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定教 选点切入
作者: 王建英摘 要:本文试着通过在现代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以学定教,采用“选点切入”法来逐步解读文本的做法,并结合实例重申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从而便于教师从本质上深入地把握文本,巧妙地驾驭文本,引导学生快速、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 选点切入; 有效性; 解读文本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4-035-003
一、缘起:初中现代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语文学习是一个体验和感悟的过程,“因文悟道”在我们的语文实际教学中至为重要。在语文教学中,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所起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
现代文学作品是目前中学语文课本中课文的主体。其文体相对较为复杂,内容十分丰富,学生的所有能力点几乎是包含在现代文学作品之中的。比如字词量的积累,对篇章的认识,对内容的理解,对文章章法的把握,对文意的解析,对写作方式与特色的感知,对作家作品风格的认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体味,对时代特征的了解,对选文中的其他知识的获取等等。因为大量的知识内容与能力内容都借助于现代文学作品来呈现,所以这也意味着培养学生的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无疑是对初中学生的具体的语文能力培养的一个较好的突破口,可以说离开现代文学作品,要实现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简直就是建空中楼阁。
而现实的语文课堂中,现代文教学内容常常显得头绪众多且纷繁复杂,老师既是导演又是主角,学生也是疲于应付,无可奈何。据有关资料分析,一个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听到的只有15%的有用,老师讲得多,学生能掌握的很少,这成了现时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极大的困惑。
既然老师讲得多不见得有效,那么还不如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阅读方法。语文学习注重“因文悟道”,学生的所有语文学习的能力点的最终实现无不以作品阅读的方式来呈现,那么,在现代文学作品的教学过程中,能不能寻到一种省时高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感知文本的混沌状态下豁然开朗地进入到已知状态,迅速理清文章的脉络并有效的理解文章的内涵呢?
这需要教师精准把握文本,了解学情,以学定教,而“选点切入”的教法是一种既省时又有效的教学方法。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对“选点切入”做过阐述。他认为“选点切入”是针对课文的不同特点,选取课文的关键处、精美处、深刻处、疑难处、知识内容丰厚处、手法巧妙处、意义隐含处等有嚼头的地方进行深入细腻的品读教学。在学生把握文意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讨从而悟出课文内蕴的文义文理的一种教材处理的科学方法。它强调的前提是要把课文当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让学生来整体感悟,它要求对全篇的知识能力的架构用1至3个着重用力的并具有层递性的主问题串接起来,逐步推进,最后一气呵成,达到对课文内蕴的透彻理解。
可以说选点切入的这种方法在同等的时间内能集中的“多、快、好、省”的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因此研究它便有着十分深刻的意义。
二、实践探索:选点切入的有效追寻
(一)选点切入是科学、有效的一种教学手段
这里说的科学有效是指它是符合语文新课标的,是研究语文新课标后的必然选择,是承应教学改革的发展潮流。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新课标如是说。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既强调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也特别加强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笔者听杭州杨晓迪老师执教的《金岳霖先生》一课,就是一种可具体操作的科学有效的“以学定教,选点切入”的优质课堂。
【课例呈现】首先,杨老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布置学生预习作业。
《金岳霖先生》预习作业:
初读感受(初读文章,你心中最想说的话)100字;
细读发现(再读文章,你新的发现和感悟)150字;
阅读存疑(读完几遍之后,仍有哪些地方不明白,请你提5个问题)。
(目的:让学生能够认真仔细地阅读文本,同时教师能够了解和把握学生对于文本理解的程度。这份预习作业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保持思考的习惯,并且教师能深入准确把握学生学情,为教学目标制定和教学设计提供依据。)
其次,在对学生的感悟文字进行整理之后,就能发现他们的感悟主要是围绕金岳霖先生的诸多生活琐事和人物性格展开的,由此杨老师确定本堂课的一个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把握人物性格特征以及深层次的精神内涵,并由此进行教学设计。
《金岳霖先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把握人物性格特征以及深层次的精神内涵。(由学生阅读感悟所确定。)
2.探究作者闲笔的写作目的。(由学生所提问题“本文主要讲的是金岳霖先生,为什么要写其他教授,有什么用意?”所确定。)
3.了解西南联大的相关历史背景,感受民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在学生所提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度引导、提升所确定。)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让学生对中国一句俗语“金钱如粪土,朋友值千金”进行质疑,引出金岳霖先生对这句话不敢苟同的故事,并且初步懂得逻辑是一种思维规律及推理。由学生问题“什么是逻辑”进行设计。
二、初感金岳霖先生之“怪”
提问:从文中找出金岳霖先生作为一个逻辑学家,在常人眼里不合逻辑之处。由学生问题“为什么金先生身为逻辑学家,在常人眼里那么不符合逻辑呢”进行设计。
三、深感“怪”背后金岳霖先生人性之美
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对金先生所知甚少。希望熟知金先生的人把金先生好好写一写。”你有没有读出其中与文章矛盾的地方?从这句话中,你读出汪曾祺在写金岳霖先生时是带着一种怎样的情感?由学生问题“既然已经写了那么多金先生的事情,为什么作者还说自己对金先生所知甚少”进行设计。
再读金先生之“怪”,你读出金岳霖先生是个_____的人?
