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走向“有效”

作者: 李英

摘 要:语文教学中要让语文课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焕发光彩,通过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向交流,碰撞出思维火花,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实实在在地进行语文学习。教学中怎样让语文课走向有效?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1、阅读训练,重在感悟;2、把握重点,引导理解;3、扎实训练,授人以渔。

关键词:感悟; 理解; 训练; 引导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7-094-002

语文教学中要让语文课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焕发光彩,通过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向交流,碰撞出思维火花,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实实在在地进行语文学习。教学中怎样让语文课走向有效?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阅读训练,重在感悟

阅读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创造的过程。提倡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表达出自己对文本的感悟,让学生自主地融入到文本之中,为学生提供自我发现,自我充实的阅读机会,从而体现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荷花》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文章语句优美,充满想象,让人读后能身临其境,赏心悦目。文章的美,极致体现在具体的叙述和描写上,教学中,我把更多的功夫用在体味文章的具体描写上,从中感悟美。在教学时,我抓住以下两点,让学生在读和想象中感悟课文语言的精妙。

1.品味词句,涵咏词美

课文第二自然段中,运用了大量好词佳句来描写荷叶和荷花。特别是写荷花时,运用了一个“冒”字,准确地体现了荷花生机勃勃的样子。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在词语的比较中感悟作者的用词精妙,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个‘冒’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呢?”有的学生说换成“长”,有的学生说换成“伸”,还有的学生说换成“钻”。紧接着,我又问:“那作者为什么要用‘冒’,而不用其他的词呢?”学生都认为“冒”字用得好,可比其他词具体好在哪里,似乎很难用语言来表达。于是我就请了几位小朋友拿着打开的语文书扮演“挨挨挤挤的荷叶”,我用手当“冒出来的荷花”。学生一下子感受到这荷花要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中长出来是多么不容易,充满了勃勃的生机,它冒出来好像是迫不及待地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了,而且真切感受到了“冒”字之妙。通过重点词语的对比,让学生品词析句,涵咏词味。

2.想象说话,体悟文美

学习第3自然段时,我抓住“一大幅活的画”提问:“如此绚丽多彩的大自然画卷,如果我们置身其中,会有什么感受?”有的学生说:“我想象自己成为一名画家,用手中的画笔描绘着美丽的景色,把它收藏在自己的画卷中。”有的学生说:“我想象自己变成一条小鱼,在这碧绿的帐篷下自由地穿梭。”有的学生说:“我想自己变成一名摄影师,用手中的相机留住这动人的瞬间,让更多的人能欣赏到荷花的美。”还有的学生说:“我想象自己和青蛙为朋、蝴蝶为友,也变成了一株美丽的荷花,翩翩起舞,开心地生活在一起。”学生在想象说话中,进一步感受到了荷花之美,这种感受来自学生自己的体悟。

二、把握重点,引导理解

简简单单学语文,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这是我们老师一直追求的目标。但现实往往是老师讲得多,课堂上属于学生的时间往往比较少。回顾自己的课堂,一篇课文,从初读,到讲读,到指导学生完成作业,三课时都很紧张。有时也在疑惑,是不是自己讲得太多了。学生一读就懂的内容,就应该不讲,重点关注学生不理解的内容,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在语文课堂上受益。

《雪儿》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讲述了“我”为受伤的雪儿疗伤并精心照料它,直到它能飞上蓝天的事,表现了“我”对鸟类的爱护,也流露了“我”对自由生活的热爱与向往。整篇课文内容对孩子来说不是很难,但是体会小作者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和向往有一定难度。因此,在课堂上,我把重点放在体会小作者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上。

1.想象助理解

语文学科注重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虽然课文中“我”对雪儿的爱显而易见,但要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我”对自由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光靠课文的语言,学生的感受还浮于表面。在教学中,我抓住课文中的两句话:“我多么向往外面那明媚的春光啊!”“从此,我天天和雪儿一起到阳台上去看蓝天,去看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引导学生从读中去感悟,在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想象,在脑海中展现出蓝天、白云的美好景象,体会作者写这两句话的用意。作者不仅仅是带雪儿去看蓝天、去看白云,雪儿受了伤,不能展翅飞翔。此时,让学生联系文中的第一句话“我的腿跌伤了”,想象作者一个人在家,行动艰难的情景。有的学生说:“作者一个人在家,很无聊。”有的说:“作者一个人在家,很寂寞。”有的说:“看着楼下的小朋友玩得很开心,心里很羡慕。”对作者内心的了解,让学生明白,作者行动不便,只能通过这一小片蓝天白云去想象外面美好的风光,与雪儿同病相怜,也表现出了作者和雪儿一样渴望自由。

2.练笔促理解

结合课后习题,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时,我让学生想象“我”和雪儿告别的情景。学生一开始不知从何说起,我适时地启发他们再去读读课文的二、三自然段, 学生有了领悟,说出了雪儿的心声。有的说:“感谢你,在我受伤的时候,帮我洗澡,给我敷药。”有的说:“感谢你天天和我一起到阳台上看蓝天,看白云。”有的说:“谢谢你的照顾,祝你腿上的伤也快点好起来,可以去外面享受美好的春光。”……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在说的过程中,对文章内容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三、扎实训练,授人以渔

古人曾提出“授人之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才能使学生主动学习,教师从“教”到“教会”到“不教”,学生从“学”到“学会”到“会学”,阅读也是如此。只有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在阅读中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1.重在指导,学会概括

概括能力是阅读教学的一种重要能力。学生不会分析概括,就读不懂课文,就抓不住重点。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提高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要实实在在指导学生读书,培养学生把文章由厚读薄。这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善于发现教材的特点,对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

教学《日月潭的传说》时,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分别在课文什么地方,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条理。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引导学生把一段话说成一句话,并告诉学生,把一段话说成一、两句话,就是概括,进而引导学生把3、4两小节概括成一句话,进而引导学生概括成一个词。这样层层递进,就降低了难度。长此训练的话,学生的概括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2.阅读感悟,学习写作

三年级的孩子,虽然都能较完整地独立完成一篇习作,但还缺乏写作的方法,因此,文章都显得干巴巴的。如习作中写到桃花,大多数学生只会写“粉红的桃花开了,十分美丽。”因此,在学习课文时,可以抓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让学生模仿。

《槐乡五月》这篇散文以优美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槐乡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文章第一自然段写五月的槐乡处处盛开着槐花,婀娜多姿,香气醉人。在学习这一段时,引导学生抓住“山山洼洼”、“坡坡岗岗”、“挂满枝头”等词,感受到槐花开得多;通过“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感受花的颜色;通过“香喷喷”、“清香、醇香、浓香”、“香气扑鼻”、“浸在香海中”等词语,感受到槐花香味的浓烈。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到这样写,文章非常生动。进而引导学生归纳:作者通过花多、色美、味浓,把槐花写得如此生动。随后让学生模仿此方法马上进行一个小练笔,写写校园中的月季花。进而迁移到自己喜欢的一种花,学生的描写顿时有了灵气。

叶圣陶说过:“学生跟种子一个样,有自己的生命力,老师能做到的只是提供他们适当的条件和照料,让他们自己成长。”在教学中落实新课标的阅读教学要求时,要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充分给予他们思考的时间,尊重学生个体感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在民主、平等的阅读气氛中体现出学生的个性、闪现出创造性的光辉,才能真正实现学生、教师、文本的交流互动,让语文课走向有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