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这样做班主任的
作者: 丁长城摘 要: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如何做好学生德育工作是班主任必须面对的问题,在工作中找准不同对象不同问题的教育切入点,将有助于提高班主任的德育工作的效率。
关键词:德育; 小处着手; 合理表扬; 德育软环境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00-002
班主任工作是琐碎而充满挑战的,学生表现出的问题总是那么花样百出,如果能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找准德育工作的切入点,会对班主任的工作实践产生良好的的促进作用。然而学生问题的多样性,注定需要用不同的手段来解决,因此针对不同的学生对象和不同类型的问题,应选择不同的切入点,才能做到对症下药。
一、小处着手
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古语同样适用于当今的学生品德教育。因为平时的学生问题中有很多看起来也是微不足道的小是小非,与成年人比较起来,有些似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但我认为正是这些看上去可以忽略不计的小是小非才构成了班主任工作的主题,因为它们发生的对象是极具可塑性的青少年身上。心理学中有个“破窗户效应”:一幢崭新大楼上的窗户玻璃,如果碎了一块、两块而没有及时修补,人们会发现整幢大楼的窗玻璃就会以更快的速度破碎。学生的行为中这种情况发生的频率更高,犯错误的经常总是那几个,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知道高尚的人格是一个日积月累的养成过程,有反复,有倒车,这是正常现象,但是此种情况如果过度反复,将造成学生人格的严重扭曲:不断的犯错,不断的自我原谅,一次次的挣扎在对与错的临界点处,很容易丧失心理防线,最终形成习惯性犯错,即所谓的“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有的学生甚至因此而沾沾自喜,不认为自己是个问题学生,有的班主任也会因此放松对这类同学的监督,殊不知,小错不断本身就己经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大问题了。而且就多数的违法犯罪行为而言,它的起点就在这些看上去微不足道的小错上。因此作为班主任必须要重视对学生第一次错误的严肃处理,小事要当作大事来处理。
二、维护人格信心
我们现在面临的学生比之过去有了巨大变化,多数同学从小接受了太多的关爱和呵护,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大大降低,同学的讥讽、老师的批评都有可能成为他们无法承受的精神压力,或一蹶不振,破罐子破摔,自我封闭于个人的小天地里;或大发脾气,歇斯底里,不问后果,大耍无赖。这就要求我们班主任在工作中,既要明察秋豪,又要小心谨慎,无论把学生逼到上述情况中的哪一种,后果都是不堪设想的。
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未成年人,未成年人的心智还远不成熟,承受力本身就比较低,对事对物的反应较为强烈,所以批评他们时要考虑到其心理特点,不是“大奸大恶之徒”,尽量能用较委婉的语气和言辞,既要把道理讲清,又不致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记得以前有个学生在毕业前夕对我说:丁老师,你是我所有老师当中和我说话最多的一位,听了这话,我不知该怎样表达自己当时的心情。这个学生入学时各方面的问题较多,对于老师有明显的抵触情绪,但经过和他多次倾心长谈后,他在各方面有了长足进步,也许他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听到了太多的批评,有一位愿意和他温和谈心的老师竞然会让他如此铭记。
三、恰当地表扬
古人云:数子十过,不如赞子一功,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一书中也表达过同样的思想。没有人不喜欢被表扬,有时班主任微不足道的一句表扬的话语却可以在学生的心里引起轩然大波。但要用好表扬这个手段,必须明确表扬的目的,表扬的对象,表扬的程度和表扬的场合。
首先,要有明确的表扬目的。对班集体而言,通过对某个或某几个学生的表扬,可以在班级里树立榜样,形成正确的集体价值取向。比如我在期中考试后,特别表扬了入学成绩不太好,但期中考试却大有进步的同学,并且张榜公布,通过观察发现部分后进同学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对个体学生而言,表扬会形成一种心理暗示:他会认为自己被表扬的行为是自己被人承认的优点,于是此优点就成了他自己手里的“易碎品”,他会更加呵护之,从而在他心里形成一道无形的道德约束。
其次,要明确表扬对象。常听到这类中国式表扬:“班里大部分同学表现不错,只有一小撮…”,我以为这类表扬方式未必能产生什么有效的积极意义。大部分同学?谁是这个大部分同学?被表扬的同学没有那种被认同的喜悦,被批评的同学也没有被批评的负担,反而容易让每个同学都迷惑不解,自己究竟是属于哪部分的?所以我以为要表扬就要让被表扬者产生一定的荣耀心理和满足感,而不是用模糊的语言来操作。对学生来讲,这种模糊表扬更像是客套话,甚至让学生认为老师并不重视。
第三,要把握表扬的程度。既然要表扬一些同学,就不能脱离事实,随意夸大其词;也不能短斤少两,犹如蜻蜓点水。过度的表扬会让被表扬者心里发虚,也会让其他同学怀疑被表扬者的真实道德水准和老师的“用心险恶”。轻如鸿毛的表扬则会打击被表扬对象的积极性,认为自己的行为没有被正确看待,做了好事后被表扬的满足感荡然无存,大大挫伤了学生为善的积极性。
第四,要有合适的表扬场合。比如有的同学能悉心照顾生病的同学,端茶送水拿药,在教室里对其进行表扬是能够被广大同学认同的,被表扬者也会很高兴,愿意接受大家亲切的注目礼。像这种表扬就是要放在公众场合来进行的。但是有些时候,这种公开表扬的做法却是不合适的,比如某同学关心班集体荣誉,能够积极向班主任反映班内出现的不良风气和问题行为,若在教室里公开表扬该同学,无异于判处该同学“死刑”,他将成为班里“最不受欢迎的人”。
四、创设品德教育的软环境
常态下,我们无法评论一个人某一方面品德的优劣好坏,因为没有无缘无故的高尚,高尚风格是在为人处世的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因此要做好学生的品德思想工作,不能只是一味地提倡和说教,要搭建适当的德育平台,为学生提供品德发展的软环境,这样才能通过实际的场景和氛围激发学生潜在的美好感情,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如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各种新闻媒体都把目光聚集在汶川时,我和班干部商量后,组织了一次为灾区人民献爱心的主题班会。通过图片、录像、诗文集中向大家展示了灾区人民正在经受的苦难,许多同学当场流下了热泪,读完那一篇儿子写给妈妈的“不要挂念远去的我”的长诗,全班鸦雀无声,此时无声胜有声。在随后举行的捐款中仪式中,每个同学都很踊跃,几位平时表现不好的同学在这件事情上一点也不落在别人后头,有的同学甚至借来钱款捐献。事后,我把捐款人的名字写在红心形彩纸上,贴在教室的墙壁上,同时也在学生心里树起了一座他们自己的道德风碑。
我们平时要求学生遵守纪律,以中学生守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没错,问题是如何把中学生守则具体到日常的生活中,转化成学生实际行动中自动认可的规范,把我们要他们这样做转化他们自己要这样做。比如我们提倡要拾金不昧,可是到底有多少同学拾到过巨额财物?好多人连表现的机会都没有,却要他们按凭空设想的场景来形成道德意识显然是一厢情愿,不如拿网上的类似新闻开一场?关于拾得巨款要不要归还?的辩论赛来得实在,相信一番唇枪舌剑后,每个人心里都会有一座道德天平在考究自己。所以,在创设的道德软环境中,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各种感官获取的道德意识才会真正深入到他们的心田。没有过激动、没有过感动的麻木心灵是永远不会高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