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让语文课堂如此美丽
作者: 钱佳黎摘 要: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或者都曾有过这样的抱怨:那么认真地备课,怎么学生就是不配合,导致课堂死气沉沉? 细品味,发现缺少的是激情——教师的激情。教师在课堂上有激情、有活力,学生学习语文才有兴趣。充满激情是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本文探讨了教师激情的来源和表现形式,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点思考和启迪。
关键词:语文课堂; 教师; 激情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31-001
总感到没有激情的课堂,就没有真正意义的语文教育。没有教师的激情,就没有学生的激情,就没有课堂的活跃和生机。语文可以说是众多课程中最丰富多彩的一门学科,语文课本处处蕴含着美,但很多学生却对语文课提不起兴趣。作为最有活力、最具灵性、最有趣味的学科,屡屡遭受学生的冷遇,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究其根源,语文教师毫无激情的讲析也难辞其咎。教师在课堂上有激情、有活力,学生学习语文才有兴趣。充满激情是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那么,在语文课上,教师的激情要怎样表现呢?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情现语言
语文是语言的艺术,语文课的课堂效果最终要靠教师的语言表达来实现。而语言也是最利于表达情感的媒介,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出色的、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语文课堂上,教师的语言有激情,就像是冬天里的一把火,可以燃烧起每个学生的热情。如果语言缺少了激情,课堂的“水面”上就会少了很多涟漪,多了几许平静,少了很多智慧的火花,多了几许思维的沉寂,甚至平淡无味。
纵观古今中外的演说家们或言辞犀利,跌宕纵横;或严密精谨,滴水不漏;或妙语连珠,口若悬河;或处变不惊,机敏风趣。其说服力之大,鼓动性之强,让我们为之叹服。当然我们不能要求教师具有演说家的口才,但应该学习和揣摩他们的语言表达技巧,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律,注意运用声音的轻重、缓急、停顿、起伏和语气的变化来描摹形象,叙说情节,渲染环境,展示意境。富于魅力的教学语言永远是语文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语文表达的具体要求如下:
1.语言要有真情
《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先生在敌军占领祖国后的最后一堂法语课上,“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哽住了”,“说不下去了”,使平时淘气的小弗郎士也终身难忘。确实“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具有真情的语言,才最容易打动人,教师要以情作为纽带,将作者之情化为自己之情,以自己之情去点燃学生之情,把作者的情感波澜准确传达给学生,感染学生。在教学邹韬奋的《我的母亲》这篇文章时,我设计了一样一个开头:课堂开始前,让我们把心沉静下来,把记忆拉回到几年前,5月12日,那个让我们痛到不能呼吸的日子,留下无数黯然的感动……今天,我带大家看的不是毁灭,不是希望,不是死亡的黑色,不是生命的绿色,我只是带着你们一起去把目光聚集到那场灾难中留在我们记忆深处的母亲。这样的语言触动了学生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一下子就能把学生带入到情景之中,也易于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2.语言要有艺术和韵味
语文教师课堂语言最鲜明的特色是有激励性和感染力。单调、乏味的语言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语文教师的语言不仅要有抑扬顿挫之感,更应如一首诗,有情感的起起伏伏,似一部小说,有情节的曲曲折折,像一部戏剧,高潮时扣人心弦,动人心魄。就如魏巍小学的老师蔡芸芝是“爱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使学生“直到现在”还记得她读诗的音调,背诵她教的诗。教师在课堂上要挖掘出蕴含于课文中的那些积极、进步、闪光的东西,并通过语言去影响、感染、教育学生,要把真知和真情融入自己的心灵和血液中,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恰当运用肢体语言
教师的一个手势、一丝微笑、一伸手、一低头、一举步,出现在课堂这一特殊的领空,都会成为一种微妙的语言,都会在学生的心弦上播出不同旋律的乐章。就像三味书屋中的先生读书到动情处“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虽然不是在指导学生读书,但是他的充满激情的表现给学生做了极好的示范,以致学生“疑心这是最好的文章”。有位教师在教学《口技》时,讲到口技艺人所发出的各种惟妙惟肖的声音时,不仅拍案叫绝,学生与之共鸣,也为口技艺人高超的技艺所叹服。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其他任何手段所无法替代的。因此,只有教师的语言丰富多彩了、充满魅力了,语文课才会更吸引人、更打动人,语文的课堂才能焕发生命的光辉!
二、情重结构——课堂结构宜张弛有度
没有高潮的语文课,不是成功的语文课。动人的乐曲、美好的诗篇、精美的散文,之所以给人以美的感受,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张弛有度的节奏。节奏控制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了表达效果。我们要努力把课上得有节奏而且富有诗意。教师要善于运用设问、悬念、铺垫等手法,使课堂呈现出起伏、急缓、张弛等变化。在设计教学时,要预留出教学高潮出现的时机,引导学生达到思维力度的高峰,课堂高潮迭起,气氛热烈,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就会增加,课堂就会是一汪活水,而不是一潭死水。
三、情带教法——教学方法宜灵活多样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们在采用任何形式的教学法时,都不可忘了一个”活”字。教师应结合学习的文本和学生的实际,每节课要有针对性地选用教学方法,而且应注意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使课堂面目不断推陈出新,使学生在富有创造性的教学过程中感受创新带来的学习乐趣。
激情如火,熊熊燃烧;激情似水,汹涌澎湃。教师用激情的火花燃烧学生的心灵,漫溢着浓烈的情感,像一泓泉水流进学生的心田,学生才能乐滋滋读书,主动求知和探索,在激情充溢的语文课堂里,培养学生富有激情、悟性和灵性,师生共同享受着语文课堂教学的快乐和成功。
生命,因激情而更美丽;教学,因激情而更动人。行动起来,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汲取知识的甘霖,陶冶自己的情操,拓展自己的视野,迈向更广阔的新天地。
激情,让语文课堂如此美丽!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
[2]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
[3]卢家楣.《情感教育心理学》
[4]鱼霞.《情感教育》
[5]周庆元.《中学语文教育心理研究》
[6]魏本亚.《语文教育学》
[7]曹明海.《语文教育智慧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