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作者: 李晓雷 雷萌萌

摘 要:高校体育课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模式,是采用一种更灵活、更多样化的方式开展教与学活动。此模式将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尤其是社会体育活动的组织能力、社交能力、协作精神及创新能力。有利于保持体育教学效益的连续性和延伸性,有利于实施终身体育教育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高校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高校; 体育课;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7. 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6-122-001

一、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概念界定

所谓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就是课内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教学两者结合的一种具体形式。它既承担课内体育教学的课堂教学任务,又兼顾课外体育教学的余暇锻炼和业余训练功能;既是对学生进行课堂授课教学的具体组织形式,也是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具体组织形式,是学校体育运动的一种新体系。

二、我校现行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目前,我校体育教学的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仍然受到“体育教学以传授技术为本”的理论思想影响,重技术,轻理论,重共性、轻个性,以学习运动技术、掌握运动技能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严重地束缚、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发挥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改革创新精神,更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削弱了体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体育一直沿袭学校设体育部,下设教研组的传统模式,因而体育教学中的课堂教学、课外活动、运动训练一直是3个各自独立的体系,这就造成了课内与课外相脱节,教与练相分离的局面,用学生的话讲就是“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爱非所学”、“学非所爱”。第二,体育教学对不同个体的学生传授同样的竞技运动技术,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对大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进而压抑了大学生的体育兴趣与特长,使相当多的学生只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第三,在体育教学目标上,表现为“模型化”,试图用一个模子把所有的学生造成标准件,这从根本上否定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三、我校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构建方法及运行方式

课内以年级为单位,在同一堂选修课中开设各类体育项目,遵照“自主选项、自主择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原则,学生根据自身条件与兴趣爱好自由选项上课,每一个教学单元即为一个俱乐部。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每周利用课堂时间集中辅导一次。辅导的内容应包括本项目专项内容、达标内容和体育文化知识三个方面。其中体育文化知识可以讲授,也可以通过网络等让学生自学。一年级学生技术水平相对较低,教学方式应主要采用教师传授为主,提高学生运动水平,习得运动技能。二年级选修同学的技术水平相对较高,应以辅导为主,学生自主练习或充当教师课内实习,提高健身能力,促进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课外俱乐部的构建除年级甲级俱乐部、院系总俱乐部、学校超级俱乐部外,其余的和课内教学俱乐部保持一致。但是,允许人员在不同项目之间流动,活动内容不限。其运行动力主要靠体育考评成绩的推动和学校竞赛活动的拉动。

四、我校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的评价机制

考评制度是根重要的指挥棒,考试方式和方法如何,往往直接影响着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学校体育各项目标的关键是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因此,课内化一体化模式的评价应当体现考评制度对学生参与运动的引导作用。具体体现在考试方式上就是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考试内容上就是终结技术考试+平时表现+业余锻炼+体育竞赛+体育知识的有机结合。考核的方法就是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在此,通过对各种文献的参考,提出以下设想:只要参加课内教学的出勤率达到90%,业余锻炼的出勤率达到规定次数,就获得60分基础分;如规定学生每周参加2次俱乐部辅导站的辅导等。根据参加不同的比赛加上不同的分值;考教分离进行技术考评;平时成绩由教师和学生间互评,最后通过计算机软件综合评判;体育知识采用作业或问答形式进行。

五、我校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在实践中运行的思考与建议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的产生是在推行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的要求下,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探索的产物。它有利于保持体育教学课内课外的连续性、延伸性,有利于学生兴趣和个性发展,将是未来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方向和必然趋势之一。其终极目标是学生健身能力的培养与健身习惯的养成。建议在课内的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让学生组织带操,以提高健身能力和培养运动骨干。在课外的锻炼中通过打卡或签张的方式,允许学生在各个俱乐部自由流动,只要达到一定的锻炼次数,均可参加考评;允许一个学生一个学期选修几门体育课程,只要考核合格都给予学分;以俱乐部为单位经常组织各种比赛,在学校举办的各种竞赛中采用俱乐部和行政院系双重计分的方式,年终对俱乐部进行评优和奖励,以提高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俱乐部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到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场地器材建设、教务平台建设等,建议实施改革的学校在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各个部门密切配合,因地制宜,逐渐推进,切忌只重形式、不重内容的突变式改革。建议学校建立逆向健身路径,经常举办各种竞赛,以引导学生参与锻炼,养成习惯;建议学校的网站开辟各种健身知识专栏。

参考文献:

[1]朱奇志.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8):88-90

[2]陈小蓉.体育教学俱乐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2001,(2):64-66

[3]周威,李寿荣.完善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对策[J]体育学刊,2004,11(3):59-60

[4]谭沃杰.关于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发育规律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1998(3):17

[5]陈小蓉.大学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改革尝试[J]中国学校体育,1995(2):86.

[6]谢伦立.俱乐部制体育课教学模式[J]广州体院学报,1999(4):10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