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生命随情而动
作者: 冯春燕摘 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是由学生的认知规律决定的,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是内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依据;教是外因,必须通过学这个内因才能发挥作用。散文情景交融、意境清幽、意蕴丰富,让小学生自学自悟有一定的难度,但这并不等于不能去做,如果将学生学习的特点和散文文体的特点有机结合,依然能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老师准确把握学情、合理处理教材,是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前题;学生有准备的前置性学习是奠定激情课堂的基础;师生品读感悟、迁移拓展,自主体验的课堂让生命随情而动;老师点拨提升,学生学习写法,自主生成的课堂再入佳境。
关键词:把课堂还给学生; 散文; 前置性学习; 自主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50-002
一、散文教学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
每个生命都具有高级本能,如果我们能给学生创设和提供一个开放的、多样性的发展环境,那么我们的学生获取适合自己发展方式的机率就会大大提高。儿童的认识规律是先行后知的行知率;他们对人类的认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和体验去获得。把课堂还给学生,是由学生的认知规律决定的,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是内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依据;教是外因,必须通过学这个内因才能发挥作用。
散文情景交融、意境清幽、意蕴丰富,让小学生自学自悟有一定的难度,但这并不等于不能去做,如果将学生学习的特点和散文文体的特点有机结合,依然能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望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是篇散文,紧扣“望月”拓展思路,先写“我”在江轮甲板上见到的月夜美景,再写小外甥和“我”的愉快交谈,最后写“我”凝视月亮消失的地方,展开了幻想,留下美好的回味。从体裁上来看,文章语言隽永,思想深邃,又富有童真童趣,为读者创造了月下深邃、辽远的意境,可以称得上是一篇构思独特、感情真挚的散文诗。
这样的散文情感性非常强,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呢?笔者认为,学生学习时,老师的任何分析、解释的语言都是多余的,小组合作等学习形式更加会画蛇添足。教师可大胆放手,课前指导学生进行充分的前置性学习,为课上自主交流体验做好准备;课堂上引领学生充分诵读体验、想象拓展,在体验、拓展中任思绪飞扬,感悟人物情怀,学生内在的热情被激发出来,就能够跟着小外甥一起去感受到月夜美景的神韵,品悟古诗句中蕴涵着的古人悠远的情思,想象孩子眼中神奇有趣的比喻,浸润在清幽旷远的月文化之间,受到熏陶感染,积淀情感,积累语言。
二、老师准确把握学情,合理处理教材,是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前题
把课堂还给学生,绝不是解放了教师,教师只有在课前花加倍的时间钻研教材,把握学情,预设可能出现的问题,才能有效组织课堂教学,实现少教多学。对于课堂内容,老师必须要思考: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哪些是学生自学就能学会的,哪些是通过小组合作能完成的,哪些是老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的。再由此安排课堂学习,就会有的放矢,条线清晰了。
五年级的学生已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在不断经历前置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少学生更是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特别是具备了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品悟的能力。因此学生依靠文本,通过互相交流、朗读想象画面,能感受江中月夜景色的美,充分感悟赏月的美好意境,受到美的熏陶;但要不断丰富文本的意象,理解江中月、诗中月、幻想中月都是人们心中月,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还需老师的指导。
根据以上分析,在教学设计时,老师就可做如下的思考:生字、生词、归纳段意,这些内容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解决,可以把这些内容作为前置性作业布置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学,在第一课时通过对前置性作业的检测以及合作学习来达成学习目标;而归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望月的乐趣,体会人们喜爱月亮、追求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则可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感悟、互相交流,在同步探究的过程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及情感体验;同时,老师适时地进行点拨提升,帮助学生深化理解。对于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写作方法,学生接触的还比较少,那么在学生读文讨论的过程中,在学生已有感悟的基础上,可以由老师归纳给出。
三、学生有准备的前置性学习是奠定激情课堂的基础
前置性学习是一堂课的开端,是学生自己摸索、理解的自学过程,也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环节。它指的是教师向学生讲授新课内容之前,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所进行的尝试性学习。前置性作业包括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三种类型。基础型的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储备,通过自学能够掌握的内容;拓展型的是需要拓展提升,需要学生自己提前去做准备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可使学生通过阅读、回忆等途径,建立起课内外知识、新旧知识、生活知识与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探究型的是通过观察、操作、解答等方式去发现问题、进行质疑的内容。
《望月》第一课时的学习目标是:学习字词,理清文脉。相应的前置性作业可布置为:常规5项(读课文、标生字、抄生词、查字典、写段意),这些作业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储备,通过自学完全能掌握的内容,属于基础型的前置性学习。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感受望月的乐趣,体会人们喜爱月亮、追求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初步感悟由上到下,由近及远的写作方法以及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相应的前置性作业可布置为:①读一读文中的诗句,想一想,作者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②关于月亮的诗歌多如繁星,请你搜集一些读一读吧。这两个问题是围绕本课教学点之一——月下吟诗提出的,可使学生建立起课内外知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因为语文课在不同的课时有不同的教学内容,所以也要有不同的前置性学习的作业。这样的前置性作业的设计体现了趣味性、层次性、拓展性、指导性,为重点的掌握和难点的突破服务,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能“跳一跳摘果子”。学生自主质疑,实现了课内外知识、新旧知识的勾连,为课堂上的交流、体验做了充分准备。
