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作者: 刘红

摘 要:历史课程改革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关键词:课堂教学; 激发;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4-038-001

新课改提出,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课堂要让学生动起来,使教学活起来。对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来说,优化课堂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教师应做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主体性是人作为对象性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征。它集中体现为人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具有主体性的人能正确认识客观事物,认识自己,掌握规律,改造世界,实现自己的目的,做到一般被动的人做不到的事。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信任学生,相信学生有自我调控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当教育建立在孩子的基础上时,它才会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信任需要教师破除文化传统以及制度上的教师优势定势,确立起人格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使教学交往由阻隔走向沟通。有了以信任为前提的主体参与,学生才能以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身份与教师和谐共创教学流程。信任学生是教师的一种气度,它蕴涵着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与尊重。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使他们真正成为教育认识的主体,实现他们的社会化和个性化,才能真正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和主动的发展。还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差异是指学生个体之间稳定的个性特点的不同。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成就感、学习努力倾向、学习方式、兴趣爱好及生活经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智力和爱好、特长的不同,适时调控内容、程序、方式与状态,使他们都能参与教学活动。更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学生具有很大的潜能,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有独立的思维方式,不时闪现出创造的火花。我们不要受传统教育的束缚,要勇敢地鼓励学生挑战教材、挑战老师。

其次,优化历史课堂教学,教师应积极开发并巧用教学资源

关于教材,新课改指出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历史教科书是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历史教育资源的核心部分,但绝不是唯一的。因为,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文字资源、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址遗迹等。我们所使用的历史教科书只是其中的一种文字材料而已。可见,有待我们去开发和利用的历史课程资源还有很多。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学科,涉及的知识广泛。图书和报刊,社区部门单位有,学校有,不少个人也有,只要留心,是极易获得的。图书馆资料最齐全,如通俗历史读物、中学生历史刊物、历史文物图册、历史地图、历史图表、科学技术史、文学艺术史、考古和旅游等方面的读物,可以借来一用,也可以组织学生去阅读或摘录。老师平时注意收集和保存这些,就可供急用之所需;号召学生课外去阅读摘录,既可丰富学生的社会人文知识,加深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又能促使他们的“动”,促进课堂的“活”。这是一举多得的事,师生都应该乐意为之。乡土、社区资源是学生最信服、最易接受的教学资源。作为一个历史教师,应当随时随地地发现和利用社区中的乡土资源,如历史见证人、历史专家学者、历史教育专家、阅历丰富的长者等。巧用这些资源,学生最信服、最易接受,因为他们的现身说法,能够在不同层面,从多种角度为学生提供历史素材和历史见解。家庭也是历史学习的一种资源,家谱、不同时代的照片、图片、实物,以及长辈对往事的回忆和记录,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有助于学生的历史学习。学生对身边的事物很感兴趣,喜欢探究。如果教师恰当巧用这些社区乡土资源,不仅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丰富其历史知识,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积极性,活跃历史课堂。

第三,鼓励学生质疑,使和谐气氛充满整个课堂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学生有了疑问就会进一步思考。要学生能质疑,教师先须设好“疑”。要学生会质疑,教师先要培养其质疑能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始,教师应当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建立大教学观并营造积极、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建立一种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要多用微笑、点头、注视、手势等方式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提出问题,无论提得正确与否、简单与否,或者不切主题、奇思异想,都应该给予热情的鼓励、真诚的表扬、积极的肯定或善意的点评,以充分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质疑意识。再就是指引学生方法,让学生会质疑。这一点应当经常训练,不要求学生个个训练有素,但至少都得掌握一些基本方法。教师还要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善于质疑。教师应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乐于质疑。课堂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主线,那就是教师不断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不断创设充满趣味、富有挑战性以及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问题情景,让学生想象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从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习惯。启发他们开动脑筋,不迷信教材,敢于发表个人见解,真正做到乐于质疑。要学生敢于质疑,就得让师生成为知心朋友。教师是学生的朋友,是合作的伙伴。要使学生有此感受,老师就要用爱心去开启他们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要学生喜于质疑,就得让老师的评价成为学生的美好期待。教师平时不要吝啬点头、微笑、鼓掌和肯定、表扬、赞美、欣赏,因为人性最深层的需求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和赞美。要学生乐于质疑,就得让学习成为一种精神享受。

总之,我们总是说要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其实这一切为的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上获得一种精神上的高度自由,更是一种精神享受和成功的体验,而不是杂乱无序的、自由散漫的的学习。因为自由程度愈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程度愈高,课堂学习效果愈好。

参考文献:

[1]《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变》读本,2011年版本

[2]刘达科主编.《近现代教育教学》丛书,2012.1出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