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专项大学生运动员的内隐攻击性差异研究

作者: 李海玲 潘婷

摘 要:本研究旨在考察不同性别和专项的大学生运动员在IAT上的得分情况,分析内隐攻击性是否存在性别和专项的差异。结果表明,格斗类和同场对抗类运动员的IAT分值高于无对抗类项目运动员;IAT测验的性别差异不明显。

关键词:内隐攻击性; IAT; 运动专项

中图分类号:B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00-001

一、引言

攻击以及各种形式的暴力犯罪是人们不愿意看到的场景,但它们却时常在我们周围发生并产生着极其消极的影响。由于内隐攻击性带有间接性和自动化等特征,那么对其的研究如果采用行为观察或者自我报告等相对直接的研究方法显然是不合适的(康园园, 2008)。本研究试图通过内隐测验了解不同专项的大学生是否在内隐攻击性上存在差异,以便采用不同的方法改善。

二、对象与方法

1.对象

本研究选取了某体育院校大学生运动员48名作为测试对象,平均年龄20±1.5岁。其中男性24人,女性26人;按照项群理论(田麦久,1998)将其分为三个水平:无对抗(重竞技、体育舞蹈、武术套路)、同场对抗(篮球、足球)、格斗类(拳击、跆拳道)。所有参与者均属自愿参加实验,矫正视力正常且达到测验的要求,对电脑操作都比较熟悉。

2.实验材料

用来测量内隐攻击性的IAT程序是采用汉化了的美国Inquisit专业软件,实验采用集体施测,但每个实验参与者都是在有主试的情况下,单独完成 IAT 测验。国内外的学者已经证明了IAT测验程序的有效性,该程序也已在国内外研究中得到了比较广泛的使用(蔡华俭,2003;杨娟,张庆林,2009)。

3.数据处理

按照Greenwald (1998)的数据处理模式,先用EXCEL对数据进行必要的整理,经过处理后的数据采用SPSS 15.0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

分别计算所有参与者在内隐攻击性测验中的不相容任务(平和性词与自我联合,攻击性词与非我联合)和相容任务(攻击性词与自我联合,平和性词与非我联合)两部分的反应时平均数,可以看出:不相容任务的反应时要明显大于相容任务的平均反应时,证明了预期的IAT效应的确存在。即实验参与者在总体上表现出对攻击性词汇的偏好。

对不同性别的两个人群在内隐攻击性上的差异进行分析可知: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参与者,均对攻击性词汇表现出明显的偏好,即相对于非攻击性词汇而言,参与者对攻击性词汇进行按键所需要的时间更短,且反应时都达到了显著差异(男性:t=-3.10,p=0.005。效果量为0.47;女性:t=-2.24。p=0.034,效果量为0.49)。

本实验以IAT测验结果为因变量,以性别和项目为自变量,作2(性别:男、女)×3(项目:无对抗、同场对抗、格斗类)的两因素方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项目的主效应存在边缘显著,F(2,42)=2.55, p=0.09,效果量为0.57。结合LSD可知,无对抗类项目运动员的内隐攻击性强度为0.04,同场对抗类参与者的攻击强度为0.27,格斗类项目参与者的强度达到了0.33,格斗类项目的运动员内隐攻击强度大于无对抗类项目(p=0.04),同场对抗类项目运动员的内隐攻击强度大于无对抗类项目运动员的内隐攻击性强度(p=0.098)。格斗类和同场对抗类项目的内隐攻击性没有差异(p=0.65);性别的主效应不显著,F(1,42)=0.65,p=0.43,效果量为0.49;性别和项目没有明显的交互作用,F(2,42)=0.80,p=0.46,效果量为0.44;

四、讨论

1.性别对内隐攻击性的影响

在大多数情况下,男性比女性更富于攻击性。Loeber等(Loeber,Hay,1993)认为,与婴儿期相比,在学前期的男孩参与了更多的冲突,且攻击行为所表现出的性别差异会因为年龄的增加而变得越发明显(郝兴昌,佟丽君,杨治良,盖永婷,2008)。张文新等(张文新,纪林芹,宫秀丽,张茜,王益文,陈欣银,2003)也得出了与前者相同的结论。但大多研究都是以外显的攻击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得出的结论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近来人们更倾向于探讨个体的内隐攻击性,如徐大真和杨治良(2001)在研究内隐社会认知中的性别差异时,发现性别因素对于攻击性行为在内隐社会认知方面的影响不存在显著的差异。戴春林等人(戴春林,杨治良,吴明证,2005)提出,男性和女性只是在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方式上存在差异,而在攻击倾向上却有着共同的偏好。本研究的结果与近几年的研究结论相吻合。

2.运动项目对内隐攻击性的影响

IAT结果显示,不同运动项目运动员的内隐攻击性强度是有差异的,这一结论与之前的研究结果一致,不同之处在于,他们之间的差异不存在极高水平的显著。郝兴昌等人(郝兴昌,佟丽君,杨治良,盖永婷,2008)以大学生和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发现两个人群在内隐攻击性上的差异达到了极其显著的水平。祝瑞雪(2008)以运动员中的高水平组和专选组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他们对攻击者和被攻击者的偏好情况,发现二者并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

参考文献:

[1]康园园.(2008)内隐攻击性的研究综述,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4(1),46-48

[2]田麦久.(1998)项群训练理论.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3]蔡华俭.(2003).Greenwald提出的内隐联想测验介绍.心理科学进展,11(3),339-344

[4]郝兴昌,佟丽君,杨治良,&盖永婷.(2008).运动员与大学生两类人群间内隐攻击性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31(1),75-78

[5]戴春林,杨治良,&吴明证.(2005).内隐攻击性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28(1),96-98

[6]张文新,纪林芹,宫秀丽,张茜,王益文,&陈欣银.(2003).3-4岁儿童攻击行为发展的追踪研究,心理科学,26(1):49-52

[7]祝瑞雪.(2008).山东省高校足球运动员攻击行为的内隐性实验研究,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03,107-11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