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体育教学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作者: 孙健

摘 要:中学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有效途径。体育教学能够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有助于学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关键词:体育教育; 健全人格; 培养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49-001

中学时期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一个人在中学阶段学到的东西,会溶进生命,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会起到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要让每一个中学生的精神得到陶冶,视野得以开拓,体格得以强健。升学只是中学教育的一个方面,无论学生将来是进入高校还是走入社会,他都需要一个健全的人格。我们对学生进行文学的陶冶,并不一定要把他造就成一位作家,靠写文章吃饭,而是要用文学陶冶她的心灵。科学的教育也不是要使他成为科学家,而是要引导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同样,体育教育并不一定要培养一个运动员,而是要教会学生体育知识和技能,形成其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良好的体育意识。无论是优秀的人才,还是一个普通的人,都需要有强健的体魄作为生活的基础。

一、“健全人格”的基本内涵

中学体育承担着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任务,健康的体魄是健全人格的重要内容,是青少年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条件。“健全人格”表达的是人的本质存在状态,衡量健全人格的标准是人格的生理、心理、道德、社会各要素是否平衡和协调,能否使人的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其基本特征主要包括:1.积极客观的自我认识。2.正视现实,对他人对社会具有理性认知。3.有健康的体魄、愉快乐观的情绪体验和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4.有协调的人际关系,独立的自我意识,有责任感和创造力。五、敢于迎接挑战,努力为自己的未来而奋斗等。

二、中学体育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健康体魄是形成健全人格的生理基础,没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强健体魄,人很难以旺盛的精力投入工作和学习,也难以成就人一生的事业。有强健体魄,才能形成愉快乐观的情绪体验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有较高的情商,才能对自己和他人、对社会有一个理性客观的认知。中学阶段的体育任务,就是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中身体素质是所有基础中最重要的一项。因此,为了学生的未来发展,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从人的气质类型来看,人的气质类型包括抑郁质,粘液质,多血质和胆汁质四种类型,其中,抑郁质属于弱型。尽管每一种气质类型都各有其优缺点,但总体看还是多血质具有明显的优势,这种神经类型较强,属活泼型,神经过程平衡,有较大的灵活性。在生活中我们发现,体质较强的学生多倾向于这种类型,这些学生开朗乐观,人际关系良好,意志坚定,自控能力强,学习效果好,喜欢一些富于挑战性的工作,有进取心,表现出良好的人格特征。

三、体育教育有助于学生人格稳定发展

人格的发展具有阶段性,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以下人格特征:较强的求知欲望、较弱的是非识别力、依赖性强、独立性差、学习的自觉性不高、易受到外界的干扰、情绪不稳定,容易走极端等。面对来自家长和社会的升学压力,当他们的学业成绩不理想、学习负担重、精神压力过大,或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时,就容易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如果不能通过恰当的方式及时疏导,就会形成人格障碍,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人格具有稳定性,但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人格是一成不变的。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的生理或心理因素,都有可能造成人格特征的改变。一个学生身体素质差,老师和同学的评价低或家庭的不幸,都容易养成做事粗心大意、心理自卑、萎靡不振、意志薄弱等人格特征。如果教师能利用恰当的时机,创造良好的环境,或通过体育增强其体质,也能使其养成自强自信、端庄谨慎、细心负责、踏实肯干等人格特征。

四、体育教育有助于学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有心理研究实验表明(不仅如此,我们自身也有体会),人在运动后积极情绪增多,消极情绪减少,能坚持20分钟以上的体育活动,就可以改善人的心境状态,缓解焦虑与紧张情绪,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而如果能坚持长期锻炼,就能产生长期情绪效益。中学生多参加各种形式的体育运动,可以缓解内心的紧张情绪,使情绪始终保持在一种比较稳定、积极的状态。这种心态不仅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长久的、旺盛的精力,增强学习效果,还有利于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用开朗开放的心态与他人交往,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如果学生能将体育锻炼的习惯终生坚持,这将使他们终生受益。

体育运动还可以增强人的亲社会能力。人有社会交往的需要,人类的心理病态,很多是由于社会交往的缺失而造成的。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疏远、冷漠,不利于学生养成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体育锻炼就不失为一个增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好形式,通过参加体育运动,可以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的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有利于学生忘却生活和学习中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体育运动还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人际关系的亲疏,都会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这样就可以使人对自我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学生在一次次比赛或其他体育运动的历练中不断认识自我,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社会所认可和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就能够使自己成为容易被他人接受、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总之,在中学体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充分挖掘体育教学中蕴含着的丰富人格教育资源,把体育教学的技术性功能和育人功能有机结合,妥善利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存.青少年人格发展与人格特点探析[J]山东教育科研,2001年第78期

[2]柳玉飞.论中学体育与素质教育[J]考试周刊,2008年第27期

[3]杜习利.人本教育思想对中学体育教育的指导[J]体育世界,2006年第2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