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的教育意涵探索

作者: 姬广凯

摘 要:本文追溯了围棋教育的历史渊源,指出围棋教育的意义,围棋在激活参与者大脑半球的发展,开发大脑功能;提升儿童对形状、数量、逻辑的认识,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磨砺参与者的品性,完善围棋人的人格方面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G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6-137-002

一、围棋的历史渊源

琴棋书画,中国古代四大艺术,源远流长。琴棋书画之棋,即是指围棋。相传尧帝娶妻散宜氏,生下儿子丹朱。丹朱行为不端,常滋事寻衅,横行乡里。尧至汾水之滨,见二仙对坐翠桧,划沙为道,以黑白行列如阵图。尧帝上前请教训导丹朱之术,一仙曰:“丹朱善争而愚,当投其所好,以闲其情。”遂指着沙道石子说:“此谓弈枰,亦名围棋,局方而静,棋圆而动,以法天地,自立此戏,世无解者。”丹朱从尧帝处学了围棋,据说果真有长进。

西晋朝人张华在其著的《博物志》中说:“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或云: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1]”从内容看,张华的记载用了“或云”(即有的人说),可推断其记载也录自古代的传说。但因溯及尧、舜,故常为后世引用,成为围棋起源的正统说法。

“下棋”也称“对弈”。“弈”是对围棋的古老称谓,在先秦典籍中屡见,但“围棋”一词却少见,迄今所知关于“弈”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左传》:“今宁子视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而况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2]”从春秋战国时期有关围棋的文献记载看,围棋已成为一种游戏在社会上传播。到了西汉时期,围棋还是主要在宫廷和士大夫之间流行,发展缓慢。

东汉时期,围棋的正统地位得以确立。其标志性的事件是班固关于围棋的论著《弈旨》面世。班固,字孟坚,抉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棋艺家。其在《弈旨》中指出:“北方之人,谓棋为弈,弘而说之,举其大略,厥义深矣:局必方正,象地则也,道必正直,神明德也。棋有黑白,阴阳分也。骈罗列布,效天文也。四象既陈,行之在人,盖王政也。[1]”根据班固所处的历史背景分析,其用“地则、明德、阴阳、天文、王政”等比会围棋,目的在于全面系统地阐述围棋的意义,进而肯定围棋的地位,把它放到正统的位置上。

东汉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了动荡时期,文化思想活跃起来,围棋活动发展迅猛。三国时期,魏、吴两国围棋盛行。魏国以曹氏家族、“建安七子”为代表,曹操围棋水平可与高手媲美。东吴围棋风靡一时,名手辈出,也出现了对局记录,这就是围棋史上有名的棋谱“吴图”。

唐朝时期,围棋活动由宫廷向民间传播,使对弈不再是士族垄断的活动,“翰林棋待诏”制度的设立,是中国围棋专业化、职业化的标志。唐玄宗在位期间,大力倡导围棋,创立了“翰林棋待诏”制度。棋待诏任命,大致要经过推荐与考选,要有真才实学,所以唐朝的棋待诏都是当时第一流的国手。棋待诏的职责,不是局限在宫廷小圈子里陪侍皇帝下棋,他们还要开展以下三方面的活动:(1)外交活动:如顾师言,接待日本国王子,切磋棋艺,成为中日围棋交流史上的佳话;(2)参加公开的棋会和比赛:如王积薪,曾在燕公张说家、太原尉陈九言“金谷”园,与好手对局,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3)著书立说,弘扬棋道:如王积薪所著的《棋诀》三卷,成为棋家之宝典。棋待诏制度的设立,大大提高了棋手的社会地位,使得在科举考试制度之外,士人和平民又多了一条晋升之路。这也反过来推动了围棋活动在民间的传播。唐朝著名诗人张籍的《美人宫棋》诗描绘了唐朝宫女下围棋时的情景:

红烛台前出翠娥,海沙铺局巧相和。

趁行移手巡收尽,数数看谁得最多?

