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学习两极分化的成因及对策

作者: 金荣

摘 要:新课程提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目标,彻底改变以往教学课堂“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导致的“目中无人”状况。这无疑是“新课改”最基本的理念与最根本的追求。研究小学生学习两极分化的成因及对策,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小学生学习; 两极分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7-090-001

近几年的实践证明,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似乎变得更加严重。特别是农村小学生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现象呈现上升趋势,更有部分学生已有厌学情绪,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一、小学生两极分化的成因分析

1.教师、教材的变化。新课标的教材给人的感觉耳目一新,让学生感觉可亲、可用,但是教材为降低难度,对有些内容进行了删、添,对有些教材内容及顺序进行了重新组织和编排,使得知识的跳跃性大,学生反而不容易接受。优秀的学生接受能力强,容易内化,而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无所适从,从而加剧了分化程度。

对于教师来说,新教材给了教师很大的发展空间,挑战性也随即加大,教师必须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精心预设,又要学习新理论,研究新教法,努力应对课堂生成,所以教师的负担在无形中增加了不少,无暇顾及那些学习较差的同学,久而久之就使得分化更加严重了。

2.学业负担重,对学习缺乏兴趣。刚入学的孩子对任何知识都充满了好奇,任何有趣的东西都想学、都愿意学,孩子的思想也比较单纯。而随着年级的升高,要求学生由原本的直观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还是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之上,不能适应新知识的学习,在多次失败的打击下,逐渐缺乏了对学习的兴趣,也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和自尊心。

3.学生心理的变化。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在心理上表现出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他们有了自己的思想,他们会感到难为情,会产生自我保护、避免犯错的抑制心理。这种少开口、少出错的心理占据了学生内心的很大部分。长此以往,课堂就缺乏竞争氛围、合作意识,学生思维缓慢,学习懒散。特别是学习动机不明确,无上进心及竞争意识,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使他们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成绩分化。

4.家长的不关心、不重视。农村学生的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重视,有的甚至置之不理,他们认为教孩子学习那是老师的事情,还有部分家长忙于为生计奔波,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业。我们知道小学生毕竟是孩子,他们缺乏自制能力,需要有人给他们正确的引导,而在家庭这个引导者就是家长。家长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孩子对学习的态度,当然家长在处事中还应注意方式方法,不能太专制,多听听孩子的意见,多和他们沟通交流,这样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小学生两极分化的应对对策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求知欲,就能主动积极地学习。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给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一些体验成功的机会,也可以营造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题目),在课堂上多关注那些学困生,多一些鼓励的评价,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等等。

1.1教会学生学习的正确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一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学习上花了不少功夫,但学习成绩却总不理想,这是学习不适应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教师要加强对他们学习方法的指导,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这些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另一方面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的指导和学习心理的辅导。

1.2教会学生质疑问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由此可见,学生只有自主学习,善于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才能有所感悟、有所创新。这就要求老师善于营造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促成学生积极的思维状态,努力保护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

1.3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互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有助于学生自觉掌握科学知识和相关的思想方法,获得自我表现的机会和发展的主动权,形成良好个性及健全的人格,学生参与教学应着眼于所学知识的发生、发展、抽象、完善整个过程。

学贵有悟,感悟是学习的最高境界,而学生的感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这与教育工作者的培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为学生创设“感悟”的情境。当然培养学生“感悟”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只要教师平时多注意每一个细节和体会,循循善诱,必将为课堂教学增添活力,赋予灵性。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的热爱能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彼此融洽的情感体验,使得学生愿意与教师进行交往,并在教师那里寻找到温暖和安慰,得到鼓励和勇气。教师对学生的爱主要表现在对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希望学生成才的期待上。教师可以通过微笑、眼神及和蔼可亲的态度来表现关心学生。学生感到教师的关心与呵护,就会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教师对学生挚爱的感情“投身”到学生的心灵上,会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对教师亲近感和信赖感,进而把教师的爱转移到他所学的学科上。具体表现为学生喜欢听自己敬慕的教师的课,积极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努力完成他所布置的作业。他愿意为他所喜欢的老师努力学习,遇到困难也会克服,碰见疑难问题也会主动问老师,直到问题得到解决,这样就越学越有兴趣。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热情辅导,真诚帮助,从精神上多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学习能力。

3.强化教师与学生家长的信息沟通。学生在校的时间占了大部分,因此家长很有必要了解他的孩子在校的各方面的表现,这包括学习、思想、生活等等方面的信息,若有一些不良的行为或者习惯,也能被及时纠正或者制止。作为老师,从家长所提供的信息中能更加深入地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学生的自信心,更好地进行因材施教。

总之,新课程小学生学习两极分化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导致两极分化的因素很多,对于新课改中学生两极分化的原因还有待于我们继续研究,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更有效的措施,以缩小两极分化,没有现成的经验、模式可以搬用或借鉴。因此,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实践、反思,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课改的深入开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有益探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