运动的小车为什么会停?小车运动的距离为什么有近、有远?小车为什么从同一高度滑下?假如在特别光滑的平面,没有阻力,小车将怎样运动呢?经过教师一环扣一环的提问,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由一个问题的解决,迅速过渡到另一个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巩固练习突出“活”。巩固练习是教学过程中必要环节。在巩固练习时让学生死记硬背,不利于学生掌握,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与“学”合拍共振,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紧密结合日常生活,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学习的物理概念去解释。既巩固了所学的物理概念,又把知识学“活”,从而培养了学生灵活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讲压强、惯性等课后,在巩固练习时,让学生举一些日常生活、生产中的例子,通过学生动脑、动笔,加强了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深化。
2.利用物理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利用新颖有趣的实验,新奇美妙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引导学生探索、研究物理规律,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方法。
(1)让学生参与教师演示实验,效果更佳。在讲“做功和内能的改变”一节中,其中三个实验都可以让学生演示,老师在一旁指导,如“压缩空气引火”和“摩擦簿壁金属管,使管内乙醚内能增加,把塞子冲开”以及“对试管中水加热,水蒸气推开塞子,(下转第150页)
使水蒸气内能减少”的实验。在讲大气压时,为了证明大气压确实存在,而且很大,可让学生来做“马德堡半球实验”;在讲光的直线传播时,让学生利用投影仪,观察手影马、狗、鸭、兔等动物现象。通过教师指导,学生来做实验,活跃了课堂气氛。通过实验,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收到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2)将教师的演示实验变成学生的分组实验,增加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类似惯性实验、覆杯实验等,实验的成功促使学生们进行思考,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原因,这样的实验效果很好。
(3)引导学生因陋就简,自制教具,增加物理小实验。指导学生利用废旧材料制作针孔照相机、潜望镜、测力计、放大镜、量筒、小天平、杠杆等教具,在课堂上给其他同学演示,学生在制作教具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加深了理解,同时提高了他们在实验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物理实验课中,让学生学会多动手、动脑,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3.“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根据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发言、讨论、交流信息的动口机会,增强学生语言、口头表述能力。
在重要的教学方法中,课堂讨论是体现主体参与原则的主要的课堂教学形式,它可以促使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开启思维、各抒己见,求同存异。同时冲破传统教学“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营造一种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1)讨论型的复习课。传统的复习课一般是由教师概括、归纳、总结重点内容后再进行重点概念、习题的分析,有的教师按教材的顺序把学过的知识再复述一遍。这样的复习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感到乏味,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培养。新的教学是采取自由讨论的形式,教师给予指导、启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分析型的习题课。习题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通过典型习题分析、讲解,渗透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但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就题论题,尽管教师津津有味、滔滔不绝的讲,而学生却无动于衷,这种唱“独角戏”的教学模式应该进行改革,即在习题课的教学中,教师课前应精心设计,选择一些突出基础知识、解题方法灵活的典型题目,在课堂上指导、启发学生进行分析,通过一题多问、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和多题归一等不同形式的练习,来提高学生灵活、熟练解决问题的技能。
(3)探讨型的常识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一些常识性了解的内容,如“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电能的优越性”等,这些内容是大纲所要求的必学内容,但不做考试要求,一般是教师讲、学生听,或作阅读材料,让学生自己看,还有的教师根本不讲,这样做从“三个面向”对人才的培养来看显然是不够的。常识性的知识不应被忽视,教学的意义是培养学生的素质,而不单纯是应付考试。对于教材中常识性的知识,采用学生自由探讨的形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课前不止讨论题目,小组,集体准备后推荐代表在课堂上重点发言,小组其他同学补充发言,组与组之间相互质疑,最后由学生组成的评委按小组发言内容、发言人次、课堂纪律等综合情况评出优胜小组。教师的作用体现在设计问题,引导、启发学生积极参加,鼓励他们以积极的谨慎状态参与到教学中来,在讨论结束时,教师应该作出指导性的总结和评价。
时间证明,采取上述授课形式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课堂上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去获取知识,课堂学习气氛活跃,学习兴趣浓厚,唤起了学生们求知欲望,学习成绩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