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质量
作者: 吴静娟摘 要:实验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做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发展学生的能力。本文就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就一些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措施进行论述。
关键词:小学科学; 实验教学;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7-059-001
小学科学实验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占据着主要的位置,是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在《3~6年级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1学生的实验科学素养的发展是很重要的。然而,从目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发展状况来看,大多数教学的课堂实验活动表面热热闹闹,其实,实验进行的比较孤立,与思维过程的联系程度不深,这是不利于改善教学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质量的现象。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师对于当前课堂中实验教学目标的理解不到位,缺乏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方法。因此,教师如何提高教学科学实验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实验,提高教学质量是非常必要的举措。
一、明确实验目的
科学实验切忌毫无目的、随心所欲,这是科学实验严谨性的最基本要求。实验要为教学服务,为的是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规律、理解规律,从而掌握规律。例如在《谁流得更快一些》一课中,存在很多有关液体流动的实验,无论是水在玻璃板上的流动,还是花生油在玻璃板上的流动,都是为了证明不同液体的流速是不同的,都是有明确目的的。如果为了实验而实验,缺乏明确的目的,只会使学生浮于实验的表面现象,不知道为什么做实验,结果是不能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因此,教师在带领小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时,一定要事先明确实验目的,紧紧围绕实验目的设计实验,以提高实验的有效性。
二、确定实验重点
实验教学中影响教学质量的另一大因素就是实验重点是否明确。比如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3课《谁流得更快一些》,教学重点就是简单设计对比实验,描述并简单解释液体流动的快慢受到黏度影响,理解公平实验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因此流速比赛前关于液体用量、高度、时间的讨论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这个实验没有确定出液体流动的快慢受到黏度影响这个重点,就不能够保证实验中除了黏度其他条件相同,从而对学生得出的结论产生错误的影响。
三、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结论
实验重点确定之后,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设计实验变量,来构建抽象的实验模型,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结论。这一过程是一个思维发散的过程,但是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粗浅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这时候教师要适当呈现错误概念,引发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结论。比如《食盐在水里溶解了》一课,可以让学生观察食盐和水,沙和水混合后的变化,很多学生都会说:“食盐在水里溶解了。”“你看到了什么认为食盐在水里溶解了呢?”学生认为变小了,消失了就是溶解的表现。这样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前概念设计过滤分离、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等环节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2
四、总结实验效果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总结的能力,让学生能够自己去总结实验效果,学会自我探究,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先是进行设想,然后进行充分地实践,就会带来不同的感悟。此时,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有机会对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教师并不对学生意见提过分肯定或者否定的评判,应该预备一个讨论时间,让其他学生提出不同意见,从而提升所有同学的理解。最后教师提炼出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现象,并做总结。例如有学生在进行电磁铁的实验时说:“电磁铁也有磁极,钉尖是南极,钉帽是北极,磁极可以改变?”显然,前半句只是他对实验过程的一个简单解读,教师不能对这个总结草率地进行否定,而是征询其他同学的意见。有学生修改说:“磁极是可以改变的,钉尖不一定是南极,钉帽也不一定是北极。”教师给予肯定,补充一定的讲解,并鼓励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最后有的学生总结:“电磁铁线圈缠绕方向发生改变,电磁铁磁极就发生改变;改变电流方向,电磁铁磁极也发生改变。”整个探究过程让学生充分地投入思考,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其他问题
除了上述几点,为了更好的提高实验教学的教学质量,还要注意其他几点问题:一是拓展学生设计实验的思路,二是加强实验的小组团队合作。
实验的设计通常由老师来完成,但是如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自主设计实验,也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讲解传热实验时,启发学生将热源设计为:酒精灯、炉火、热水、太阳能等,告诉学生选择质地相同的一种金属作为传热物体,但并不限制形状,可以是条状的直线金属丝或者弯曲金属丝,可以是片状金属,也可以是金属容器;虽然我们看不到热,但是可以通过热传递的现象来感受。学生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会想到用手摸去感知,但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以前曾经做过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实验”中借助小米等轻小物体来观察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时的现象来提示学生用蜡烛、润滑油熔化现象来观察,把轻小的物体用蜡烛粘在金属上,观察看不见的热是怎样传递的。在设计实验变量的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不同变量的组合,建立一系列的抽象的实验模型。
另外,建立科学实验合作小组,分组讨论实验任务,增强团队合作意识,也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将全班同学分成十几个科学实验合作小组,每个小组四到五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比如,科学教材中的“生物的多样性” 这一研究课题中,每个小组成员都积极的讨论有关我们学校生物的问题,然后每个小组找出一名代表来发言,教师做出最后的点评,这种探究方式,不仅使学生认识到了多种多样的生物存在的意义,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了课堂效率。
总之,我们要把科学知识和科学实验都当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科学素养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在实验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让学生在自发状态下热衷于探究活动,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修订版)
[2]陈华彬,梁玲.小学科学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156~157.
[3]林琳.指导学生形成科学结论教学探究[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