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中的“三观”教育
作者: 郭胜利摘 要:目前国内外环境多变,思想、价值、认识的多元取向趋势进一步扩大,加强大学思政课中社会观、历史观、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
关键词:社会观; 历史观; 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7-131-0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思想政治性、历史性、社会性的特征。思想政治性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历史性决定了其教学内在规律,社会性决定了其教学的社会价值取向。在目前国内外环境多变背景下,思想、价值、认识的多元取向趋势进一步扩大,其社会意义更加明显。因此加强高校思政课中的社会观、历史观、价值观教育已刻不容缓。
一、社会观教育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观认为,社会是以一定历史时期的物质经济条件来说明一切历史事件和观念,一切政治、哲学和宗教的。[1]是把社会看作处在经常发展中的活的机体,要研究这个机体就必须客观地分析组成该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必须研究该社会形态的活动规律和发展规律。[2]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它是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形成的,并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道德规范的总和,是维系国家统一、凝聚民族力量的精神纽带, 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固基石。作为一个民族的成员,理应有为民族事业奉献的自觉。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一体化趋势进一步加强,随着西方社会经济危机及政治危机的出现,其对外愈来愈表现出侵略性。因此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教育青年学生以祖国的利益、尊严和荣誉为重,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已成为我们内聚力量,外御国患的必要手段。然而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呈现出淡化倾向。国家意识、爱国情感淡漠,缺乏忧患意识和对国家、民族、人民的责任意识,缺乏自立自主、艰苦奋斗、励志报国的进取精神,缺乏对民族文化传统的认同,对民族精神的认识和领悟肤浅乃至存在偏差,少数大学生还存在民族虚无主义倾向。
培养大学生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对于自己祖国挚爱的深厚情感。它表现为对祖国和家乡的无限热爱和深切眷恋,对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热切期盼,对祖国繁荣昌盛的坚定信念,对祖国主权和尊严的坚决捍卫,对卖国求荣的无比鄙视,对爱国志士的无尚崇敬。
故而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应始终把握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培养大学生民族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两项任务,通过深入的历史解剖,揭示近现代中国积贫积弱的社会内在因素,总结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动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从而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历史观教育
辩证唯物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核心和表征,其精髓是将历史和逻辑相统一,强调作为历史主体的人在历史发展中的核心作用,突出人在创造历史和改变历史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这就要求同时要具备两个基本素质: 一是理论功底,二是历史修养。
所谓历史精神,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一个表述历史行进的精神动力及其价值指向的概念。对于这个民族的具体成员来说,它指的是个体对于这种历史形式的把握及其参与精神。但参与只是一种行为方式,其内在的驱力和价值依据,则来自于他对自身价值与民族历史运动一致性的设定、追求和确证的冲动和愿望。[3]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所以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时代:那时哲学不仅从内部,即就其内容来说,而且从外部即就其表现来说,都要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4]
历史意识可以把一个人短暂的一生融入到民族历史的无限进程中去,把个人的思想上升到国家和民族的高度,把一个民族的追求上升到国家的追求。鲁迅说:历史上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5]欲知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爱情,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以往历史有深厚的认识。[6]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的所有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资的丰富程度,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马克思恩格斯从深入研究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历史实际出发,由具体到抽象,由实践到理论创立了唯物史观,并一再强调唯物史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马克思认为: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
作为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了解国史国情”成为每一位在校大学生的必须。从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来看,贯彻近现代中国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所谓历史主题问题。近代中国坎坷曲折的发展道路是由近代中国社会中长期存在的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决定的。这两大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必须解决的两大历史主题:一个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为了解决这两大历史主题,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通过透视一百多年来中国革命与建设发展的艰辛历程,揭示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三、个人价值观教育
个人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这种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就是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价值观是通过社会化培养后天形成的。价值观有一个形成过程,是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逐步确立起来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形成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定势,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家庭、学校等群体对个人价值观念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其他社会环境也有重要的影响。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由于人员的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传统价值观念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这种价值冲突的结果,总的趋势是前者逐步让位于后者。价值观念的变化是社会改革的前提,又是社会改革的必然结果。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多元共存的世界,全球化使价值观的发展出现多样化趋势,这种多样化表现为平面化、层次化、丰富化、复杂化。价值观发展的多样化蕴涵着主导价值观确立的理论和逻辑前提。主导价值观作为在价值观念体系中居核心地位的价值观,既具有对其他价值观的导向功能,又具有对社会发展的秩序功能和动力功能。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要从价值观的多样化出发,确立我国的主导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以知识和真理为中心,具有理性价值的人把追求真理看的高于一切的理性价值观,以外形协调和匀称为中心的美的价值观,以正确的政治价值中心的政治性价值观,以群体和他人为中心的社会性价值观,以正确信仰为中心的信仰价值观。
在加强个人价值观教育的同时,亦要对学生进行忧患意识教育。忧患意识是人一生中理智的认识活动,是一种居安思危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是对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忧患和关注,是一种激励人生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7]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正式源于一批忧国忧民的爱国分子,亦正是由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使得一批又一批的知识分子投身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社会运动之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融入忧患意识,机遇意识,现代意识,爱国奉献的社会责任意识,强调正面宣传,强化国情、社情教育,在教学中渗透国家主权与国家安全的教育,渗透民族精神的教育,渗透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渗透社会主义的教育,从而强化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308
[2]列宁.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列宁选集第一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2
[3]徐麟.历史精神的回游与沉沦——“屈原现象”散论[J]中国文学研究,1995(3):70-79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1
[5]李辉.碑石——关于吴晗的随感[J]新华文摘,1996(5):130-131
[6]钱穆.国史大纲·引论[M]台北:商务印书馆,1963:2-3
[7]王艳秋.谈大学生忧患意识的培养教育[J]社科纵横,2009(10):189-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