这首诗可作为围棋活动在唐朝流行的文学佐证资料。

二、围棋的教育意涵

围棋活动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围棋在激活参与者大脑半球的发展,开发大脑功能;提升儿童对形状、数量、逻辑的认识,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智力发展;磨砺参与者的品性,完善围棋者的人格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围棋活动可促进学生学习成绩提高和语言智商的发展。围棋离不开计算,而且要靠心算来完成。长久训练,孩子的计算力会得到提高,学数学就会相对轻松些。此外,围棋学习中需要记忆的定式也很多,特别是局后的复盘,对加强孩子的记忆力和空间能力有很大帮助。黄和林[3]的实证研究为此提供了证据,围棋活动能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对数学成绩的提高尤为明显。其研究采用《团体儿童智力测验》(GITC)对围棋特色小学的5、6年级的学生进行智力测试,并与其他学校同年级的学生测试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与其他学生比较,围棋学校学生的语言智商更加突出。同时,又对被试的语文、数学成绩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围棋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对数学成绩的提高尤为明显。

围棋活动对激活参与者大脑半球的发展,开发大脑功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黄和林[4]的另一项研究探讨了围棋活动促进学习和智力发展的脑生理机制。其以5名围棋棋力达到业余初段的学生为被试者,对围棋学生的典型学习形式——阅读、计算以及围棋活动三个阶段(布局、中盘、官子)——进行研究,采用1.5T功能型磁共振仪器作为主要研究工具,采取组块设计的研究模式,对以上活动进行fMRI脑成像比较。研究结果发现,中文阅读、英文阅读、复杂计算活动左脑占优势,围棋活动的下一手,死活及形势判断右脑激活占优势。进一步分析还表明,这些活动的脑成像结果有相似之处,许多区域都是大脑双侧激活,尤其是额叶的BA6、8、10、44、45、46、47。以上区域与智力活动关系密切,表明围棋活动和学习活动同样能够开发大脑功能,同时还发现这两大类活动中颞叶、顶叶、枕叶、边缘系统一些有语意加工和提取功能的区域被显著激活,这进一步说明围棋活动对智力发展和学习的促进作用。

围棋活动可培养大局观和提升棋手的思维敏捷性。通过围棋训练可以锻炼棋手的大局观,培养孩子的全局意识,有助于孩子明白日常学习生活中事有轻重缓急之道理,从而全局在胸,做事从容,果断决策;此外围棋活动还可以提高棋手的思维敏捷性。胡瑜[5]的研究通过眼动分析技术去探悉机敏轻灵和大局观两种弈棋风格存在的眼动证据。其选取了上海应昌期围棋学校的153名学生作为被试者,进行了弈棋风格的眼动证据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机敏轻灵维度的高低可以从平均注视持续时间、平均眼跳幅度和注视次数三个眼动特征加以区分;大局观维度存在兴趣区数目、回视次数、眼跳次数、注视次数和平均注视持续时间五个眼动指标。胡瑜的研究,为弈棋风格存在机敏轻灵和大局观两个维度提供了客观依据。

围棋活动可以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和品性的形成。“棋虽小道,品德最尊。”围棋对弈中,讲究棋品,讲究尊重对手,讲究公平竞争,讲究遵守规则,讲究胜不骄,败不馁;落后时不放弃,领先时不自骄。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品德修养,才能把棋下好。围棋对于磨砺孩子的韧性、培养孩子平等待人的意识,增加孩子的与人沟通能力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从另一方面而言,围棋方寸之中,虽然只有黑白,却包含了天地阴阳,包罗了世界,包含了为人处世之道理。

三、结论

围棋教育是影响教育深远的教育实践活动,围棋活动在激活参与者大脑半球的发展,开发大脑功能;提升儿童对形状、数量、逻辑的认识,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智力发展;磨砺参与者的品性,完善围棋人的人格方面有着重大意义。构建双轨制的围棋教育体系是件任重而道远的工程,需要多方协作与支持。

参考文献:

[1]围棋与名人,http://www.guoxue.com/zt/wqds/wqymr.htm

[2]左丘明.左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黄和林.围棋活动对小学生智力与学习的影响研究[J]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2005:145

[4]黄和林.围棋活动促进智力发展与学习的生理机制研究[J]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07:242

[5]胡瑜.弈棋风格的眼动证据[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8):30-34

[6]全国定段赛名额被三道场垄断年龄放宽至25岁,http://sports.qq.com/a/20130726/001894.htm

[7]北京的四大围棋道场:http://llfd.blog.163.com/blog/static/104099392012511151020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