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陆梦来

摘 要:为了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根据中职教育的属性和技术型人才的特征,提出课堂教学“生活化”理念,对“生活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创设“生活化”课堂的策略,构建 “生活化“课堂的教学模式。文章结合电子课程多年教学实践,就如何运用教学手段、联系生活、践行电子课的“教学做合一”的理念作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中职教育; 电子课程; 生活教育; 教学做合一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04)-113-003

生活是生命存在的主要方式,生活是丰富多彩富有活力的。生活的过程就是获取教育的过程,也是生命发展和精神提升的过程。离开生活的教育是没有生命力的教育,没有生活乐趣的课堂是死课堂。生活教育理论是由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提出来的,是指生活就是一种教育,生活无处不在,教育也无处不在,我们要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探索知识,一边学习一边应用,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放在电子教学上来说,就是运用学习到的电子知识改变生活,解决生活实际中碰到的困难。在职业教育中践行生活教育的最佳方法是“教学做合一”,一切教学都集中在“做”,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

“生活化”教学是近年来教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生活化”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贴近学生生活和联系社会实际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教学举措或方案。在中职电子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策略,有利于激发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动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创设生活化课堂的必要性

中职学生往往问题意识较弱,找不到适合自己的探究内容,学习知识时不能很好地联系生活实际,习惯于老师给予答案。中职课程教学改革就必须从密切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关系入手,让学生会从生活中提炼问题,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专业知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努力把教材里的知识转化为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电子电工的兴趣和欲望,引导学生探究,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

二、创设生活化课堂的策略

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本的教学应该密切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关系,如何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建立联系呢?下面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1.教学情景生活化

创设生活化情境有利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学生主体内心的冲突,打破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唤起思维,激发内动力,使学生进入问题者的角色,真正进入学习活动中,达到掌握知识,训练创新思维的目的。

针对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生活实际,我们在创设生活化情境中注重“趣”、“异”、“疑”。趣:是指创设的生活化情境富有趣味,引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异:是指创设的生活化情境与学生原有认识的事物表面现象产生差异。疑:是指创设的生活化情境使学生思维中出现疑问。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采用灵活多样的切入方法(讨论、辩论、小组活动、参观、调查等),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

如在电磁感应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用一种不用电池就可以发光的手电筒来创设情境,让学生萌发“为什么它不用电池就可以发光”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这个问题,让学生“解剖”手电筒的内部装置,发现电筒里面有“磁铁和线圈”,学生又产生“这个装置与手电筒的发光有怎么样的联系”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探究电磁感应的规律,这样用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自然会调动起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益于提高探究教学的质量。

2.教学内容生活化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教材与生活科技、学习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真正的感受生活中的电子知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教学内容生活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教学设计生活化。“生活即教育”,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生活中有许多电子知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妨认真地思考一下学生在有关本节课的知识点方面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让学生的生活素材成为教学资源,让他们体会到所学知识的生动有趣与丰富多彩,以唤起他们的兴趣。因此,我们不但要把生活引进课堂,而且还要让学生把熟悉的生活带进课堂的探究学习中。

例如在《欧姆定律》的教学中,可通过身边一些生活事例的类比,让学生真正理解电阻和电动势概念。用两只水桶中水面的高度差类比导体两端的电势差;用水龙头类比电路的开关;用水管对水流的阻碍类比导体对电流的阻碍;用水泵及其抽水本领类比电源及其电动势。

又如在讲解《低频功率放大器》这一章内容的时候,学生很难理解和区分“OTL”和“OCL”功放电路。为了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我把“OTL”和“OCL”功放电路做成示教板,引导他们认识这两种功放的结构和主要区别,并通过测试输出端直流电位的不同,使学生轻而易举地掌握了这两种功放电路。同时,在教学《功放器的故障分析与维修》内容时,我特地从熟悉的家电维修部里搬来几台坏功放,指导学生进行故障的分析和检修。就这样,我把生活中的家电维修经验搬到课堂上,让教学联系生活,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2探究实验生活化。实验的生活化,一方面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多准备一些学生在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实验素材,多设计一些简单明了易于操作的实验方案,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寻找可操作性的器材来作为实验的载体,“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好的“土仪器”现象明显,效果突出,既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揭示电子知识本质,学生在寻找实验器材的同时,就是让学生在不自觉中将生活和电子联系在一起。

例如《电视机原理与维修》这门课程,在讲到“液晶电视机高压板的原理与检修”这节内容的时候,我特地把家里的32寸TCL液晶彩电搬到实验室,通过实物的讲解,结合CAI课件,形象直观,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尤其在讲解液晶电视机内部结构的时候,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机会自己动手拆装一遍,在做的过程中学习。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在“做”中不仅仅是对液晶电视机的内部结构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他们拥有了拆装和组装液晶电视机的经验,从实际操作中锻炼了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启发了学生们善于用智慧的头脑去思考问题,善于用勤劳的双手去创造和改变客观世界,在实践中自我发展,使他们终身受益。

