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学教学活动中推进“善行河北”主题教育研究
作者: 郝磊哲摘 要:中国自古遵从“仁”、“义”、“礼”等之善念,当代中国也极力倡导“以德治国”,在2012年2月,河北省委、省政府提出在全省开展“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本文针对当前最受关注的90后大学生群体,围绕如何更好地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在国学教学活动中对推进“善行河北”主题教育普及活动开展研究。
关键词:国学教学; 善行河北; 主题教育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4-137-001
国外许多国家在国家事务管理中非常重视德治的重要性,日本韩国新加坡都在经济建设、法制建设中运用了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特别是新加坡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提出将八德伦理规范作为治国之纲。而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中,一直遵从“仁”、“义”、“礼”等之善念,当代中国也极力倡导“以德治国”。在这个背景下,2012年2月,河北省委、省政府提出在全省开展“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这是“以德治国”理念在燕赵大地的深化,活动中涌现出许多善人善举。
善念在河北,善行于河北,抑恶扬善、心向善而行见善等,作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的目标,作为和谐社会的实践基础,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切实努力——努力践行,努力发扬,努力影响。健全、完整、规范的道德制度体系、与时俱进的善恶观念,需要每一位教师的积极努力。“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作为老师,知、意、行相统一,从身边小事做起,严于律己,为所在院校的职业操守做出示范,做出榜样。这样,劝诫学生力戒骄奢淫逸等一切不良道德行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把求助问药、老弱病残等弱势人群获得帮助的幸福当作自己的幸福,把维护社会大众利益当作自己的天职。这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是一种可以达到而且有很多人已经达到的境界。而多数高校都开设有国学相关课程,因此可利用国学教学课程的平台,使广大大学生广泛参与到“善行河北”实践活动中来,既名正言顺,也事半功倍。
一、在国学教学活动中深入推进“善行河北”主题教育研究的迫切性
“善行河北”是河北自2012年发起的大型主题道德实践活动,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集全社会力量共同努力。心向善念,努力实现善果,产生有利于大多数人的利益的效果,这是“善行河北”之义。引导和鼓励大学生自觉地、一贯地、真诚地为人民服务,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服务,是一种为他的精神。作为90后的大学生,如何紧跟当前形势,如何发扬优良传统,是一项值得长期研究的课题。而当前河北省大力倡导“善行河北”的理念,正为大学生践行善念提供了有利契机。重视在高校国学教学活动中有效开展“善行河北”活动,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有利于高校的道德建设。
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深入推进“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响应党的号召,开展系列活动,切实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至善”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在于,德性是“自身中的善”,而“德性即知识。”“善就是能真正了解那些与目的完全一致的知识。”“无知即罪恶”,拥有善的灵魂——自觉地追求善,是在大学生中推进“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的迫切任务。
二、在国学教学活动中深入推进“善行河北”主题教育研究的方式
利用国学教学课程的平台,使广大大学生广泛参与到“善行河北”活动中来,可以促进高校“善行河北”实践活动深入开展。
1.“善恶观”主题授课活动
人性是历史的、具体的、社会的。各种社会历史因素制约着不同社会阶段、社会环境的善恶观。恩格斯说:“在道德领域中善恶观念从一个民族到另一个民族、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变更得这样厉害,以致它们常常是互相直接矛盾的。”自爱、自律、诚实、正义、公共精神、公共道德……所有这些,都是大学生在市场经济下必须拥有和秉承的正确精神。
2.结合“善行河北”主题的学生实习活动
大学生综合素质、精神境界的提升,有利于社会的不断进步与更加和谐。构筑现代经济社会之社会主义善恶观,先要确定判别“善”与“恶”的客观尺度。在高职院校,“善行河北”主题的善恶观的基本尺度是:是否有利于最大多数的同学、有利于集体、有利于所在实习单位及与单位相关的个人等。
三、在国学教学活动中深入推进“善行河北”主题教育研究的意义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中,“仁”、“义”、“礼”等之为善念,与“恶”、“贪”、“耻”等之为恶念的主要概念,对它们的辩论是始终存在的。“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君子应顺天之道,遏恶扬善。”人应有爱人之心,抱善念,弃恶念,这些伦理学观念需要在高校国学教学活动中用心培养,可使大学生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肩负责任,有所担当,可推动河北职业院校青年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可推动“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在学校的继续开展,落实《关于广泛深入开展“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的意见》。同时围绕当前最受关注的90后大学生群体,在国学教学活动中深入推进“善行河北”主题教育活动,能够更好地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提升学生道德素养,对这一特定文化群体、知识层次、人文素质的学生展开可持续、科学发展的教育普及活动,彰显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而且通过活动开展,可以使大学生群体崇尚真善美,摒弃假恶丑,积极向善,在深入贯彻落实“善行河北”实践活动的背景下,在社会上树立大学生健康良好、勇于担当的道德形象。
注:本文系“201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304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