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导.创
作者: 吴涧石摘 要:学生在科学探究中表现出的“执着”,其实是“非智力因素”的良好体现。作为教师,应在教学中善于利用,促其形成,适时引导,使学生的“执着”促进其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执着; 促; 导; 创
中图分类号:G633.9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4-016-001
[案例]
一次,一位青年教师在执教科学公开课中,他要求每一个探究小组的学生在平衡架的两边各挂几个钩码,使其平衡。其他各小组的学生都顺利完成了,惟独有一个小组怎么做平衡架都不平衡。这一组学生高高举起小手,很想提出他们的异议和问题。可是,这位老师只是简单地说了句:“时间关系,下课后再研究吧。”然后就开始讲述下一个知识点。这一小组的学生不死心,还在那边摆弄。老师带着责备的口吻说:“请你们放下手中的器材,认真听课。”……下课后,老师匆匆忙忙地收拾着桌子上的实验器材,这一组学生只得带着失望和遗憾离开了实验室。此事就这样被搁在了一边,再也没有被这位老师提起。
姑且不提这组学生实验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但就其对实验的执着,我觉得应该值得老师肯定和表扬一番,更应值得老师进行进一步的引导。
一、“执着”背后的非智力因素成因
一个真正对学习“执着”的学生,至少具备了良好的自身条件——一定的意志、精神和对学习的兴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非智力因素”。所谓“非智力因素”是指人在智慧活动中,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教育心理学认为,非智力因素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即在认知过程中,不直接承担对机体内外信息的接受、加工、处理等任务;但直接制约认知过程,表现为它对认知过程的动力作用,定向和影响作用,维持和调节作用,以及弥补作用。
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逐渐形成的,它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也是学生能否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其中兴趣是儿童成才的动力,良好的情感是成才的催化剂,意志力则是成才的基石。
首先,在科学教学中,教师有责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发展情感,培养乐趣;培养理想,形成志趣;把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结合起来;培养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兴趣的范围日趋广阔,日渐固定而深刻。其次,教师应该注意学生学习情感的培养。通过以知育情,以情育情,以意育情,以行育情,以境育情,让学生的学习情感内容日益丰富复杂,形式日益多种多样,稳定性日益巩固增强,深刻性日益加深提高。此外,教师还应注意学生学习意志的培养,从像“失败的实验”这类小事做起,从平时的课堂教学做起,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要求,自我激励,自我监督,逐步提高意志的自觉性,增强坚持性,加强果断性,锻炼自制性。
但是,在这个事例中,面对学生学习的“执着”,老师的冷淡,漠视,甚至于指责,就像一盆兜头冷水,极大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和学习热情,学生的学习情感严重受挫,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兴趣,学生原本“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学习意志被无情的扼杀了,这是多么令人惋惜和痛心的事情啊!
二、如何正确对待学生学习中的“执着”
对于学生的“执着”,教师应该“受之以李,报之以桃”,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做法,使其发挥良好的作用。
首先,促——要促其达成“执着”
作为教师,不应该坐等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而应该努力营造氛围,积极创造条件,来促进学生达成一份“执着”。在具体教学中,平和的语气,宽松的环境,自行探究的教学设计等,都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一种“执着”的学习态度。
例如在引导学生认识不倒翁不倒的秘密时,可以让学生玩不倒翁,拆不倒翁,改装不倒翁,并且进行竞赛,比比哪一个学生最先找到不倒翁不会倒的秘密。许多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拿出了“破釜沉舟”的勇气和决心,不找到答案决不罢休。这种“玩中学”的教学氛围,在很大程度上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学生执着的探究中,本课的难点会很快地被攻克。
其次,导——要对“执着”加以引导
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执着”加以适当的引导。由于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他们的“执着”有时会存在着偏激和狭隘的趋向。教师要善于纠偏导正。遇到问题时,要引导学生究其原因,学会自己动手解决。有时,教师还要与学生一同探讨,在齐心协力中进行指导。
例如当发现有一组学生的平衡架不平衡时,可以把它作为一个“堡垒”。教师带领全班学生一起来寻找答案,攻克这个堡垒,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既使这组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得到提升,更在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得到推进。可以说,是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通过这一组学生,也以点带面的激发全班学生共同参与探究,共同进行实践的热情。
第三,创——给予“执着”时间和空间
学生的研究活动不应该随着课堂教学的结束而画上句号。相反,应该鼓励学生带着探究的问题到课外广阔的空间去继续研究。而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如学校科技兴趣小组、科技社团、家庭科学观察实践等,都为学生的继续探究提供一切便利。
例如当《平衡》一课下课后,教师可以将那个实验失败的探究小组的学生留下来,和学生一起继续研究。帮助学生寻找不成功的原因,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进一步探索,鼓励学生大胆的在探究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或者将学生的问题带到科技兴趣小组中,让该组学生与兴趣小组的同学共同研究。
总之,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对学习的“执着”是一个闪耀的火花,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个火花,适度引导,使其发挥更好的作用,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