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面子体系看多元互动外语课堂的构建
作者: 崔佳
摘 要:本文区分了传统的二元课堂形式与多元互动的课堂形式,并借助面子与面子体系的理论,提出了多元面子体系的概念,并认为多元互动的课堂形式有利于教师采取符合学生预期的面子策略,使交际顺利进行,从而创造接近真实的交际环境,促进学生外语交际能力的学习。
关键词:二元课堂形式; 多元互动课堂形式; 面子; 多元面子体系; 外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6-143-002
在外语教学中,随着交际教学法的兴起,多元互动的课堂形式逐渐受到人们的推崇。以往对多元互动课堂形式的论证,主要是采取学习者的角度,而本文将借助面子与面子体系的概念,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论证多元互动课堂的优越性。
一、多元互动课堂形式与传统课堂形式
1.传统课堂形式
传统的课堂形式,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纯粹的讲授式课堂形式,另一类是提问式课堂形式。
在纯粹的讲授式课堂形式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和学生缺乏相互间的沟通。大体模式如图1:
而在提问式课堂形式中,教师通过提问,与其中的一名学生直接沟通,而课堂中的其他学生,则通过这名同学与教师间接沟通。(梁锐、邓健、高金岭,1997)学生在课堂上有疑问而向教师问问题的过程,实际上也是采取了这种模式。如图2
2.多元互动课堂形式
在多元互动的课堂形式中,教师融入到了学生群体中,成为课堂沟通之网中的一个节点。其模式如图3:
3.二元课堂形式与多元互动课堂形式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的课堂形式是一种二元课堂形式,在这种课堂形式中,教师是一极,而多个学生所构成的群体是另外一极。即使在提问式课堂形式中,被提问的学生也只不过是学生群体的一个代表。教师通过与被提问的学生对话,实际上是在与整个学生群体对话。而多元互动的课堂形式则摆脱了传统的课堂形式的二元化格局,在这种形式中,教师和每一个学生,都是在课堂沟通之网上的一个节点。教师充其量是这个网上一个最重要的、信息流量最大的中心节点而已。
二、面子与面子体系
1.面子
本文所用的“面子”的概念,是西方学界所定义的“面子”概念。“在社会学和社会语言学研究领域,对‘面子’一般作如下界定:‘面子是交际事件中交际参与者相互给予并相互协同的公共意象。’”(罗纳德·斯考伦、苏珊·王·斯考伦,2001:41)
中国人类学家胡先缙(Hu Hsien Chin)(1944)率先将面子的概念介绍到西方。[3]美国社会学家Erving Goffman(1955)以这一概念为基础,较为详尽地对人际关系进行了讨论。
英国学者Brown和Levinson(1987)在Goffman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面子”的概念,并将面子概念进行分解,从而分析出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和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两个方面。希望得到其他人的赞同、关注、喜爱等等,称为“积极面子”。希望别人不要强加于自己,称为“消极面子”。他们把威胁面子的行为(face-threathening acts)分为威胁听话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的行为,以及威胁说话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的行为。根据他们的观点,在交际中,对于对方的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都要考虑到,也唯独这样才会带给自己面子。
美国学者罗纳德·斯考伦(Ron Scollon)和苏珊·王·斯考伦(Suzanne Wong Scollen)提出了面子的关联与独立这相互矛盾的两方面。(罗纳德·斯考伦、苏珊·王·斯考伦,2001:42-45)在交际中,一方面我们需要对方关注自己,同时也要关注对方。另一方面相互之间又要保持一定的独立性。面子的关联方面相当于Brown和Levinson的积极面子,面子的独立方面相当于消极面子。这两方面是相悖的,但在交际中又总是同时存在,强调任何一方面都可能威胁到另一方面。因此要采取适当的交际策略,以把威胁降到最低程度。
2.面子体系
罗纳德·斯考伦和苏珊·王·斯考伦在其《跨文化交际:话语分析法》(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Discourse Approach)一书中,探讨了礼貌(面子)体系的问题。(罗纳德·斯考伦、苏珊·王·斯考伦,2001:49-55)
权势、距离和强加程度作为三个主要因素,在礼貌(面子)体系的构成方面共同起作用。权势指的是在交际参与者之间社会地位存在的差距。距离指的是交际参与者之间关系亲密远近的程度。强加程度是指所谈话题的重要程度。
因为不同情境下的人际关系不是作者讨论的重点,所以作者在下面的论述中并没有把强加程度作为主要内容,而是论述了权势和距离因素的不同造成的三种不同礼貌(面子)体系:尊敬礼貌体系、一致性礼貌体系和等级礼貌体系。
尊敬礼貌体系是指双方地位平等或近乎平等,但有一定距离时所采用的体系。一致性礼貌体系是指双方地位平等或近乎平等,且关系亲密时所采用的体系。等级礼貌体系是指双方地位不平等时所采用的体系。
