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选读·刺客列传》教学设计
作者: 密冠娅摘 要:通过“荆轲为什么刺秦”这个关键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大处着眼,细处着手,使学生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体验慎思明辨的过程,养成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善于探究问题的良好思维习惯。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课堂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32-002
一、教学设想
文言文的教学要“言”“文”并重,尤其是对于那些经过千百年时间淘洗而流传下来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文言文,既要注意文言知识点的教学,也要重视对文中的思想感情,语言形式的理解与体悟,而对于高中的学生,同时也要有意识“提升高中生研读文化巨著的能力”,“力图使学生体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经典阅读过程。”(苏教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史记>选读教学参考书》《编写说明》)。《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是语文教材中的老篇目了,而苏教版教材也将《刺客列传》中的“荆轲部分”选入了《<史记>选读》。文章篇幅较长,且故事本身虽然有一定的戏剧性,但所述情节大多数学生都比较熟悉,如果按部就班的串讲课文、归纳概括本文的写作特点、分析人物性格等传统步骤,虽然看似顾全了文与言两个方面,但实际上还是将文章在实词、虚词的反复解释中搞得支离破碎,学生很难从枯燥冰冷的字词中感受到文章的美,所谓的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写作特点都成了形式主义的一纸空文。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文本的研读当中来,能够在“文”中学习“言”,在“言”中感悟“文”,教师在课堂设计上必须要动一番脑筋。
1.教学重点及难点:通过荆轲刺秦动机分析,培养学生立足文本,发现质疑,深入思考的能力。
2.课前准备:本课是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中,教师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认领”一个部分,请学生通过借助工具书以及手头资料,将重要的文言知识点讲解给大家,并且小组之间互相提问答疑。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适当适时帮助。
3.教学课时: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将荆轲刺秦之前的内容扫除了文言障碍,请同学们结合提示来回顾一下这个部分的主要情节,并在看书的过程中,留意重要的文言知识点。
(出示幻灯片:鞠武荐田光 田光荐荆轲 田光以死相激 荆轲领命 私见樊于期 怒斥太子 易水送别)。
【设计意图:通过提示唤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回忆】
2.重要的文言知识点复习巩固(出示幻灯片 内容略)
【设计意图:虽然这个部分时间很短,但却是必不可少,一则体现“学而时习之”的教育理念,二则复习巩固“言”,为进一步讨论“文”打下基础。】
3.讨论证明:荆轲为什么会去刺秦
师:荆轲刺秦王可以说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自古以来就不断有作家把这个故事写进文学作品,甚至还有人把它搬到荧幕上,陈凯歌就曾经导演过一部电影叫做《荆轲刺秦王》。但是文学作品都有不同程度的演绎和虚构,今天我们就通过司马迁的刺客列传,来了解一个相对真实的历史。看看在这个历史中的荆轲刺秦到底是为何而上演的故事。这里有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请同学结合文本,来重新审视一下这三个观点,看看它们能否成立,能不能从文中找到支持或反对的证据。
幻灯片出示有代表性的几个观点:
为报答太子丹知遇之恩;田光以死相激的作用;一个英雄的反抗暴政的侠义之心。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是这堂课的灵魂,很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但组织讨论的方法非常关键,如果仅仅让学生去谈,很容易脱离文本,甚至变成一个纯粹历史性的讨论,但如果以寻找证据或反驳或证明的途径去实现,一则可以让学生紧紧围绕文本,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体会到司马迁写作上的特点,二来可以培养学生细读文本,慎思明辨的能力。另外,课堂表明,这种“证明”的形式要比单纯讨论的形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4.第一个观点分析:为报答太子丹知遇之恩
4.1师引导:历史上赞成这个观点的不乏其人,陶渊明就有诗曰:“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我觉得这个观点中有一点是需要首先搞清楚的,那就是荆轲和太子丹是否知己?同学们怎么看?我想我们还是可以从文本的叙述中窥出一些端倪的。
【设计意图:由于刚刚进入环节,学生可能还不太能够把握住思考和质疑的方向,所以教师在提问中应该有所引导,并要随时提醒学生立足文本。】
4.2阅读荆轲怒斥太子的情节,并同《魏公子列传》中侯赢拒绝送信陵君的情节加以比较。
参考结论:当信陵君很冲动地率领宾客与赵俱死的时候,侯赢并没有加以阻拦,因为凭他对公子的了解,“固知公子之还也”,而信陵君同样因为对侯赢的了解,预感到自己的过失,果然回来再次向侯赢询问究竟。相比之下,荆柯要待机而动,太子丹却“疑其改悔”,予以责难,甚至以先遣秦武阳相逼,他急躁的言行,反映了他的焦虑心情、狭隘心胸,同样表现出他完全不了解荆轲周密思虑力求全胜的大略。而性情刚烈的荆轲同样也忍受太子丹的不信任,“怒叱太子”,仓促上路。既然太子丹对荆柯的了解、尊重、信任都十分有限,那么,“君子死知己”这一说法自然难以成立。
【设计意图:比较阅读材料的引入既可以作为对学生的提示,也可以帮助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加深理解,同时,也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5.第二个观点分析:田光以死相激的作用
1师提问:这个观点是不是让我们想起了一个很相似的故事。是什么?
