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Maslow's需求层次理论蕴含的数学哲思》
作者: 刘子天摘 要: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员工激励的重要理论代表之一,提取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直接逻辑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并辅之以当代大学生关于学习与不学习这一矛盾、关于想学习与学习效果不好这一期望与现实的落差、关于怎样学习和如何学习的方法问题的“主流”情况进行有力而直接的数学分析与概述,得出行为调节的结论。提供了解决当代大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切实可行且高效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学习观”和“学习方法论”的理论素质;为当代大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的这一对立统一的矛盾指导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当代大学生; 数学哲思
中图分类号:O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1-135-002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的当代大学生更是不得不面对这个知识爆炸、信息爆炸的新世纪。此时此刻,有一部分大学生再难坚定信念,再难凝聚力量,再难攻坚克难。仿佛如一艘迷失方向的航船,缺乏了学习动机,就再难逃脱这个由信息大爆炸而产生的漩涡。正如马克思所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1]”唯有深刻剖析当代大学生普遍心理特征,知道大学生普遍心理期望与现实的落差,才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桥梁,并辅之以必要的强硬方法,一定可以起到“乱木丛中取成枝”的良好效果。
二、马斯洛需求五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2],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提出。该理论将人类需求分为五种,并将这五种需求进行了等级的划分,按照层次逐级递升,分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马斯洛认为只有当低一层次的需求被基本满足时,更高一层次的需求才会被开启。换句话说,当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有足够的活力驱使行为。具体表现如下:
1.当较高层次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或者满足失败时,我们往往会更加依赖于次高层次的需求被满足所得到的假性快感。
例如对于在追求第二层人身安全与职业安全时:一个成人在追求这种安全时,表现为工作不顺利,薪水微薄,养不起家人而开始变的自暴自弃,每天利用饮酒,吸烟来寻求短暂的安逸感。在这个过程中,成人追求职业安全而失败,退回最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包括:水、空气、食物等),依靠喝酒吸烟这种生理需求假性满足更高层次职业安全需求。
2.人们总是情愿努力尽所有可能勉强满足更高层次需求而不是多角度满足较低层次需求。
例如对于追求第三层社交需求时,若一个青少年没有受到父母关怀,认为自己在家庭中没有价值时,那么他的社会需求便没有得到满足,所以在学校交友时就极大的放低了自己的标准。譬如说:青少年为了让自己融入社交圈中,帮别人做牛做马,甚至吸烟、恶作剧也在所不惜。
三、研究假设与数学建模
由数学自然归纳法[3],可以从无数个案例中归纳出这些道理:
1.(叠加性)人的需求分成若干层,只有当低一层次的需求被基本满足时,更高一层次的需求才会被开启。
2.(非增性)当较高层次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或者满足失败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更加依赖于次高层次的需求被满足所得到的的假性快感。
3.(质变性)人们总是情愿努力尽所有可能勉强满足更高层次需求,而不是多角度满足较低层次需求。
我们借以符号表示:取字母A、B、C、D、E表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那么三条性质可以分别归纳为:
①叠加性:Abar=A
B bar=A+B
C bar=A+B+C
D bar=A+B+C+D
E bar=A+B+C+D+E
②质变性:m*B bar>n*B m< 例如:m取70%,n取190%,则0.7B bar>1.9B ③非增性:E>=D>=C>=B>=A 之后我们借用这三个性质:①叠加性,②质变性,③非增性。来解释我们大学生活中所遇到的困境。 四、归纳演绎理论与策略分析 现在假设你是一名学生,并且你拥有两种学习方式来学习一种技能,一种方式是看书,另一种是上电脑看视频学习,并且你也是一名电脑网络游戏和在线动漫爱好者,请问你如何成功的分别用这两种方式来习得此技能? 对于此题,非增性是指,该学生在看书和看视频学习之间更加偏爱看视频。 在看视频和网络游戏之间更加偏爱网络游戏;(C>B>A) 质变性是:该学生情愿打两小时游戏也不愿意做半小时功课为代价来获得自由。 ( m*B bar>n*B其中 m< 叠加性是:要想玩游戏应当先完成作业。(B bar=A+B) 那么对于这题,我们不难总结出,“非增性+叠加性=自主进化”,而质变性是“过早的自主进化”。然而自主进化是良好的,因此我们应当解决的是过早的自主进化。那么问题的核心关键便落在了质变性上,也就是说我们要让质变性失效,即让其停止自主进化,以便为其下一层次需求积攒充足的力量。如果我们把“过早的自主进化”的“过早”和“自主进化”都消灭了,那么我们的目的“自主进化”[4]便无法完成。 因此,我们只有消除“过早”这一弊端才行。要想彻底消灭“过早”,我们还得从质变性公式入手,即m*B bar>n*B其中m< 那么只要完成隔离便产生正确答案了。我们发现看书学习的载体是书,而看视频和网络游戏的载体都是电脑。这两种载体是“天然隔离”的。因此,对于第一种情况,看书只要远离有电脑的地方即可。但是,打网络游戏和看视频的载体都是电脑,是没有隔离的,怎么办?那么我们只有“人为隔离”,我们发现看视频和打网络游戏的区别是是否需要网络。因此,我们要完成看视频学习这一任务的方法便是把电脑带到远离网络、网线的地方,无法进行网络游戏。如果视频需要在线看,那么就下载到电脑上。而当我们将电脑重新带回原处,那么则随时可以进行自主进化了。 然而又如何理解有些学生没有进行“人为隔离”便完美完成看视频任务呢?因为“隔离”援引物理学中串联和并联的知识。对于串联,一个被隔离则可以阻断电流。但对于并联则不是。正如按对象来分,有四种隔离,分别是“思想隔离”、“行为隔离”、“自然隔离”和“人为隔离”,只要有一种则可以了。 推而广之,要想使“上课认真听课不再玩手机的方法”显然不是思想隔离,因为他们已经无法凭借思想控制住自己,只有凭借行为隔离和人为隔离来完成。 五、结论提要 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进和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发现原来单一功能与用途的商品已经集结了许多功能。例如手机包含大哥大、别BB机、照相机和MP3等功能于一身。那么天然隔离几乎不存在了。因此我们完成任何一件事情都要凭借思想隔离和行为隔离来完成。然而,我们又不难发现行为和人为隔离归根结底是产生于思想的。那么假若学生的思想腐朽了,便只有通过行为隔离,就是叠加性的正向与反向的道理。 然而要想使思想隔离等于行为隔离,则只有不停的思想隔离才行,并且行为隔离只是一瞬的思想隔离[5]。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编写组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8 [2]亚伯拉罕·马斯洛.《人类激励理论》,1943 [3]华罗庚.《数学归纳法》,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版 [4]:彭新武.《进化管理学复杂、动态环境下的管理思维与方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5]不让各种思想相互交流促进的而处于封闭状态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135,175原版全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135,175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