四、合作探究文章之“闲笔”
文章题目为“金岳霖先生”,为什么文中却多次写到西南联大的其他教授?为什么要写王浩的事?我们一起来看看,写了哪些人?你从他们身上读出了什么?由学生问题“本文主要讲的是金岳霖先生,为什么要写其他教授,有什么用意”进行设计。了解西南联大的相关历史背景,感受民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这样,教师通过学生的阅读提问,对所教的文本作细化的处理,然后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所侧重的削减,最后浓缩为最具有代表性的三四个问题,再以对这几个问题的多角度、多层面的辐射来带动对全篇的理解。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大问题就是文本当中所要着重阐述的“点”。这些点事实上从课文中挖掘出来,而让学生解决时则又要发散到课文中去。因为要“整体感悟”课文,就必须要去探究具有发散性的主问题,而不应该把细小的繁琐性的次问题都拿到课堂上来串讲分析。
在教学中,我们不但要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把学习过程当作他们主动探求新知、发展能力的过程。现时很多的语文课堂教学却只把它作为一个过场,课堂教学只一味对课文的架空分析,学生也只乏味的听记,没有自主的探究的过程,语感能力就无从培养。而以学定教、选点切入,能够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强调以读为基础,培养语感,对课文没有肢解分析,扎扎实实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多向思维能力。
(二)选点切入在教材处理上的作用
1.选点切入能够把教材化难为易
随着课改的深入,不少与学生的思想情感上产生一定的距离的难懂的选文也应运而生,如果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层层分析,肯定是不能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而采用选点切入的教学方法,就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一矛盾,它能使学生悟到他们可能悟得的收获,并在这一悟得的过程中感悟了语言,培养了对语言的感受力。
如阅读星新一《喂——出来》这篇科幻小说时,由于小说多元主题和情节深意,面对作者通过这样一个神秘的“洞”所交织展现的复杂人性与社会问题,学生在小说阅读和理解上就会有一定的障碍和阻隔,这需要教师恰当的引导和阐述。
笔者听过这样一堂课:
在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紧紧围绕“洞”这一点进行周旋:以“洞”窥人,以“洞”窥世。在教学中紧扣文本最出人意料又最吸引人的小说结尾,和学生一起透过小说的简洁文字和生动情节,深入到“洞”与“人”背后,共同探讨“洞”的“进去”和“出来”问题,一起去发现、去挖掘我们现实社会的这个“漏洞”、我们内心的“漏洞”。
【课例呈现】在疏通课文情节后,教师预设了这几个问题
(1)请大家再次快速浏览课文,从人们填洞的东西来看,你认为这些填洞的人或部门把“洞”当成了什么?_____请在讲义旁写上一个关键词 (请看投影:“洞”=?)
如:垃圾箱
洗刷机——洗刷秘密、罪恶、肮脏、过去、公害……
焚尸炉——可怕——尸体
预设追问:
——日记本:你会把你的日记本当成垃圾扔掉吗?(过去、青春、情感)
——外交部和国防部:机密文件也该扔吗?(记录的是一段历史、见不得人)
——保险柜:需要加一个限定词——“阴暗的”——犯罪分子和警察叔叔往里面扔了什么?
——这样下去的话,我们这个社会将会变成怎样?(混乱、黑暗、罪恶)
(2)大家看,前面大家已经讨论了,这样一些人,分别往洞里扔下了这样一些东西,你能否从这些填洞的人和填洞的物所涉及范围上,有新的发现呢?
填洞之人——洞——填洞之物
[小结]:填洞之人——各行各业——社会的方方面面
社会的缩影
填洞之物——林林种种——社会的角角落落
这样,小说的主题就不言而喻,作者正是通过这种荒诞的形式,通过这个“洞”表达了他对现代社会的隐忧和反思。他带着对人性的理解,幻想着他的未来,幻想着人类的未来——人类的欲望带来了欲望的满足,而满足的结果,却是毁灭。
2.选点切入可以使教材化长为短
施教有些长篇幅课文的时候,现状尤其令人担忧。教师有时候总觉得文章中要讲的东西太多,比较繁琐,可不细讲又担心学生不明白不足以应付考试。于是就把自己归纳出的所谓“考点”满堂灌输,以为经过他“地毯式”搜查处理后,这篇课文肯定能让学生一目了然,应付考试绰绰有余了。却不知已把一篇原本鲜活的文章肢解得面目全非、支离破碎,而且学生仍然是一头雾水,茫然无知。
那么,对于这样的文章,教师要不要讲?回答是肯定的。但是前提是讲什么?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老师的讲要能够真正成为学生进入学习活动的桥梁或是纽带,起总起、过渡和收束的作用。教师的讲要具有充分的鼓动性与诱惑性,要使学生在教师的动人讲演下兴致勃勃地进入学习角色,去深入课文并去挖掘沉潜于文字背后的深层意蕴的,这自然要讲。
而选点切入因为其点少而精,而内含的蕴味又十分丰富,所以能把学生从长篇累牍的分析中带入自悟自解的豁朗之境,再长的文章也能被它变得短小易懂、深入浅出。比如鲁迅小说《故乡》共5045个字,对于初中学生来讲,也算得上“长篇”了。漫无边际地分析,学生也许只能得到其十分之三四,如何切入,如何让学生透过眼前的一滴水去看到文字背后的世界呢?笔者在施教这篇文章时,就抓住一个“变”字切入,“我”回到故乡,眼里人、事、景、物不再如以前,已然“物非人非”,这不就是“变”吗?
