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校企合作研究

作者: 刘亮亮

摘 要:艺术类高职院校和企业均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主体机构,两者紧密合作,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运行机制,成为提高河北省艺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深入研究校企合作培养艺术类高技能人才的系统优势,分析该模式成功的社会因素,为我省的艺术类人才培养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艺术类; 高职院校; 高技能人才;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6-121-001

近几年来,河北省艺术类高技能劳动者的需求总量持续高速增长,不论是省内文化艺术特色产业,还是国民素质教育,都需要大批高层次的艺术专业人才资源。但目前供需矛盾非常突出,艺术类低端人才基本饱和,高技能人才数量严重短缺,已不能满足我省经济建设和文化事业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校企合作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模式,有利于发挥艺术类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双方优势,积极探索校企“双主体”合作教育培养的途径,利用多方社会资源,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更多的艺术类高等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一、艺术类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优势

艺术类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种广泛依托和利用高职院校、社会企业和政府教育管理部门不同的优势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充分发挥各自教育教学专长和能动性并有机组合,培养适合文化产业、设计行业和企业需要的应用型高端技术人才为主要目的的教育培养模式,具有多方面优势。

1.校企合作有助于实现艺术类高职教育生态功能系统的平衡

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能发挥各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校企对教育资源的投入与收益之间的平衡,即教育系统与三种生态环境之间——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协调发展。目前,艺术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突出问题是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能力结构和素质不太适应社会的需要,艺术生在校学习期间往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习理论概念,对于实践活动环节参与的较少;有很多艺术类院校出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不考虑自身的办学实际和市场需求而盲目扩大招生规模,为了节省办学成本,较多注重艺术知识和设计原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设计思维的训练与养成。另外,如果艺术类高职院校自身对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太少,会造成能量流和物质流的功能不足,极大影响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限制了学校发展的规模、数量和速度;信息流的缺乏则会影响教育观念的更新,即艺术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变革。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既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效益,又有利于高职教育生态系统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平衡,促进校企双方的双赢。

2.校企合作有助于加速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化的体验过程,提高就业能力

高职教育是通过高职院校有组织的生活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影响活动。个体的社会化并非仅仅在学校内进行,它也在诸如工作实训场所等其他机构进行,受多种社会因素如企业文化等影响。校企合作的环境为学生作为独立个体进入社会职业生活提供了适宜的训练场所,在这里学生直接参与成人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通过学生角色与职业劳动者角色的互动,使学生较好地形成社会成员所必需的素质与概念体系,为其未来的角色承担做好准备,加快学生在职业社会生活中的社会化进程。

3.校企合作有助于创新型和复合型艺术人才的开放性培养

随着近几年河北省对文化产业支持力度的加大,就业市场对艺术类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逐渐旺盛,特别是对既了解艺术产业和设计行业相关专业领域情况,又具备项目管理或者市场开拓能力的人才。参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在企业方的人才、设备和信息的帮助下,既能巩固学生的艺术基础,又能突出艺术实践,加强学生艺术素养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机融合,鼓励艺术创新,根据艺术类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实际需求的特点,以创新型、应用型和复合型艺术人才培养为主线,加强高职院校自身办学特色、优势专业与企业生产特点相结合,优化校本课程的建设,培养出符合校企双方共同要求的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模式将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设计知识和方法理论应用于企业的多项实际工作,巩固和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

二、艺术类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建议

校企合作培养艺术类高技能人才,是艺术类高职院校适应市场的一种选择,也是高校职能延伸的必然要求,因此,校企合作要遵循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和艺术教育的发展规律。但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参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要与市场保持适当的距离,不能被动地盲目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而是要正确把握与企业合作的“度”。这是因为,有时市场会盲目引导高职院校的教学研究主要转向为应用型研究,或者是潜藏着应用价值的基础理论研究,完全打破学校固有的艺术学核心课程建设和设计学基础理论体系。例如,有的企业可能要求学校调整专业设置,不顾学校的培养能力和现有师资水平而盲目扩大新型应用类专业的规模;或者企业为了延长学生参与实训的时间以加强培养效果,可能要求学校简化学生对艺术设计基础知识和技法的讲授,压缩在校学习的时间,而更多地是艺术设计软件的应用和各种工艺技术流程的掌握。

如果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对艺术基础理论的学习屈服于实际应用的压力,就可能会阻碍该院校艺术设计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计划的长远发展,不利于学生健全艺术人格的培养,这种过分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只能培养出业务熟练的设计人员,而无法培养出善于思考和充满灵感的艺术设计大师,因此,艺术类高职院校也要遵循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和艺术教育的发展规律,注重人文素质和艺术基础学习、突出专业技能实践训练、引导和鼓励艺术创新,结合自身的师资和专业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将艺术人才培养视为一项长期性、目的性和系统性的过程,通过在学校的专业教育、广博的文化教育、技能传授和在企业的职业素质的养成,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

本文系2013年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艺术类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课题号:201301256)阶段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鲁洁.《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戴晓霞.《高等教育市场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