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创新中集体与个人关系的几点认识

作者: 徐家宁

摘 要:自我意识与团队精神是大学生活的中心话题,也是一个大学生必须协调好面对好的问题,要依靠团队精神,发扬集体主义精神,把个人发展与团队发展融合好,依靠团队的力量,把个人成长进步做好,实现个人与团队共荣。处理不好个人与团队关系的集体,很难成为优秀集体,产生不了凝聚力。

关键词:课程创新; 几点认识

中图分类号F287.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4-130-002

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个人自我价值必须通过参与集体活动来实现,个人离开了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与协作,是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业绩的。在大学校园里,班集体是最正规也是最基本的、相对稳定和独立的一级学生组织,是由党支部(或党小组)、团支部、行政班并行组成的学生集合体。党支部(或党小组)是由班级所有党员组成,团支部由班级所有团员组成,行政班由班级全体学生组成。对于每个大学生,要把四年(五年)过得充实而且硕果累累,是离不开班集体这个团队的。班级整体上的强盛,将为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优越的外部环境,学生个人与班集体有着荣辱与共的关系。因此,每一位大学生在强调自我全面发展的同时,还要密切关注与支持所在班集体的状况和发展,为班集体的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班级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载体,是大学教学和管理最基层的单位,是学校培养教育学生的基本单位。学校的各项教育和管理目标的落实以及教学计划的实施,均须通过班级来完成。班级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工作的正常开展,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

先进班集体的管理内容是指在班级争先创优的过程中所涉及的各项工作和活动中,班级学生干部需要思考和解决的各种问题以及需要处理的各项具体事务,是在各项工作和活动中通过班级学生干部行使权力、履行义务、部署工作的过程来具体表现的。

在班级的争先创优以及其他工作中,离不开每个学生强烈的团队精神,也离不开学生个人自我意识的不断完善而带来的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这样才能锻造出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精英团队,也必将会推动班级的各项工作向前迅猛发展。

一、自我以及自我意识

要引导学生促进自我意识的不断完善,首先必须要对自我以及自我意识这两个概念做一简单的概述。

(一)自我

在了解自我的概念之前,我们先熟悉一下人和个人的概念。人,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能制造工具并能熟练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可以指个人,也可以指人群或人类,而个人是指单独的一个人或是一个群体中的特定主体,是与集体相对应的概念。

自我指的是某个具体的人内心深处真实的自己,它能使人看到自己毫不掩饰的一面,它可以在个人自身和其环境中进行调节。自我是人格的心理组成部分,它是人的一种主观意识,在心理学中就是指某个具体的人对自己存在的一种心理经验,在这种心理经验中,觉察到自己的一切而区别于周围其他的物与其他的人,这就是所谓的自我,这里所说自己的一切指我们的躯体、我们的生理与心理活动。

(二)自我意识

在了解自我意识之前,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意识。意识就是人的大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广义指人对自己的属性、状态、行为、意识活动的认识和体验,以及对自身的情感意志活动和行为进行调节、控制的过程。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以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在心理学中讲自我就是讲自我意识,两者是同义语。正是由于人具有自我意识,才能使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使自己形成完整的个性。

自我意识在个体发展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自我意识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一个人如果还不知道自己,也无法把自己与周围相区别时,他就不可能认识外界客观事物。其次,自我意识是人的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对自我教育有推动作用。人只有意识到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的时候,才会自觉自律地去行动。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就有助于他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取得自我教育积极的效果。再次,自我意识是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它使人能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修养、自我完善。可见,自我意识影响着人的道德判断和个性的形成,尤其对个性倾向性的形成更为重要。

二、团队以及团队精神

古今中外,凡成大事业、大成就的人,都离不开团队,团队精神则是团队的灵魂所在,特别是当今社会,个人面对着日益激烈的竞争与挑战,在强调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同时,更加需要团队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一)群体、集体与团体

要了解团队的涵义,我们首先要了解群体、集体、团体这三个与之有关的概念。

1.群体。群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是相对于个体而言的。群体有其自身的特点:成员有共同的目标;成员对群体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群体内有结构、有共同的价值观等。群体通常可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指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很明确的群体。非正式群体是指成员为了满足个体需要,以感情为基础自然结合形成的多样的、不定型的群体,非正式群体是既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由组织确定的联盟,它们是个体为了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在,工作和生活环境中自然形成的。例如观众、围观者、集体、团体、团队等都属于群体。

2.团体。团体指的是为一个共同的目的、利益、志趣,完成特定目标、任务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团体是群体发展的较高层次。它有一定的组织形式,成员之间具有相互依赖的互动关系。例如社会上的协会、联合会,学校内社团、协会等都属于团体。

3.集体。集体是许多人合起来的有组织的整体,它是群体发展的较之于团体的更高层次。它的特点在于:成员之间不仅有着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活动,而且彼此之间联系密切,具有鲜明的组织任务,成员不仅要认识到群体活动对个人和本群体的利益,而且还要认识到对组织、对整个社会的意义。在集体中,成员之间彼此建立有稳定合作和相互友爱的关系。例如学校的班级,部队的连、排、班,工厂企业的车间、班组等都属于集体。

由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集体、团体以及我们下面将要讨论的团队都属于群体组织中的一种,在我国的特色国情下,集体带有更多的政治涵义,基本上都是官方性质的群体,而团体则是介乎于一般群体和集体之间的半官方性质的群体。

三、培养团队精神,充分发展自我

团队成员的自我发展为团队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团队精神又为自我发展营造了健康向上的氛围,要使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我们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认真做起:

1.制定目标,明确方向

无论是团队,还是团队成员个人,都要制定科学、合理而明确的长远发展目标,同时还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将目标再细化为若干个近期目标。有了目标,就有了希望和团结协作的纽带,也就有了团队和个人奋斗的动力和方向。

2.规范管理,强化激励

为保证团队各项工作的协调、有序、高效运行,必须在团队内部建立科学系统的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这样既可以使团队发展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又可通过必要的激励措施激发团队成员内心渴求成功的欲望和动机,并最终朝着自我的期望目标不断努力。

3.积极引导,全员参与

在团队精神的培育过程中,要积极地因势利导,充分尊重团队每个成员的个性、特长、兴趣和爱好,在协同合作、相互信任与理解的基础上,要创造条件使成员的自我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因为团队给了他们激情和自信,他们也一定会以团队为家,他们参与团队所有事务的积极性也会空前高涨,团队的凝聚力、战斗力、竞争力和创造力也会与日俱增。

参考文献:

[1]凌雪峰.《大学生入学教育》,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版

[2]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年8月26日

[3]杨振斌,冯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4]毛家瑞,孙孔懿.《素质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2月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