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有效生成的着眼点,成就智慧课堂

作者: 黄仁华

摘 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时刻关注生成,把握认知起点,捕捉课堂意外,及时调整预设,放手自主探究,让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兴趣和需求、思考和灵感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异彩纷呈。

关键词:把握起点; 捕捉意外; 调整预设; 放手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00-002

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实的”数学学习内容,既可是学生在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也可以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能够思考或操作的属于思维层面的“现实”。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时刻关注生成,把握认知起点,捕捉课堂意外,及时调整预设,放手自主探究,让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兴趣和需求、思考和灵感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异彩纷呈。

一、把握学生认知起点,唤醒生成热情

巴班斯基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理论认为: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就必须分析学生状况和教学任务,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方式,拟定教学进度,对教学结果加以测定和分析等等。学习是学生的经验体系在一定环境中由内而外的“生长”,必须以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也就是生长点为基础来实现知识的建构,促使学生经历一个由“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螺旋上升的认知结构重组的过程,实现课堂最优化。

[案例]《认识百分数》教学片段

师:问你有什么办法使它变小?(板书25)

生:在2和5中间加小数点,就是二点五。

师:还有别的办法吗?

生:加一条分数线在下面写100就是一百分之二十五。

师:变成了分母是100的分数,知道它还可以怎么表示吗?

生:加百分号。

师:请你来加一加。

在引入百分数的环节,一改以往的情境引入,而是抛出简单的问题——怎样把“25”变小?学生凭借着以往的学习经验,一定会想到引进小数点和分数线来帮忙,这也是老师设问前预料到的解决方式,这些也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虽然对于添“%”,只有一小部分同学会知道,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将这个加了百分号的数与小数、分数联系起来,用旧经验来适应新知识。

精彩的课堂呼唤充分的预设,教师在备课中,只有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对学生回答进行充分预设,这样才能上好每一堂课,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少一些遗憾,多一些成功。

二、及时捕捉课堂意外,提升生成价值

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成效的学习时刻。”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如果聪慧地利用这些偶发的意外,适时引领,把它作为资源加以利用,让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继续碰撞,迸发创造火花,产生新的学习需求、方向,让学生出错的课堂闪现更亮的价值。

[案例]《梯形的面积》教学片段

在一次“梯形面积”的教学中,让学生求一个梯形的面积。(见右图)

这题的解法一般是:(4+1.2)×2÷2=5.2(平方分米),可在巡视检查中,竟有学生直接列式4+1.2=5.2平方分米,显然是列式错误。我没有直接草率地责令他改正,而是让他列在黑板上,没想到同学们看见了,哄堂大笑。这位学生满脸通红,辨解到:“我发现梯形的高是2,在面积计算时又要除以2,乘以2再除以2不就抵消了吗?这不是4+1.2嘛!”

这时候,所有的孩子都楞住了,发现他说的话有道理。许多双眼睛转而又盯住了我。渴望寻求“真”理。我带头鼓起了掌,告诉他们在计算中遇到这种计算可以打破常规计算顺序,使计算更简便。

课堂教学是不可预设的,等一等,给学生一个表述的机会,善待“错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尊重学生的原则思维,给学生有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而灵活。

三、善于弹性调整预设,优化生成效度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在《面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报告中,强调教育活动的“动态生成性”,教学过程是生动可变的。课堂的活力来自学生动态的发展,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因素,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整合乃至放弃预设,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使教学富有灵性,彰显智慧。

[案例]《7的乘法口诀》教学片段

原本想遵循备课设计,先让学生观察插图,看图说出有几个7,再一步步归纳得出7的乘法口诀。可没想到课刚开始,一个学生就站起来大声说:“老师,7的乘法口诀我会背。”随后,许多学生都附和着说自己也会,有人甚至还摇头晃脑地背了起来。原本应在活动后作为研究成果的方法却被学生一语道破了“天机”!学生的思维跳出了预设框架,怎么办?望着一张张兴奋的小脸,老师不忍心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很快抛弃原来精心准备的教案,从学生这个实际情况出发,重组教学流程。于是,老师高兴的对学生说:“你们真厉害,连7的乘法口诀都会背,不错,不错。那,有不会背的吗?”果然,几只小手怯生生地举了起来,我赶紧抓住契机说:“还有一些同学不会,你们愿意教他们吗?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让他们把7的乘法口诀记得又快又牢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一下沸腾了。有的说看书上的插图教;有的说用身边的小棒教;有的索性用手指比划;还有的干脆直接背口诀来记……

课堂教学中,教师洞察秋毫,抓住这一小插曲,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巧妙地将学生已有认知和预设方案融合在一起,从而化被动为主动,引导学生去探讨问题,增加了课堂的效度。

四、敢于放手自主探究、创设生成空间

学生学习的快感源自于成功,挑战成功是一种享受。《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一个“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理解和鼓励学生改变头脑中原有观念的过程。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上,应该是让学生置身问题情境,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实现自己感悟、体验,自主构建新知。

[案例片段] 数学第十册第36页分数意义教学

(一)“造”分数

1.谈话:对于分数我们并不陌生,其实分数就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个地方。你们能利用手中的学具“创造”几个不同的分数吗?比一比,谁创造的分数多。

2.学生活动:拿出圆形或正方形的纸、小圆片、小方块、直尺、水彩笔和操作报告表等学具,分小组活动,要求把操作结果填写在表上。

3.学生汇报(结合学生的汇报课件演示相关的内容)

师:根据刚才的分数举例,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分数。

生:(比较自然地交流说)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分,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分的数,叫做分数。

通过这节课给我带来了很深的启示:教师所做的一切归根到底是为了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我们的教学设计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起点,放手让学生通过智力活动获得对知识的重新构建。布鲁纳也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便没有数学的发展,在教学中,尽可能提供机会,开放空间,给足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感知、操作等活动来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走进新课程,就是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倘若能经常关注这些热点,努力践行一种有“生命的教学”,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生的学习会越来越精彩!

参考文献:

[1]《数学新课程标准》

[2]《小学研究教学》

[3]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10月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97,98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