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学习充满浓浓的“温情”
作者: 侯春燕摘 要:科学素养的提升不应当在抽象的科学知识中去寻找,而应该在学生极其具体的、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去寻找,要使得一个问题、一次激励、一个情境变得更有教育学意义。要让学生的科学学习既洋溢着理性的光辉,更要充满浓浓的“温情”。
关键词:科学学习; 充满“温情”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7-091-001
世界著名教育专家马克思·范梅南在其著作《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中指出:“教育学不能从抽象的理论论文或分析系统中去寻找,而应该在生活的世界中去寻找,在母亲第一次凝视和拥抱新生儿时,在老师向学生眨眼睛对学生的工作表示赞赏时。教育学存在于情感的亲身体验中。”联系日常的科学教学,我不禁联想: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不正是如此吗?
下面试举例谈谈实施“温情”科学教学的策略。
一、“一厢情愿几多愁”——“温情”存在于经验的对接中
《看星座》是苏教版六上学习内容。在教学本课前,我上网学习了较多的星座知识,深深被神奇的星空所吸引。我想:我要把我感受最深的内容传达给学生。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补充了较多从网上学习所得的资料。但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学生只顾叽叽喳喳地讨论他们从幻灯片中看到的星座的形象以及自己所属的星座,根本不愿意跟着我的“脚步”走。
课后,我觉得很郁闷:学生对这样奇趣的星空怎么就不感兴趣呢?仔细思考后,我发现:教学脱离了学生的已有水平,难怪学生会“不领情”。
在接下来一个班教学时,我改变了策略,以学生喜欢的自身星座为切入点,以问题为出发点,教与学就变得“温情”起来,学生学得兴味盎然。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并不是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移到学生的头脑里,而首先是教师跟儿童之间的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我想,要建立好这种关系,教师首先要“摸准”学生的已有经验,对接学生的经验,那就是对学生情感的一种关注。
二、“让你的思考再前进一步”——“温情”存在于智慧的理答中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寻找外星生命》一课教学中:
师:什么样的星球适合生命的存在?
生1:这个星球上要有空气、有水。
生2:土壤。
生3:食物。
(有一部分学生在底下小声议论,教室里开始嘈杂起来。)
生4:像我们人类吃的植物、动物,就是有生命的,那不就等于说外星球上有生命了吗?
生5反驳生4,并激动地大声高喊:外星生命也可以同类相食。
生6也反驳生4,并激动地大声高喊:他们也可以吃土壤。
被这两位一喊,课堂就安静不下来了,生5和生6在嬉皮笑脸地看着大家,其他同学有的在哈哈大笑。我一看,情势不妙,科学课上的嘈杂往往就是由生5、生6这些孩子引起的。这些学生思维活跃,但理性欠缺,爱出些“小风头”,如果教师不加引导,他们还会继续喊出“奇谈怪论”。于是,我决定用集体的智慧引导他们。
师:刚才生5、生6的发言比较有创意,大家有什么想法?
生:同类相食就表示有生命存在了?
生:我们是在讨论什么样的星球适合生命存在,而不是争论外星生命的食物是什么,他们俩有点“跑题”了。
师:是呀,生5和生6敢想敢说,但是也别忘了遵守课堂规则,当有了想法后让自己的思考再前进一步,经过深思后的发言才更有质量。
生5、生6或许没想到他们似随意的“唱反调”却得到了老师的重视,从他们后来的课堂表现中,我看到了他们正学习着深思。
三、“智慧从指尖上来”——“温情”存在于适时的动手做中
《做酸奶》是苏教版六(上)的学习内容。以往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了解细菌的特点及功过,对动手做酸奶,作为课外作业。经调查了解,很多学生是不会去做的。一个课时教学下来,总觉得上课比较沉闷。
此次教学前,我决定非得让每个学生和家人先按照书上方法来做一做,而且要把做的过程记录下来。按要求完成的学生可以在小组积分册上加分。在明确要求下,每个学生都动手做了,发现了不少问题。
课始,就以解决这些问题为出发点,一步步让学生感知细菌的特点。学生动手做了,产生问题了,学习兴趣就更浓了。因此,我们要在平时教学中尽量引领学生“亲历”各种事件,在亲历中产生更多独特的智慧,在亲历中让科学知识充满实践的“温情”。
四、“谁想得到紫甘蓝叶片”——“温情”存在于多元的激励中
《洗衣服的学问》是苏教版《科学》六上中的内容。本课又涉及到制定对比实验计划的训练。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动脑远没有动手来得有吸引力,以往的教学中常有学生在这个环节思维涣散。怎么办呢?
办公桌上还放着上一节课没有用完的紫甘兰,我突然有了办法。
上课伊始,我作了一个小调查,谁在课后买到了紫甘兰,在家里又检测了其它液体的酸碱性。举手的学生寥寥无几,确实,这时段,市面上的紫甘兰不多。
“如果老师送你们一些紫甘兰叶片,你们想不想要?”我趁机询问学生。“要!”学生大声高呼。“那今天课堂上最爱思考的同学,将会得到紫甘兰叶片,这是一种特别的奖励!”我的话一出口,学生们来了精神。
在紫甘兰叶片的“刺激”下,实验设计环节开展得相当高效。
小学生的学习过程离不开适时适当的激励。通过激励评价,鼓励学生的好奇与探索精神,使学生对科学学习始终保有“亲近”、“温暖”的情感体验。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的成熟程度不一样,所表现的每个侧面程度也不一样。教师精选激励的手段和内容,就能产生高效的学习体验。
综上所述,小学生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是人类智慧的经典,怎样让学生能和所学的内容产生亲近感?让课程学习更具“温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始终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出发点,优选情境,恰当激励,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分解所学概念,让学生在主动的学习中收获知识,增长本领,累积素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个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