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雕细琢成就有效教学

作者: 张明 鲁晨黎

摘 要: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是上好小学科学课的前提和基础,是促进小学科学教师理性地思考教学,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双发展的主要凭借。要让科学教学的教学设计更灵活巧妙,更具实效,首先必须根据学生已有认知,确定教学起点;其次要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现有能力发展,引导探究活动;最后还要更新观念,构建生成空间,建立开放教学。只有这样精雕细琢我们的教学设计才能成就我们教学的有效。

关键词:科学; 教学设计; 有效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7-086-002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是上好小学科学课的前提和基础,是促进小学科学教师理性地思考教学,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双发展的主要凭借。那如何让我们科学教学的教学设计更灵活巧妙,更具实效,从而成就我们教学的有效呢?笔者就《空气的性质》一课的几个教学片断,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片断一:(导入——谜语揭题)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猜个谜语,“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动物植物都需要。”你知道是什么吗?

生1:水。

生2:空气。

师:看来空气和水有些相似的地方,那么空气有哪些性质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揭示并板书课题。

……

设计意图:该导入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猜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渗透了有关“空气”的些许知识,并试图了解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认知情况。

分析:该环节设计意图虽好,但实际效果趋于平淡,并不理想。原因有三,第一,仅就遵从该设计的教学来看,教师完全局限于课前教学设计时的预设,缺乏一定的教学机智,没有能够就学生的答案进一步引导学生复习水的知识,从而类比迁移,认识空气的特征。其次该设计对学生有关空气前概念的了解,只是渗透于谜语中的,蜻蜓点水式的,并没有真正暴露出学生已有的相关认知。第三,导入所用谜语固然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但缺少直观性,一定程度上不符合四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为主的认知特点。学生只是参与了猜谜,并没有真正把注意力关注到空气上去。

片断二:(观察空气,认知空气性质)

……

师:你们能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想办法玩一玩,并证明其中有空气吗?看哪组的办法最多?

生玩器材(吸管、一次性袋子、气球)。

师:你用什么办法证明周围存在空气?

生1:我吹了气球,气球鼓起来了。

生2:我把塑料袋口捏紧了,袋子鼓鼓的。

师:看来我们周围的确存在着空气。空气和水有些相似,那具体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把桌上的材料装一些空气,对比记录表格上水的性质,运用不同的感官观察,研究“空气到底是怎样的?”看哪个小组完成的最好!

学生活动观察,记录。

……

设计意图:认知空气性质是本课的重点环节之一,该设计的意图在于寓教于玩,通过玩,引导学生运用研究水的方法来研究空气,渗透迁移的思想,降低研究难度,并通过比较加深对空气的认识。

分析:教学中的探究活动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该环节设计围绕一个中心内容,设置了两个活动,细看这两个活动,看似学生探究热热闹闹,自主独立,实则重复低效,倍受约束,既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又没能体现出学生探究的自主性和教学的开放性。在对空气的认识上也仅局限于空气与水的相似之处,而忽略了空气不同于水的性质。

依据以上教学片断及分析,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1.根据学生已有认知,确定教学起点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高低决定了教学起点的高低,对于教学目标的确定和达成举足轻重。因此设计时,我们首先就应该对学生已有的认知有个预设,据此设计教学,其次更要考虑如何充分暴露学生的已有认知,调整教学。如片段一中,如果教师在学生揭示答案后,追问:为什么是空气?学生阐述理由的同时,自然就把自己已有的相关知识一一道出,这样既能直接达成一部分教学目的,又能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空气更多的性质。

2.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现有能力发展,引导探究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时,不仅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储备,还必须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当前的能力水平。设计教学时,只有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立足于学生当前能力水平,因势利导,才能让学生的探究更具实效。如片段一中,空气对学生来说虽然有些熟悉,但因其看不到摸不着,还是比较抽象的。教师可以把直观的实物“一杯水”和“一杯空气”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从观察熟悉的水的特征迁移到空气上,化抽象为具体,由此及彼,有利于学生运用类比迁移,描述眼前空气的特征,这样不但充分了解了学生的已有认知和经验,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究空间,便于学生从观察空气与水的相同开始,观察空气与水的不同。同时由于是迁移学习,也就为学生观察、描述提供了支持,学生有了开口的机会,生成了更多的关于空气特征的描述,丰富了学生对空气的认识,学习的效果也就更佳,教师对教学起点把握就更准确,课堂持续发展才有可能。

3.更新观念,构建生成空间,建立开放教学

认识决定行为,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可见改变封闭式教学,提倡开放式教学,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教师需要更新开放的教学观、学生观、教材观,以学生为本,力求在教学设计中体现教学的开放性。教学的开放要体现在教学空间、教学内容、探究方式、思维活动等多个方面的恰当运用和创新创造,也体现在教学环节的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要让学生在探究中,不受任何“先入为主”条件的限制,享受最大限度的自由,拥有更多的自主学习的主动权,拥有更多的自我探索,自我表现的机会,教师面对设计中没有出现的意外,也要能有积极生成,才能实现让学生从获得知识到发展能力的转变。

总之,优秀的教学设计需要教师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素质,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和教学智慧;设计时要从教材、学生等多个方面层层考虑,精雕细琢,细细推敲,明确恰当的教学目标,有的放矢,让每个环节环环相扣,各有实效;建立起开放、自主的科学课堂,以学生为本,充分利用教学时间,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最终实现有效的科学教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