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校发展

作者: 蔡建芳

摘 要: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中共中央先后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决定。没有和谐的校园,就不会有和谐的社会。构建和谐校园,最重要的应是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即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下面笔者就我校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着力构建和谐校园谈谈我们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和谐校园; 学校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7-060-001

一、建立和谐的干群关系

1.建立共同愿景,引导走向成功,明确我们的办学目标

本学期开学,我在全体教职工大会上提出共同愿景:让学校成为孩子们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乐园。“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我们学校工作的目标。

2.采用多种形式,营造和谐氛围,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每周一星”:每个星期学校工作群中介绍一位老师,内容可以是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可以介绍教育经验,可以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是家中的喜事……以此增进老师之间的相互了解、信任。

“上周留言”:在一周工作计划中,增加上周留言项目,由校长本人亲自编写,下发给全校每一位教职员工。字数150字左右,主要是把上一周中师生好的做法、表现、成绩写下来,以此激励教师,传递正能量。

学校有十几个工作在三年内的老师,这些老师不管是在教学水平、管理能力、师德修养、团队合作等方面都需要提高。于是扎实推进“青蓝工程”,每位行政人员带一名徒弟,学校一些工作经验丰富的中老教师也带徒弟,还特邀教研室、教科室专家、退休老师定期来学校经常听课、交流、指导,仅仅三个多月,青年老师朱银梅、肖静、钱寅初、蔡洁等取得了可喜的进步。朱银梅老师在共同体白纸备课中获一等奖,在市级公开课上获得好评;肖静老师班级管理出色,在全年级中获年级组第一名,在学校举行的各项比赛中也都取得了优异成绩,孩子们非常喜欢她;钱寅初、蔡洁也在“改变数学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方面在努力探索。

3.实行校务公开,发扬民主意识,做到管理决策透明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让学校工作逐步走向公开、民主、透明,让教职工有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是确保学校发展的重要基础。凡涉及学校、职工切身利益、干部廉洁自律等重大问题,通过职代会等形式,及时而真实地向全体教职工公布。如学校重大决策、评优评先、基建情况、食堂账目、人事调配、职称评定等行政、党务、后勤方方面面都进行公示。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的今天,我们必须努力地为孩子们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和孩子们之间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教育、培养好今天的学生。我们的体会是:

1.充满“期望”。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常被广泛地用来描述学校教育中“期望”所起的作用。老师对学生所寄托的不同期望,影响了他们对学生的言行和举止,而正是通过这些信号,学生感到他们所得到的来自老师的关注是不同的,从而知道老师对他们的态度和期望也是不同的。学生们会有意无意地迎合这些不同的期望,并依照它来规范自己的行动,结果导致老师的期望高,学生的表现就好,反之则走向反面。

2.开展活动。老师从“神圣”的讲台上走下来,走到孩子们中间,与孩子们一起活动。一开学就为每个班添置了体育活动器械,每天一小时的阳光体育活动时间,老师和孩子一起活动,拉近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本学期开展了“紧急疏散演练”、“广播操比赛”、“拔河比赛”、“棒球比赛”、“写字比赛”、“六一经典诵读比赛”等,孩子们在活动中接受教育,施展才华,感受快乐,磨练意志,改善师生关系,增强了集体荣誉感。

3.减负增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研究、完善,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效率,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用较少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做到在“精”字上下工夫:即“精细备课”,“精讲多练”,“精心辅导”,“精选习题”。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形象逼真的情境,提倡“任务型教学”,使教材内容活起来,让学生在接近真实的语境中,进行操练、练习、表演和解决实际问题。改革教学方式,课堂上,设置问题情境,诱发悬念,启迪思维,激励思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变“学答”为“学问”,激发创新精神。改革作业形式。强调作业的目的性、趣味性、选择性、层次性、创造性、多样性和实践性,促进学生听说读写做的全面发展。积极创设多维度、多途径、开放式的教学氛围,使我们的课堂“有疑问、有猜想、有惊讶、有笑声、有争议、有沉思、有联想、有创新”,师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上下求索,切磋进取,一起成长。市领导来我们学校开展调研,指导工作,对我们学校减负增效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三、建立和谐的家校关系

现在,部分家长对学校的工作不是很了解,这是平时缺乏沟通所造成的。学校如不搞好家校联系,必将对学校的声誉和发展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要建立和谐的家校关系,我校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加强家长和学校的沟通与联系。“走出去”,就是要求班主任每学期至少对每个学生进行一次家访,学校行政全员参与。一开学我们就组织老师家访,通过家访,了解学生在校、在家情况,与家长一起探讨教育方法。为了进一步落实家校联系,学校规定每周星期四,班主任老师通过短信表扬班上几位学生在校好的表现。以前家长怕收到老师的短信、电话,因为不是布置回家作业,就是告状,现在不同了,我们把孩子在学校取得的成绩、点滴进步通过短信的形式告知父母,他们收到了这样的短信,非常高兴,拉近了家长与老师之间的距离,提升了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促进了对孩子的教育。所以,我们把星期四命名为“快乐的星期四”。

“请进来”,就是召开“家长会”、举行“向家长开放日”活动、召开“家长座谈会”、举办“亲子阅读”等,让家长走进学校,了解学校教育情况,了解孩子在校表现,改进教育方法,支持学校工作,为学校的发展出谋献策。

总之,构建和谐校园,是教育规律的体现,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需要;构建和谐校园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更是一个长远的征程和永恒的主题。我相信,只要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全社会的参与和不懈努力,构建和谐校园必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一个亮点,学校也能健康蓬勃的发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