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论梦窗之我见

作者: 徐骎

摘 要: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于吴文英词的贬低引起过后代学者的很多争议。将吴文英的部分词纳入到王国维“境界美学”的体系下进行细读,从而证明王国维对于吴文英的批评是有失公允的。首先梳理了《人间词话》的主要理论构架,对其中的“隔与不隔”提出了相反的观点,继而将吴文英的部分词作与王国维的“境界说”进行比照,得出吴文英词其实暗合了王国维词学主张的结论。

关键词:《人间词话》; 境界说; 吴文英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1-148-002

整部《人间词话》显示出词学大师王国维论词重北宋、轻南宋的倾向。而原因就在于北宋词符合他诗词美学的几大主张。

首先是“境界”和“意境”。这一理论构成了《人间词话》的核心框架。他在《人间词话》的开篇就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意境”和“境界”是两个相近的概念,但仍有差别。“意境”仅在《人间词话乙稿序》中出现过一次。“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却其一,不足以言文学。”①王国维在这里所说的“意”是指词人的情感和思力,“境”则是书写的客观对象,即“景”。静安强调“意与境浑”,情景合一,“境”要能成为“意”的载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样的观点非常类似于T.S艾略特提出的“客观对应物”(objective correlative),使每一种情感状态都对应一个语言符号或公式。王国维认为词中除了要有景有情,还要情景真切,方可谓有境界。“境界”是“意境”的一种升华。

《人间词话》对于“境界”一说的阐述是很详尽的。首先它从虚实的层面来划分境界:“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现实二派之所由分。”②其次,王国维又将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我之境,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有我的境界是以作者的眼光、心境来投射外物。在此过程中,人具有主宰性。而无我的境界则是物将人同化,人与自然互相映照、契合的状态。王国维自造的“境界”这个术语实际还包含了中国古代文论中的“神韵说”和“兴趣说”。他在《人间词话》第八十则写道:“严沧浪诗话曰:‘盛唐诸公,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余谓北宋以前之词,亦复如是,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王国维所推崇的“境界”不仅要有真景物、真感情,还要耐人寻味,能营造出“境外之境”。由此可见,王国维采取的仍是一种印象式的批评。

静安归纳出了有无境界的尺度,这就是“隔”与“不隔”。隔者,“如雾里看花”,词意隐晦,矫揉造作,有失真情;不隔者,“语语都在目前”,最能体现自然之旨趣。因此,王国维反对过分的雕琢和修饰。他如此讥评吴文英,也正是因为“梅溪、梦窗诸家写景之病,皆在一‘隔’字。”并且“词最忌用替代字”,而吴文英词中的替代手法层见叠出。但是在今天看来,这样的观点显然是有失偏颇的。现代学者吴征铸在《评“人间词话”》一文中说道:“雾里看花,倘花之美为雾所隔,则此隔诚足为病矣。今以常理言,花在雾中,颜色姿态各呈特异之观,雾之于花,不似屏障之于几案,截然为二物,盖早已融成一片,共现一冲和静穆之境。此景之美,无待言也。”③“隔”如果运用适度,不仅不会破坏词的境界,还会使词的美质得以增强。朦胧亦是美之境界。吴文英好用代字,例如他常用“婵娟”、“素娥”、“小蟾”、“瑶镜”等多种称谓来代指月亮。这些代字大致有三种功能。一是适应词调的平仄声韵安排,二是为表达词人的感情服务。如同指月亮,吴文英在《玉漏迟》一词中用了“孤兔”,意在传达一种孤独无助的感情;而《霜叶飞》中的“小蟾”则是要表达一种轻快惬意的心情。这些代字也达到了西方形式主义文论所说的“陌生化”效果,延长了读者的感知和审美过程,唤起了体认的新鲜感,不得不说是一种有意义的不自觉的尝试。

王国维对于吴文英的词基本是全盘否定的,这在《人间词话》的多处有所体现。第十四则评到:“梦窗之词,吾得取其词中一语以评之,曰:‘映梦窗,凌乱碧。’④”而在《人间词话甲稿序》中则毫不留情地说:“尤痛诋梦窗、玉田。谓梦窗砌字,玉田垒句。一雕琢,一敷衍。其痛不同,而同归于浅薄。”⑤的确,梦窗词很像西方后现代的意识流小说,思绪的跳跃性极大,需要读者动用自己的逻辑和感知进行全幅的拼凑。另外,吴文英又善用修辞,这也使得他的词越发晦涩难懂。王国维对吴文英的评价如此之低,是和他急于纠正晚晴词坛“雕缋满眼”的作风以及保守的治学习气密不可分的。