2.3作业布置生活化。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那么学生的作业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助推器”,是学生成长的生长点。教师应当编制生活化的和开放性的作业,并通过这些作业的完成,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与电子知识息息相关,如学生日常生活所接触到的家用电器的使用。教师应布置一些生活器具使用的作业,并要求学生阐明其中隐含的电子知识或原理,例如高压锅的原理、洗衣机的脱水原理、电风扇的工作原理等等,让学生产生成就感。也可以布置一些利用简易器材做的小发明小制作,如科技小制作,创新发明比赛。

此外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教师可以将这些问题引入到研究性学习之中。这些作业不仅能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而且能使学生养成用科学和人文视角解决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

2.4融合STS教育内容。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通过STS专题、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方式来进行。一方面,要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内容要为学生所喜爱,恰到好处地把学生的生活问题、STS教育与电子课程学习整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到电子知识的科技价值,发自内心地喜欢电子专业,从而能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参与到对STS的探究活动中来,培养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在STS的教育活动中,让学生体会电子学的人文价值,并培养起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结合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教师可以围绕下STS主题构建教育内容:如与个人家庭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制冷设备、安全用电、改造家庭炉灶提高、燃料的效率、安装照明电路、修理各种家用电器、医学科学和保健等。

3.教学方法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极其重视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他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口号,并将“知行”之名改为“行知”,可见其态度之坚决,立场之鲜明。他认为“生活教育”最根本的原则与方法是“教学做合一”。其实质就是根据生活的需要而教而学,通过生活实践去教学,从而使学生获得生活实践所需要的真正的生活力和创造力。

3.1自主探究,做中学。从教学方法看,要坚持启发式,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他们自己发现、感悟、体会。教师可以借助艺术手段,采用图表、漫画、照片、录象、音乐、绘画、表演等方法,激励学生自主探究,勇于实践,进行创新性学习。

例如“彩电振荡电路”是较为复杂的且难以理解的内容,但只要抓住了其作用、本质,就可以知道该电路是已学过的《电子线路》中“脉冲振荡电路”的变形。教授该章内容时,我尝试了另一种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课前,我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备课,鼓励学生向老师大胆提问;课上,学生们充分展现出了“小老师”的风采,还做到了“师生互动”、“演练结合”,板书也写得很工整,甚至还对板书进行了设计。为了能够把知识点阐述得更加透彻,学生表现得非常积极。在我看来以学生为主体的课一般都上得比较成功,学生的“讲、练”不仅对知识进行了巩固,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体验“做”中“学”的乐趣,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的热情。

3.2学以致用,做中创造。陶先生说,“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他要求:“师生运用科学方法,在做上追求做之所以然,并发现比现在做得更好的道理。”《电子技术》这门课程需要在“做”上下功夫,让学生通过把课本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去,即“学以致用”。把课本上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融会于电子制作中,并探索其中的规律,发现新的问题,即我们今天说的“创新”。

以“交通信号灯的设计与调试”教学情景为例,说明“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如何让学生在“做”中创新。这个项目中整合了门电路、计数与计数控制、显示与驱动、振荡器等电子技术的“知识点”。

首先,简单介绍项目的内容、特点、目标要求、考核标准,并用事先准备好的“示例”演示或以PPT方式显示项目目标(结果),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其次,单一知识点先易后难讲授和实操。如门电路,先介绍门电路的分类、功能、用途、主要的电器特性和注意事项等,利用EDA技术,对门电路进行功能测试实操,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飞跃,完成理论知识到应用的转化。同样,计数器、显示与驱动、振荡器等在理实一体过程中完成单一知识点的教学。

最后,归纳及综合应用训练。可由学生个人或小组,将各部分功能电路连接成为项目总电路,整机调试。进行整机仿真实验时,学生通过翻阅教材、参考书,修正电路,逐步消化各知识点,达到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实验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解答疑难问题,引导学生完成实践论证,同时,指导学生如何深入挖掘内在的知识点、如何进行调试、功能扩展等。这种具有开放性和创造性的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4.教学关系和谐化

陶行知说:“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教学做合一”的前提是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首先,关切学生,做学生的朋友。教师在教学时应当以饱满的热情、充分的信任和强烈的责任感面对学生,时时关注学生的反映,并根据不同的反映及时调整自己的教法。只有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的思想意识才能打开,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起来。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主动参与,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其次,团队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之中,设计分组讨论、互查互补、共同协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团队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的表现。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

实践证明,在中职学校电子类专业中推广“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加强了课堂教学的实践性,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同时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以自己过去已有的经验为基础,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知识的建构。正如冰心老人所说:“让孩子像野草一样自由生长。”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有自由探究的空间、自由摸索的时间、自由发挥的舞台、自由展示的天地,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开发、个性得到张扬、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只有善于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才能使教材再现生机与活力,才能使课堂充满个性与灵气。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生活教育[M]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2]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