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榜样对大学生道德发展的影响

作者: 颜秉明

摘 要: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主流思想,积极提倡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道德教育和发展的重要性决定了它是大学生道德养成中的一个重要实践热点。因此,本文重点探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道德榜样作用的发挥策略,希望能为大学生道德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道德榜样; 大学生; 道德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4-129-001

教育本身就是一种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影响、改变学生的活动,在教育领域,自古以来中国就积极提倡榜样示范的作用,历史上众多出名人物也被作为榜样在教育中加以颂扬,比如司马光、孔融、岳飞、文天祥等,这些人身上都有着不同的道德闪光点,成为后世者学习的榜样。高校在学生道德教育方面要应用多种手段,达到教育效果,榜样示范法就是深受认可且应用广泛的一项。下面我们结合大学生道德发展,研究如何充分发挥道德榜样的作用。

一、合理选择道德榜样

榜样人物自身的指向性和集中性决定了在选择这些人物时需要注意迎合受众的心理特征,通过选择最贴近学生需求的道德榜样来吸引学生。以往不少教育案例中,榜样人物的选择都过于“高大全”,显得难以企及,虽然这些人物光环众多,看似十分完美,但是在学生群体中影响力却难以延伸,归根结底还是由于榜样过于神圣化的原因。所以,结合现代教育需求和特点,在道德榜样人物选择方面除了要继承以往成功经验外,还要注意积极迎合学生不同阶段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需求,汲取精华,择取最佳的道德榜样模范,发挥其感染力和影响力。道德榜样的选择至少要符合三个特点,第一是自身行为的正面导向性,这也是向学生传达榜样积极示范力量的关键;第二是符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这点正是走出以往榜样神圣化误区的关键,位于“现有发展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道德榜样,是让学生感觉伸伸手、踮踮脚就能够真实触摸到的榜样形象,而不是远在天边、十分空泛的虚拟人物,他们能够从这些人的行为中真正获得心灵上的触动,从而在内心留下真正的感动,在面临道德抉择时,更容易坚定立场;第三是接近学生的认知环境,在学生认知范围内的道德榜样比起跨领域的榜样更容易有共鸣感和号召力,学生们在自己这个阶段的学习背景、爱好兴趣和生活圈子内,对于充满正能量的道德行为认同感更加高,而且其超强的可学性与模仿性比起不能朝夕相处的人物模板更加真实,让他们获得真切道德力量感知。

二、加强道德榜样教育

大学生与初高中生不同,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认知能力、独立能力都已经趋于成熟,对他们而言,道德榜样教育是纯粹的情感教育,说教对他们效果欠佳,反复的枯燥宣传无法使他们提起兴趣,他们在自我判断方面强烈的爱憎喜恶,使得影响的传递变得更难,所以,强化道德榜样教育内化模式的情景化,是提升他们接受度、认可度的必要举措,也是真正发挥这种积极力量的重要方式与途径。当前大学生多为九零后,他们性格张扬,思维活跃,有着自己独立的主见且充满想象力与激情,他们本身就经历着新老教育思想的交替变革,是素质教育贯彻推广体验十分之深的群体,所以,摸清他们的喜好与兴趣,在推广道德榜样时,迎合他们的心理需求,采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推广宣传,无疑会事半功倍。比如当前流行的推广平台微博与微信,深受学生们喜爱的各种趣味宣传或者萌化拟人,无疑会增强感染力,提升学生的基础兴趣,久而久之,这样道德榜样的潜在力量就会在他们内心塑造出思想道德发展的沃土,继而使他们更好的约束、引导自身的行为,最终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综合性素质人才。情境教育的另一个优势就是榜样的多元化,在走出传统僵化、规范的榜样宣传圈子之后,崭新的多元化的榜样形象给了学生们更多的选择空间和发展的可能性,通过他们自身富有创造性的加工之后,其带来的正面影响就更加不可忽视。

三、应用多种教育手段

道德榜样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需要借助各种各样的手段来实现,所以,需要改进从前的教育方法和道德榜样作用模式,以带来更多的正能量。比如增强榜样教育的示范作用,根据学生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和模仿习性,达到分层次教育的目的。尤其是大学生个体方面,要根据他们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选择道德榜样。教育过程中,个体差异对信息的接纳和提取有着显著影响,针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群体的身心特点,改变教育途径,合理利用多种呈现方式,达到多样化的教育效果。比如来自身边亲朋好友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来自学校内部积极风气的熏陶,来自各种传播媒介的宣传,电影、图片、动画、游戏、文字小说等等,这些都可以以多样化结合的方式,实现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道德教育。除了要推出人物进行宣传之外,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递这些人物身上的闪光点和信息背后的精神内涵,将激励价值和示范效应相互叠加,让大学生们在积极的环境影响下,贯彻自身全面发展的正道。教育者们要将道德榜样的这种积极示范性教育方式不断充实更多的内容,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大学生坚持贯彻尊重关爱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国家的认知,在自我约束方面获得成长,以更加客观和理性的眼光看待世界,避免因为年轻热情出现过于激进或者盲目,在道德方面有所缺失,在他们即将步入社会的关键时期,给予他们最好的人生成长礼物,为他们最终成长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有贡献的成功人士打下良好基础,也为他们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添砖加瓦。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当前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全面发展,鼓励大学生们在道德教育和实践方面有所发展,通过发挥道德榜样的示范性力量和影响力,督促学生们加强自我约束,促使教师们在道德教育方面不断改革、进步,最终在个人道德修养发展方面获得积极影响,成长为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美]柯尔伯格著,郭本禹译.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阶段的本质与确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冯芸.道德教育和谐发展——道德教育功能实现的理想路径[J]理论学刊,2011,(7):84-86

[3]魏筠.生活意义: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寻求——基于人的需要的学校道德教育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