【设计意图:提示学生联系学过的文章进行比较思考】
参考结论:《魏公子列传》中侯赢在信陵君到达晋鄙军之日北向自刭,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想要通过自己的行动坚定信陵君夺军的意志,而且他的行动达到了预想的目的。
2师提问:同样是以死相激,田光的行为有没有让荆轲同意承担刺秦的使命?文中有没有给我们答案?
【设计意图:进一步启发】
参考结论: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也,臣弩下,恐不足任使。”
3抓住“久之”,想象与补白。
师提问:太史公写史记,往往在细微之处显功夫,虽然只有两个字,但给我们所留下的空间却非常丰富。同学们能不能来补一下这个白?为什么荆轲想了很久才说话,在这么长的时间里荆轲在想什么?
【设计意图:补白,顺势进行艺术鉴赏。】
师提问:荆轲与田光的关系如何,能否从文中窥知一二?
【设计意图:立足文本,抓住细节。】
参考结论:荆轲深知“提一匕首以入虎狼之秦”的九死一生,深知如果答应了,必是要一去不还,他也知道,刺秦的成败还关系到燕国甚至其他国家的生死存亡,如此性命攸关又关系重大的使命,自然不可轻易许诺。而此处荆轲长久的沉默及沉默后的拒绝,可以看出田光的死,并不能够激发起荆轲承担此任的责任心。联系上文“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及田光所说的话:“光窃不自外。”可以推测两人的关系还仅仅是互相尊敬和赏识的好友,距离刎颈之交还有一定距离。
6.分析第三个观点:一个英雄的反抗暴政的侠义之心
师:很多的历史学家在谈到荆轲刺秦的动机时多归为“反抗强暴”。如(出示幻灯片)韩兆琦:“荆轲是一个武艺高强、侠肝义胆的勇士,他与燕国不沾亲带故,如果说燕太子丹要刺杀嬴政有其报私仇的成分,那么,荆轲的目的则更是出于为救六国人民的侠义之心。”聂石樵认为:“刺客的行为目的是反抗强暴。”游国恩:“刺客们自我牺牲、反抗强暴的侠义精神,却是可歌可泣”。)同学们是不是同意呢?我们先来读读文中的相关段落。
【设计意图:从文本入手,为下面的设问铺垫。】
文本研读:
1师提问:1—5节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体会《史记》的“实录”精神及司马迁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深入理解荆轲形象。】
参考结论:一开始所记述的荆轲的两件事情,无论是他在与剑术高手盖聂的冲突中,他没有选择交战,反而急急逃走,还是其后得罪了高手鲁勾践,同样也是“嘿而逃之”。我们发现荆轲他从不冲动,不是一个愤怒青年,相反,司马迁用四个字来形容他那就是:沉深好书,爱好读书,沉着含蓄,而且明哲保身,从不轻易让自己卷入纷争。而在他跟高渐离于市中喝酒唱歌,相乐相泣的旁若无人中,似乎也表现出一些把握当下的快乐的无为之洒脱。的确只有这般深沉冷静的厉害角色,才能有能力刺杀秦始皇,可同样的,既然荆轲冷静睿智,明哲保身,又怎会接下刺秦的任务呢?虽然很多的历史学家在谈到荆轲行刺的目的时多归为“反抗强暴”。但司马迁并没有把荆轲塑造成为一个终日忧国忧民的,痛恨暴政的人物,所以立足于历史,我们其实并不能得到荆轲行刺的目的是为了反抗暴政的证明。但是,从历史角度看,荆轲的行为在客观上具有了“反抗强暴”的意义,是那个刀光剑影的大变革时代衬托了刺客的形象。这同样也要得益于司马迁将历史事实和文学渲染的巧妙融合,相得益彰。但无可否认的是,荆轲的确是一个英雄。这在“易水送别”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2诵读鉴赏“易水送别”
教师点评:将送别的场面摆在易水之上,首先就具有了产生悲剧气氛的背景,写到“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时,充满了伤感情绪,再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时,奏起慷慨激昂的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伤感情绪又化作昂扬的英雄气概,至“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时,无形中,一个勇往直前,义无反顾的悲剧英雄的形象已如一座雕塑般矗立在阅读者面前。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从环境、细节、手法等角度进行鉴赏,体会《史记》的文学性,同时为布置课后作业作出铺垫】
7.布置作业:用评点的方法鉴赏第十四节“荆轲廷刺秦王”,并阅读《刺客列传》全文。
【设计意图:运用巩固课堂所学,了解司马迁笔下的“刺客群像”,为下节课回答“司马迁为何要为刺客立传”作出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