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将写作融入科学教学的探索”

作者: 杨小丽 徐辉

摘 要:受《科学大众》杂志上几篇小学生文章的启发,我产生了“将科学学科与语文学科进行整合”的设想。具体说,就是在学科学的同时,将相关的科学知识以文章的形式表达出来。经过几年的摸索、实践,在“将写作融入科学教学”这方面我总结了一些经验。

关键词:文章的形式; 写作注意点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1-054-002

产生这样的想法后,我便进行了尝试。经过几年的摸索、实践,在“将写作融入科学教学”这方面我总结了一些经验。

一、文章的形式

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我探索出以下几种形式:

1.实验记录式

案例:“凸透镜”的实验

1.1课堂实验:科学课上,我引导学生做了有关“凸透镜”的实验。学生了解到凸透镜具有“放大、聚光、成像”的功能。

1.2写作要求:请写一篇文章记录下实验过程。

1.3文章摘要:在老师的帮助下,我调整了凸透镜和手电筒的位置。我发现手电筒的光线透过凸透镜后聚集在一起,在桌上形成了一个小亮点。同组的同学不禁欢呼起来,他们也一个个抢着做这个实验。经过我的指导和同学们的努力,我们小组每个人都成功完成了这个实验。老师说,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凸透镜有聚光的功能。

可以看出学生文章中准确记录了实验过程和实验结论。实验记录式文章是对科学实验有效的回顾与总结。完成了文章后,实验过程和实验结论一定会在学生脑海中越发清晰。在记录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还写出自己是怎么做实验的,同学们又是如何合作完成实验的,可以说是创作了一篇精彩的叙事文章。

2.知识拓展式

案例:“自然选择”的实例

2.1教材内容:《达尔文和他的“进化论”》这一课,教材中举了一个有关“自然选择”的实例:尺蠖蛾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变换颜色的故事。

2.2写作要求:自然界中自然选择的例子有很多。请课后查找资料,完成一篇以“自然选择”为主题的文章。

2.3文章摘要:同学们,世界上自然选择的事例还有很多。你们知道为什么热带地区的人肤色比较深,而亚热带等地区的人肤色比较浅吗?其实呀,这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紫外线-B能在人类皮肤中产生维生素D,但会破坏叶酸。叶酸缺乏的母亲,婴儿成活率低。热带地区的深肤色可以保护人们防止叶酸受到破坏,保持正常的繁衍。人类走出非洲,进入亚热带并最终远定居至北极圈后,深肤色的不能产生足够的维生素D,浅肤色的人却可以做到并迅速繁衍,因而浅肤色的自然选择就产生了。

3.总结反思式

案例:对“生态平衡”的认识

3.1学习内容:了解什么是生态平衡及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3.2写作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及课外资料谈谈你对保持生态平衡重要性的认识?

3.3文章摘要:学了《生态平衡》这一课后,我想起了一篇课文《狼和鹿》:人们因为大肆猎杀狼,使鹿过量繁殖,导致森林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罪魁祸首。其实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森林应有合理的采伐量,采伐量超过生长量,必然引起森林的衰退,危害人类的生存;污染物的排放量不能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否则就会造成环境污染,危及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的正常生活,甚至诱发疾病、导致死亡等。为了地球上的动植物,更为了人类自己,请不要过多干涉自然、破坏自然,保持生态平衡。

从文中可以看出,学生列举了几个事例,来说明为何要保持生态平衡,有理有据,具有较强的说服力。通过这种总结反思式的创作,学生对“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思考能力、创作能力同时得到提高。

4.童话描述式

案例:“种子生长”的过程

4.1实践内容:在花盆里种上一粒种子,给它适当的光照、水分及肥料,观察种子生长的过程。

4.2写作要求:请种下一粒种子,并注意观察,再以童话的形式记录下种子生长过程。

4.3文章摘要:我是一粒小种子,一个可爱的男孩把我种在了肥沃的土壤中。几天后,我换了衣服,把原来浅黄色的裙子换成了大黄色的。过了几天,我的身体一下子变胖了,竟撑破了裙子。又过了两天,我从泥土里探出了绿绿的嫩嫩的小脑袋。

种子的生长是个神奇的过程,如人类的孕育、生长,所以我建议学生把种子想象成可爱的孩子。学生在观察记录的基础上,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对种子的生长过程做了生动、有趣的描绘。写作中,学生对种子生长的过程有了一个完整的清楚的印象,同时想象能力、表达能力都得到培养。

二、写作注意点

1.写作要以兴趣为前提

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写作是科学教学的一种辅助性手段,不可对每个学生有硬性要求。有写作兴趣的学生我们应予以鼓励,对没有兴趣的学生不应指责。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选择一些佳作在班级交流学习,或鼓励学生把优秀的作品向各类科学杂志投稿,以此激发学生的主观创作热情。

2.写作要注意科学性

与科学结合的文章与语文课上的文章有所不同,文中的科学知识不可凭借经验推想,更不可杜撰。文中内容必须合乎科学,引用的资料必须可靠,数据必须准确。结合科学教学进行写作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科学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如果文中的知识不合乎科学,不仅达不到巩固的目的,还会对学生的终身产生很坏的影响。所以,当学生完成了一篇作品后,教师一定要认真审阅,对文中不正确的科学观点予以指正。

3.写作训练运用要适度

科学课上的写作训练要依据学习的内容有限度地运用,不可每次学习后都让学生写作。过多的写作训练反而会喧宾夺主,并引起学生的反感,使学生丧失创作的热情。

4.写作前要进行适当指导

写作之前,教师要对写作内容、写作方法作适当的指导。这样可以让学生有明确的写作方向,降低写作难度,确保文章的质量。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实践中,我感受到“将写作融入科学教学”是一种有别于探究又兼具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很有效的科学教学方式。我相信只要合理地运用这一教学方式,科学和文学定会“交相辉映”,使智慧的“光芒”在孩子们身上“绽放”!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

[2]《科学大众》杂志

[3]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主张》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