虽然梦窗词工于技巧,有过于注重形式的嫌疑,但词中现实与回忆、梦境的错置手法对于传统词的叙述模式实在是一个很大的突破。而且仔细赏析会发现,吴文英的部分词其实正暗合了王国维的诗词美学。吴词中的景多是缘情而造的,即王国维所说的“造境。”这些境往往是带有梦幻的烟雾感的,与现实交织重叠,难辨虚实。如《凤栖梧》起句写眼前景象,次两句写幻想之情景,“高树数声蝉送晚”,又为现实,结句又入梦矣。整个上阕的情景顺序可以概括为现实-幻象-现实-梦幻。下片依然是这样的结构。这种梦幻构思可以说是为抒情服务的。吴文英的词主要包含两大情感类型。一是历史兴衰之叹。如《八声甘州》《木兰花慢》。二是凤去台空之殇。这类词大多是为苏、杭二姬所作的悼情词。如《玉漏迟》《水龙吟》等。词人要表达的情致是在今与昔、梦幻与现实的层层晕染及对比中逐渐加强的。“暗点检,离痕欢唾,尚染鲛绡,亸凤迷归,破鸾慵舞。”(《莺啼序》)当年留下的巾帕上还染着离别的泪痕,但现在那曾经斜插在她发髻之上的凤钗已经回不来了,而她曾经梳妆过的镜后的鸾鸟也再不肯舞动了。这里用了夸张和比拟的修辞,将时光的伤逝和缅怀的思绪刻画得真切感人。与此相似的还有《风入松》中的“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泪痕”和“凝香”当会被岁月风干、吹散,而词人却把它们封固成了往昔欢愉的凭证。时间是无影无踪,不可触摸的,可吴文英通过这种感性的修辞,让我们嗅到了时光的足迹,它是芳香的,同时也是苦涩的。吴文英对于时间感的处理是非常成功的,往往能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在他的词中,回忆和梦境是清晰可感的,相反现实却往往是模糊迷离的。时间是沧海桑田,倏忽即逝,也是亘古不变,无限绵延。吴文英是一位活在过去,不断追溯记忆的词人,他的词是把回忆和现实的生活片段先解构,而后搭建起来的。虚和实没有严格的界限,因为今天的实将成为明天的虚,这是读梦窗词最深刻的体悟,也是梦窗词独有的深远境界。

梦窗词中的“有我之境”是很多的。词人用内心的光束去投射他所见到的自然界的事物,使它们成为情感的载体。“泪荷抛碎璧”(《瑞鹤仙》),荷叶上落下的雨滴如同泪水,又如同抛下的碎璧一样。这里连用两个暗喻,“泪荷”与“碎璧”,凄冷和美艳交织,笼罩全篇。这是心神俱哀的作者“以我之眼观物”的结果。极其难得的是,梦窗词中还有许多“无我之境”。《莺啼序》中有一句:“殷勤待写,书中长恨,蓝霞辽海沉过燕,漫相思,弹入哀筝柱。”首先,这个“蓝”字用得很妙,呈现出一种画面感。在暮色苍茫之中,落霞的红色逐渐就变为暗蓝色了。这是实地实景的勾勒。我们可以想象词人怅望天空良久,直到天色改变。而这时,空中飞过的孤雁被烟海一般的蓝霞湮没了,宛如词人无处可寄的相思。他已经融入到了这样的境界中去,达到了人和物的统一。天上的孤雁就是落寞无助的词人自己,刹那的神遇使两种生命结合在了一起。吴文英写景常常是一种速写式的勾勒,引人联想,可谓是境界极浓。词中流露的感情也往往是起伏的,而这种起伏正是靠写景实现的。比如《玉楼春》前几句,词人悲叹年华的逝去,物事的变迁。“千山秋入雨中青,一雁暮随云去急。”千山在秋雨的浸淫下依然是常青的,而孤雁和流云却是一闪而过地消失了,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不变者如此,消逝者如斯,人生短促的悲慨就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中展开了。下阕的“霜花强弄春颜色,相吊年光浇大白。”仍是伤时情绪的蔓延。但最后一句他突然笔锋一转:“海烟沉处倒残霞,一杼鲛绡和泪织。” 在如烟波一般浩渺的暮色深处,残霞好像被一只无形的手倒了下去,红色的残霞和墨蓝的苍穹掩映,这是一幅很有奇情壮彩的画面,同样也是一个关于人生的象征。人生是无常的,而无常之中有很多难以挽留的美好,它们纵然美妙,却最终会不可避免地走向消失。“一杼鲛绡和泪织”,珍贵的鲛绡是用泪水织就的,世间的美也往往是和悲哀联系在一起的。人生虽然有太多的不如意,但这些同样是它美好、精彩的原因。吴文英这最后的一笔,将全词的境界拔高了很多。正如陈庭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评点的那样,“在超逸之中,见沉郁之意。”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吴文英的部分词其实是符合《人间词话》中的基本词论的。虽然吴词刻意求工的意图非常明显,但它的价值未可轻加剥啄。王国维对于吴文英的批评带有较大的片面性,但也给人以反面的思考,同样具有借鉴意义。在历史上,梦窗词的地位和影响几经变易。这其实很好地印证了接受美学的观点,即文本永远是开放的,是未完成品。它的意蕴是由拥有不同期待视野和审美经验的读者所挖掘的,因而也是纷繁复杂,无法穷尽的。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全集[M]中国画报出版社,2012

[2]姚柯夫.人间词话及评论汇编[M]书目文献出版社

[3]田玉琪.徘徊于七宝楼台—吴文英词研究[M]中华书局,2004

[4]吴文英.吴文英资料汇编[M]中华书局,2006

[5]李砾.人间词话辨[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6]黄维樑.从文心雕龙到人间词话[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7]叶嘉莹.迦陵说词讲稿[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8]叶嘉莹.南宋名家词选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9]彭玉平.人间词话疏证[M]中华书局,201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