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神》之“雷”与“不雷”之别
作者: 陆亚红摘 要:打击乐活动是奥尔夫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幼儿打击乐活动在幼儿音乐兴趣的培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但要使它能真正地发挥出作用,就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不同阶段幼儿音乐能力发展的状况来组织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打击乐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总目标的真正落实与完成。
关键词:奥尔夫; 打击乐; 传统;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1-111-002
打击乐活动是奥尔夫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德国音乐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认为:打击乐是最为人类所掌握的乐器种类之一,也是现代社会幼儿最容易掌握的乐器。
幼儿打击乐活动在幼儿音乐兴趣的培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但要使它能真正地发挥出作用,就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不同阶段幼儿音乐能力发展的状况来组织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打击乐活动。现通过《雷神》这一打击乐活动,对传统打击乐教学细节和奥尔夫打击乐教学细节作一详细对比:
一、初相见——音乐之初体验
乐曲很多时候会成为打击乐活动的主体,要使幼儿充分、快速的掌握、理解乐曲,教师就必须先对乐曲有深入的理解,从乐曲风格、旋律、节奏、音色等方面深入感知。《雷神》这首乐曲选自《雄壮进行曲》,整体旋律都偏欢快,而且曲子比较长,很难在一教时中完成。
(一)传统:浮光掠影
传统教学中,教师初接触《雷神》这一乐曲时就是反复的听几遍,对乐曲有了大致的了解后,就会重点去理解带有语音总谱的前、后两部分,对中间一段音乐就会稍加忽略,这样“浮光掠影”的理解,会使乐曲失去原有的完整性,间接地也会影响幼儿对乐曲的理解。
(二)奥尔夫:“句斟字酌”
奥尔夫教学中,教师接触乐曲的第一时间是先找出乐谱完整看一遍,然后再结合乐谱完整的听乐曲。在不断分析乐谱和乐曲的过程中,教师对乐曲风格、旋律、节奏等已掌握得比较到位,并不断思考如何引导幼儿一起分析乐曲,怎样巧妙的让幼儿自己尝试为音乐配器后进行合作演奏。教师都考虑的比较全面、到位,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字斟句酌”。
二、细雕琢——音乐之再剪辑
(一)传统:从一而终
传统教学中,教师没有对乐曲进行再剪辑,给幼儿欣赏、理解乐曲增加了难度,每次都是从头到尾一遍遍完整欣赏,这样一来,幼儿就会出现听觉疲劳,对参与活动的兴趣也会大大减弱。
(二)奥尔夫:“朝三暮四”
奥尔夫教学中,教师在反复听完音乐后,将乐曲截成三个部分(下雨前、打雷下雨、雨停了)。考虑到第二段音乐中有快慢两部分,前半部分是下雨,后半部分是打雷,有节奏的快慢变换较有难度,便将第二段作为活动的重点。而乐曲第一段、第三段由于有语音总谱,相对而言比较简单,就作为第一教时和幼儿一起熟悉并掌握。这样的考虑将《雷神》活动分成了两个教时,侧重点明显,降低了难度。
三、巧构思——活动之初设计
教师在参看乐器总谱后,两种教学都按照乐曲总谱将活动设计成两教时,第一教时为听音乐学习语言总谱和动作,第二教时为听音乐加乐器伴奏,但是在活动开展过程中,两种教学法中又体现出了很大的不同,现就第两教时活动举例说明。
(一)传统:“狼吞虎咽”
1.回忆经验,根据语音图谱表现身体动作。
2.根据配器图谱探索演奏方法。
(1)观察A段图谱,探索A段演奏方法;(2)观察B、C段图谱,交流配器方法(乐器:铃鼓、圆舞板、碰铃、大鼓);(3)探索合奏部分演奏方法(乐器提前放于幼儿椅子下);(4)看指挥完整演奏。
3.倾听间奏,探索大鼓的加入。
(1)听间奏,感受雷神的有力;(2)幼儿尝试在图谱中标记表现雷神的出现;(3)探索大鼓加入后的演奏;(4)完整合作演奏。
4.师幼合作指挥,幼儿完整演奏。从这一活动设计中可以看出,教师在设计这些环节时,虽然注重了幼儿的自主学习,给予了幼儿一定的自主权,却仍没有突破老一套的教学模式,幼儿还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一步一步都是按部就班,所以幼儿对乐曲的掌握没有到位。另外在演奏乐器的选择上幼儿没有一点自主权,只能听由老师事先的安排,从椅子下拿出乐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参与演奏活动的积极性。活动中的师幼合作指挥,表面上看教师给予了幼儿大胆独立展示的机会,但究其实质,幼儿还是被控制在教师的指挥范围之内的。
(二)奥尔夫:细嚼慢咽
1.看图谱,复习A、C段音乐,有节奏的配上儿歌。
(1)听A、C段音乐,边念儿歌边打节奏;(2)师幼一起探讨将象声词加入儿歌;(3)幼儿按下雨、闪电、打雷分组合作;(4)尝试念儿歌时吃掉“下雨、闪电、打雷、轰隆隆”。
2.熟悉B段音乐并正确打出节奏。
(1)幼儿看图谱,练习二分、四分音符的组合节奏。
①幼儿分别用二分、四分音符练习打节奏。②幼儿尝试将两种节奏组合。
(2)用拍手或拍地动作突出音乐中的打雷声。
(3)幼儿用动作完整打节奏。
3.自创打击乐器并尝试演奏。
(1)幼儿自由选择生活化材料并探索演奏。(塑料袋、不锈钢盘子、牙膏盒、鹅卵石、矿泉水瓶子等等);(2)幼儿展示自创乐器的演奏方法;(3)师幼一起讨论配器方案,在图谱上做标记并练习;(4)教师指挥,幼儿尝试用自创乐器完整演奏;(5)交换乐器,幼儿指挥完整演奏。
这一活动中,教师注重了活动本身和乐器的创新,整个活动中幼儿都是自主、快乐的,幼儿都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参与活动。活动中教学重难点突出,教师通过一个个有趣的环节,充分体现了奥尔夫教学给教师和幼儿带来的乐趣。乐器的自创和自选更凸显了教师设计教学的大胆创新,真正符合了奥尔夫教学的观点。活动中教师给予幼儿独立指挥的机会,这一环节中幼儿合作协调能力的提高,以及从中获得的那种快感是不言而喻的。
由综上对比可以看出,在奥尔夫音乐活动中有许多种类的打击乐活动,幼儿在各类打击乐活动中,不仅掌握了很多种乐器的不同演奏方法,发展了听辨节奏和乐器音色的能力,提高与人合作的协调能力,而且在打击乐活动中,幼儿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对于获得成功时的快乐体验也是非常深刻的。所以,奥尔夫打击乐活动不仅能给幼儿音乐能力带来全面的提高,也能使幼儿进一步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真正的乐在“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