四、师生品读感悟、迁移拓展,自主体验的课堂让生命随情而动
情境体验、朗读感悟——沉浸“江中月之美”
江中月色的美景是那么宁静、清幽,上课伊始,老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及老师的范读中,静静聆听、细细品味,并用一个词来形容今晚江上的月光。这既能把学生带入江天月夜宁静优美、清幽旷远的情境,又不着痕迹,浅淡自然地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捕捉语言信息的能力。此时,学生头脑中已经建立起完整的画面感,再顺着学生心中激起的情感,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在关键词的感悟中将这种画面丰满起来,产生审美愉悦。学生抓住“安详”,“吐洒”,“晶莹闪烁”,“镀”,“隐隐约约”,“黑色剪影”等词来体会月光的清幽淡远和朦胧、宁静等特点,反复品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沉醉,在读中畅想……充分感受文本的语言美,意境美,并将之内化积淀,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随着朗读的推进,学生们对文本的理解逐步往纵深方向发展,逐步感悟到“江中月即心中月”这一妙不可言的意境。
三分文章七分读,教学千法读为本,读是阅读教学永恒的旋律。美文的美,可以通过朗读再现出来,让朗读赋予作品以生命。本段的教学,充分放手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在情境中体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不仅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而且愿意用自己的朗读来表达情感。在看、听、说、读中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老师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在交流的关键点上,做好点拨提升。例如“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边,学生没有关注到,也没有感受,此时,就需要老师的及时点拨:文中有一个用得特别好,你知道是什么吗?学生的灵感顿时被激发起来:黑色的剪影已经很美了,“镀”上银边又给这美景增添了一些韵味。整段交流结束后,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老师对整段话的表达层次及表现手法做点拨提升——文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由上到下、由远及近描绘的江中月色的美景,帮助学生增强整体画面感,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
五、角色扮演,合作探究——体会“诗中月之美”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文章”,向来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由诗句中可以看出,美丽的月亮把古今中外的诗人都叫醒了,叫醒了李白、杜甫、苏东坡……教学中,我扣住涉月诗句,采用表演法,带学生入情入境,第一次月下对诗,老师扮演舅舅,学生扮演小外甥,既符合年龄特点,也有师生融为一体的情趣。大量的有月亮的诗句的补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对诗中月有了更多的了解。然后交流前置性学习的内容,通过对诗句的解读,让孩子们走进诗人的内心——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可在诗人的眼里却有着不同的情思。月,在诗人的眼里是多情的,奇妙的,诗中月就是诗人的心中月。在对诗句的理解把握基础上,再把舞台完全交给学生,组织第二次对诗,让男女生分角色对诗,感悟诗人们对月的情怀……这样不仅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而且使他们对中国传统的月文化产生了积极探索的愿望,使孩子们从小就感受中国月文化的悠久和发展,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他们沉醉的不仅仅是月光,而且是中国月的文化,也懂得了小外甥之所以如此喜爱月光,是因为月亮和月文化是如此的影响着小外甥,小外甥的沉醉,表现出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六、对话式评价、自主创作——放飞“想象之美”
月亮的阴晴圆缺,月亮的隐现,在小外甥眼里犹如童话世界。童话是人们追求美好理想、向往未来的产物,它对作者思想的冲击是巨大的。
老师先请学生也绘声绘色地读一读小外甥说的话,感受小外甥的童真童趣。然后安排一个评价式问题:小外甥的回答让作者惊讶!你觉得怎么样呢?学生可以对小外甥这一生动的比喻尽情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感受“浩瀚的宇宙,美丽的夜空,人们都把最美好的情感、最美好的愿望寄托在这轮永恒的明月上”这一中国人特有的文化特色,从而走进小外甥的心灵世界,激发出与小外甥有着同样年龄的孩子们心中奇妙的想象……此时,学生放飞想象,表达出自己对月亮独特的感受已经呼之欲出了。“请你写写自己心中的月亮。”学生参与主体的语文实践与创造,把自己对月亮的感性认知,对文章情感的深切体验,以个性化的方式展现出来,同时也进一步固化自己的阅读感受以及对月亮的理解,正所谓“月儿本无情,情在人心间。”这既是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及时检测。
七、激情总结、再入情境——升华“情感之美”
在这个环节中,老师设计精彩的结束语,“让我们再跟随作者,到江轮的甲板上去停留一会吧……”学生诵读文章最后一段,更进一步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月光中,沉醉在意象深远的古诗意境里,沉醉在充满情趣的创造空间里,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
八、老师点拨提升,学生学习写法,自主生成的课堂再入佳境
最后,老师抛砖引玉,提出一个问题:文章的题目是《望月》,可是,作者先写了“我”眼中的江中月,又写诗人眼里的诗中月,还写了小外甥幻想中的月,这看起来有点散乱,你认为呢?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以及板书,已经对文章的内涵和条脉很清楚了,此时完全能够进行总结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文章先写现实中的月,再写古人诗中的月,最后写幻想中的月,都是围绕月亮写的;有的说,诗人先写自己看到的江中月、再写深入到诗人的情感世界、最后再放飞自己的幻想,这些都是人们心中的月。此时,老师不费一兵一卒,学生对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这一特点的认识已经很容易了,进一步领略到散文的魅力所在。
整堂课的学习都围绕“望月”展开。整个学习过程中,合理的前置性作业,让学生有备而学,为课堂学习时重点的掌握和难点的突破服务。课堂设计上,版块明晰,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方向;老师根据每一版块教学内容的特点,创设不同的情境,学生进行共同探究,激起思维的碰撞,在交流互补、讨论评价中获得提升。
老师在组织学生交流时,要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阅读体验,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进行思维碰撞。在关键点上,特别是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时,及时地点拨提升,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同时,不失时机地评价,提升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行为。如此安排,将课堂还给了学生,把学习散文的自主权还给了学生,让生命随情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