在不同的体系中,交际者采取不同的面子策略。在尊敬礼貌体系中,交际者相互独立,更多地采用独立面子策略。在一致性礼貌体系中,交际者更多地采用关联面子策略。在等级面子策略中,则是上对下使用关联策略,而下对上使用独立策略。
三、多元面子体系
分析以往的关于面子及面子体系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以往的面子及面子体系的概念,立足于两个人之间的交往,或最多是二元之间的交往,而忽视了第三者的存在。
事实上,面子及面子体系的概念不应只停留于二元化的交往模式,而应该适用于多元的交往模式。
举例来说,众所周知,批评一个人的时候,当着其他人的面时和其他人不在场时,所达到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对被批评者的心理所造成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
这就说明,对面子及面子体系的研究,不能只停留于二元化的模式。因此,本文提出多元面子体系的概念,以与传统的二元化面子体系概念相区别。二元化的面子体系并不是不存在,而是可以被看作多元面子体系的之中一种特殊情况。
四、从面子体系看两种不同的课堂形式
1.面子体系与课堂
面子与面子体系,在我们的交往中是无处不在的。显然,课堂也可以被看作是面子体系。课堂所采取的形式不同,面子体系的模式也不同。
2.教师在面子体系中的作用
在传统课堂形式中,教师是课堂二元结构中的一元。而在多元互动课堂形式中,教师虽然只是课堂沟通之网上的一个节点,但教师毕竟是一个最重要、信息量最大、处于中心位置的节点。因此,不管在传统课堂形式中,还是在多元互动的课堂形式中,教师的作用都是非常重要的。
既然课堂可以被看作面子体系,我们也可以推断,教师在面子体系中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3.传统的课堂形式与面子体系
传统的课堂形式是二元的课堂形式,因此教师在传统课堂中,会不自觉地采取二元面子体系中的交际策略。他会不自觉地把所有学生看作一个整体,看作同一个人,而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进而忽视了一个问题:学生中的某一个个体不仅需要在教师面前的面子,而且还需要在其他同学面前的面子。
换句话说,在传统的课堂形式中,学生把自己定位在多元的面子体系中,而教师往往把自己定位在二元面子体系中。这样所导致的结果是,教师所采取的面子策略往往超越了学生的预期,从而伤害到学生的面子。这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提问、评价、要求等言语行为中,集中在教师提问的过程中以及教师点名指出学生在作业中的错误、点名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等行为上。(当然,不能排除教师出于不同的意图,故意让某学生在其他学生面前丢面子的情况。但在很多情况下是教师忽略了学生在其他学生面前的面子,而不是有意为之。)。
4.多元互动的课堂形式与面子体系
在多元互动的课堂中,教师和所有的学生都以独立个体的身份参与到课堂交流之中。这种课堂形式中形成了多元的面子体系。不仅仅是学生把自己定位在多元面子体系中,教师也会把自己定位在多元面子体系中。因为多元互动的课堂模式会使教师意识到,其所面对的是一个个独立的、有着鲜活个性的学生,而不仅仅是“学生们”,不仅仅是一个单一化的整体。
在多元互动的课堂中,教师会采取适合多元面子体系的交际策略,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其他学生面前的面子,而不像在传统课堂形式中所经常出现的情况那样,伤害学生的面子。
五、建立多元互动课堂对外语教学的意义
在外语教学中,需要创造出接近真实的交际环境,使得学生学会用外语进行交际。而传统的课堂形式无法做到这一点,即使是提问式的课堂形式,也无法创造合适的交际环境。因为如前所述,在提问式课堂形式中,教师和学生有着对面子体系的不同判断,使得他们有着对面子策略的不同预期,因而出现交际中的问题。特别是教师的言语行为,经常不符合学生的预期,伤害到学生的面子。充满问题的交际,会使学生感觉到交际不自然,因而无法创造接近真实的交际环境。
而多元互动的课堂形式,则会使教师和每一个学生对面子体系有相同的判断,采取符合他人预测的面子策略,充分顾及到所有人的面子,使交际愉快地进行,创造出接近真实的交际环境,促进外语交际能力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梁锐,邓健,高金岭.教学信息沟通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
[2][美]罗纳德·斯考伦,苏珊·王·斯考伦.跨文化交际:话语分析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Hu H C.The Chinese concepts of “face”[J] American anthropologist,1944,46(1)
[4]Goffman E.On face-work: an analysis of ritual elements in social interaction[J]Psychiatry: Journal for the Study of Interpersonal Processes,1955
[5]Brown P.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