学生掌握一个“变”字,再由文中内容补充“变”的原因,如何“变”等,把空白的地方填充,主题“求变”也就水到渠成,自然而然了。一滴水——“变”,折射出整个社会生活。
又如我在教《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时,由于篇幅较长,学生对于阿长的人物形象的理解有点难度,特别是文中我的思想感情变化的因素抓不准,因此我把握住了阿长说的那句话:“迅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以此来作为文章教学的突破口。因为以这句话为轴心,可以探究前面写的其他方面的阿长的语言。阿长对“我”的唠叨,虽然我不喜欢,可是渗透着她对我的朴素的爱。另外从这句话可以想象阿长为了给“我”买《山海经》,走了很多路,跑了许多店,又问这句别人听不懂的“三哼经”有没有的时候,是多么的辛苦,是多么的不容易!这里为我付出了多少的爱!从“有画儿的”可以看出阿长对孩子的心思观察的多么细致,对孩子的愿望多么关切,为了满足孩子的愿望办事多么认真,郑重其事!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阿长虽没文化,但善良、热情、体贴、勤劳的性格特征,从这句话可以探究“我”的思想感情“震悚”的原因和给“我”带来的影响,以致后来爱上了文学。这句话似乎是感情的通道,走过这通道以后,看到了积蓄着浓浓感恩的情感海湾。这才有了结尾两段作者带着感激、同情、怀念、祈祷的思想感情的喷发。
一句话牵动了全文的内容,一句话使阿长栩栩如生,一句话使“我”的感情前后贯通,一句话使“我”茅塞顿开,一句话使读者豁然开朗。人物的关键语言竟然具有这么大的艺术冲击力!这就是选点切入这种施教方法的魅力所在!
3.选点切入能够让教材起“死”回“生”
这里所说的“死”是指传统的解读,固有的规范;“生”指的是主题的多元解读和教学中文本的再生成。
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有些文本在教学上已经趋于定势,经典的解读,经典的定义,再加上教参,辅导书的充斥眼球,如果还是按老方法进行教学,不但施教者毫无兴趣,连学生也是昏昏欲睡。课堂变得生趣全无、一潭死水。而选点切入的灵活运用就能让枯木逢春,课堂重新焕发生机。因为选点切入的宗旨是要立意高远,把课文往活处教,让学生去悟得他们知识能力范围外能获得的感悟,不拔苗助长,尊重学生主体知能的客观性,尊重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为他们所学,得为他们所得。要想真正设计一个选点切入的教案,必须要有独特的切入角度。而教师首先要有科学的教学思路,即以学生的学习实际为基础,切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学生认知情况水乳交融。何时讲?从何处切入课文?更需要教师“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只有这样,才能有意高旨远、活泼新鲜、畅快淋漓的美课!
如在教《我的叔叔于勒》这篇文章时,传统教学中一般是让学生通过情节分析,由点及面,特别是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态度变化,最后指出了金钱左右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使是亲兄弟也概莫能外这一主题。但恰当的运用选点切入就能避免这样千遍一律的结果产生。
有教师的课堂是这样处理的:先概括出文中对于勒的不同称呼作为文章的切入,接着以于勒的两封信作为切入口,投石问路,有没有破绽?然后通过文本细究得出于勒的第二封信根本就是说谎,一石激起千层浪!为什么说谎?又进一步分析出了于勒撒谎的原因,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心地柔软而又善良的于勒。随着课堂的进行,再引导学生紧贴文本分析出菲利普夫妇其实早就看出了信中的谎言,之所以不点破谎言是为了精神的寄托,为了人生必然的仰望和灰色的梦。接着转到分析菲利普夫妇的形象上,结合文章开头的言语以及散步和买牡蛎吃的细节,分析出小人物的无奈和悲哀!最后通过“我”这一形象的设置,体现出作者对于人性的呼唤,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莫迫桑作品主题的多元性和深刻性。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语文教给学生的不是一两个标签式的词语,而是对大千世界的真实感悟,对复杂人性的真切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