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儿童的语言能力
作者: 季美妍摘 要: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有情有趣,洋溢着浓浓的儿童文化。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挖掘教材优势,把促进儿童语言发展作为自觉的追求。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7-093-002
一、朗读品味,悟得语感经验
心理学研究表明:最基本的言语能力表现为语感,而培养语感最直接的途径是让学生有效地朗读。教师要实实在在帮助学生读通、读顺,读出画面,读出情感,从中“感受语言的优美”,“关心自然和生命”。同时在“会读、爱读、乐读”中形成良好的语感。
请看《欢乐的泼水节》一文的教学片段:
师点击出示:“开始泼水了,大家互相追逐……怎么能不高兴呢!”
学生饶有兴趣地自由读书,有的大声,有的轻声。然后师指名读。
生:(语速稍快)
师:你为什么读得那么快呀?
生:他们的动作快,我也应该读得快。
师:说得对!
生:读“老人、孩子……人人脸上笑开了花”。(读到“人人脸上笑开了花”时,他也面露笑容)
师:你为什么笑啊?
生:他们脸上笑开了花,我也高兴,我读的时候也要带着笑容。
师:真好!最后一句话谁来读?
生:读“清水……怎么能不高兴呢!”(读到最后,声音上扬)
师:“怎么能不高兴呢!”你读得真好,这是一个反问句,你读得有力。下面我们把这段话连起来读,看谁读得最好,体会感情最深。
学生自读──指名表演读──集体表演读
从上述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亲历读书过程,在一遍遍的朗读中感悟着语言的形象美、意境美、韵律美。
二、创设情境,促进语言生成
低年级课文贴近儿童的生活,体现儿童的情趣,反映儿童的思想。教师要以文本为依托,从儿童的角度出发,精心营造与儿童心灵相通的情境,让滋润儿童语言发展的阳光洒向课堂。
1.在表演情境中生成
“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来思维的。”在教学中适当地运用音乐、图片、语言描绘、动画等创设表演情境,能激起学生积极的情绪。在积极情绪的推动下,学生进入文本,在表演中强化对语言的揣摩,对情感的体验;在对话中唤起已有的生活经验,形成具有个性化的语言。
如《看菊花》第二段写到“黄的,白的,淡绿的,紫红的,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它们正迎着深秋的寒风开放呢。”学生熟读这段话后,就可创设表演情境:
师:谁来扮一朵迎着寒风开放的菊花?
生:(争先恐后)我来,我来!
师:寒风阵阵“呼——呼”。
生:(正对老师站得笔直)
生:他没有我做得好,要这样——(昂首挺胸)。
师:对,迎着寒风开放——
生:我来(伸展双臂)。
师:真棒!好一朵迎风菊。
(全体学生在下面争相表演)
学生在生动的表演情境中触摸语言。从生生对话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已能更好地体会菊花不怕冷的精神。此时,学生的表达已不是对文本语言的简单重复,而是通过对话实现了文本语言的实践与再创造。
2.在问题情境中生成
课文因“情”而作,字字句句都渗透着作者的情。我们要善于寻找文本蕴含的语言实践契机,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大胆想象中体验课文情感,与作者、文本发生情感共鸣。
如《蜗牛的奖杯》一文中写道:“从此蜗牛得意洋洋。它成天把奖杯背在身上,唯恐别人不知道它是飞行冠军。到了晚上,蜗牛就睡在奖杯里,生怕被别人偷了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阅读体会,我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
⑴“唯恐”跟“生怕”能调换位置吗?
⑵此时,得意洋洋的蜗牛会想些什么呢?
“唯恐”、“生怕“两词,如果就词解词的话,学生的理解可能会游离于文本之外,苍白无味。但在教师精心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学生仿佛变成了文中的蜗牛,个个得意洋洋。这是学生从心底发出的最纯真的声音。教师不失时机地出示“神气活现、得意洋洋、骄傲自大“等词语,及时丰富学生的语言和情感。学生情动而辞发,获得思想与语言的同构共生。
三、感性体验,获取语言积淀
语言表达的灵气,其实主要来源于学生文化的积淀。有了文化的积淀,才有语言的积淀。因此,我们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潜心会文,通过直觉思维,感性体验,吸收精妙语言,逐步丰厚自身的文化底蕴。
1.激活思维
“阅读不仅在于对文本的理解、接受,而且还在于对文本的质疑、挑战,以至于对文本的再创造。”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我们要努力激活学生的思维,尊重每一个学生在解读文本时个性化的理解,引导学生将文本语言内化为不自觉的“内在知识”,并获得精神文化的丰富与提升。
如在教学《狼和小羊》一课的结尾部分时,组织学生续编故事,说说小羊到底被狼吃了没有?学生思维的闸门打开了,想象奇特、丰富,并滔滔不绝。有的说:“小羊那么善良温顺,不会被狼吃掉的。”有的说:“狼太坏了,是没有好下场的,一定会掉进河里被淹死的。”有的说:“小羊被他妈妈救走了。”有的说:“狼被猎人打死了。”……
听,这就是孩子们思维的火花在闪烁,这就是孩子们真切体验后的真情表白。我们不难看出,孩子们的说话很有思想,认为好人有好报,恶人没好下场。在个性化表达的同时,孩子已将文中所蕴涵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化入自己的心田。
2.共享智慧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每个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兴趣爱好,他们对语言的体验不同,获得的文化、精神也就不同。
课堂上,通过师生、生生间的多向交流活动,学生逐步学会对语言的倾听与反思,学会对语言的接纳与争辩,学会对语言的欣赏与评判,这不正是经历了智慧共享后的儿童语言的发展吗?
如教完诗歌《家》后——
师:这首诗写得多美呀!现在,让我们也试着做个小诗人,用“什么是谁的家”的句式来作诗。
生:夜空是星星的家,夜空也是月亮的家。
生:夜晚是路灯的家。
生:衣柜是衣服的家。
生:铁路是火车的家。
生:大海是浪花的家。
……
这里让学生以“小诗人”的身份,大胆表达对生活的诗性感受。这样,不仅巧妙进行了语言训练,丰富了对诗歌的理解,更开启了诗性思维,激发了学生观察世界、热爱生活的意识。
总之,发展儿童语言是我们阅读教学所肩负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力求让阅读教学更具有语文味,让学生亲历有情有趣的阅读实践,享受儿童文化的熏陶,获得鲜活语言的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