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思考

作者: 江敏旭

摘 要:本文以此为基点,围绕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进行分析和研讨,针对中职学生客观现实,提出了符合创新精神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思考。

关键词:中职; 创新型人才; 职业生涯规划课

中图分类号:G71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7-130-001

一、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实施背景

社会的不断发展决定了中职教育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趋势,培养具有创造、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中职人才培养方向一定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在当前,要培养知识基础广泛、就业范围较广、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较强的人才,尤其是兼具创造、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是中职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因此,这就要求中职学校必须强化创新理念指导思想,推动创新培养模式,使学生的能力与特点和社会的需要更加匹配,从而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就业素养奠定坚实基础。

二、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指导原则

1.突出全面性

生涯规划模式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不能割裂来看,主要体现在教育对象的整体性、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三方面。第一,教育对象覆盖的全面性。创新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客体应为全部在校生,体现出广泛的覆盖性,无论年级高低,都应提升创新力。在低年级阶段,侧重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能力储备教育,在高年级更多的进行就业意识、技巧和创新创业的教育。第二,创新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实施者具有全面性。在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下,创新教育不仅是教师的事情,而且校内各个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社会和行业方面、家庭方面都对创新教育负有一定的职责。最后,在开展课堂教育的基础上,学校和教师还应开展个性化教育,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并在综合研判就业市场趋势的同时,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使其更符合企业需要。

2.着眼发展性

社会的不断进步、行业的发展和演变,学生状况的变化,都对创新教育的与时俱进提出现实要求。中职学校要立足学生发展,在创新教育中不仅灌输知识技能,还要挖掘学生自身的发展潜力,帮助其完成发展规划,为其职业生涯的发展和个人素质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且,学校还应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增强其职业发展的潜力,让学生具备创新性工作的能力,提高职场竞争力。

3.倡导服务性

职业生涯规划课课程设置的初衷就是为了中职生将来就业的需要,最终的就业方向不可能由教师来主导,要充分考虑中职生的具体情况,根据他们不同的优势特长来指导。教师的主要教学任务就是帮助他们提高自我认识、自我判断、自我决定的能力,为他们的求职做好服务,铺平道路。可见,在中职的职业生涯规划课工作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教学工作也应该围绕着中职生求职意向有序地展开,不能越俎代庖。

4.注重实践性

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取向更为关注实践性,要求学生在工作中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而不是追求知识的广度和理论的深度。所以在创新教育中,也必须以促进实践开展为目标,必须将创新目标定位在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实践中检验创新的价值和正确性。在具体实施中,就是将创新教育同生产实践、实习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等各方面工作结合起来。

三、基于生本理念下的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实施路径

1.创设情境,强化个人体验

中职学校在信息化时代,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为创新教育服务。学校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培养需求建设仿真实践平台,使原本缺乏实践平台的学生具有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平台,有效提升了相关专业学生实践实习的实效性。学生可以在仿真实践平台中,运用丰富的学习资源,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和能动性,在平台创造的生动逼真的职场环境中,锻炼自身的创新能力,使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体验学习的乐趣,有效提高学习效果,并促进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素质、心理状况的和谐发展。

2.案例引导,提升动手能力

案例教学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对过去的具体事件和处理过程进行回看式的研究。此处所指的案例教学是新型的教学法,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师引导学生作为案例教学的主体,使学生处在案例中的实施者的角度看待处理问题,具有高度的模拟性,学生亲身投入案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制定合理的行动方案,将实践经验与课堂知识理论的学习有机结合,实现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

3.注重实践,积累个人经验

中职学校还应依据职业生涯规划课中学生主体性突出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鼓励其主动学习,积极思考问题,采取灵活的策略破解难题。在实践环节的考察中,与其他教学环节有所区别,体现出其实践性的特点。调研、分析、提出方案等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作为重点考察,而一般理论知识的考试则需降低比重。例如相对于就业形势、国家方针政策、就业过程和程序等知识的考察,中职学校应更重视对学生写作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市场调查书、创业方案的考察,使课程考察形成注重实践的导向。这既能够丰富课程考察的形式,使其更加符合教学目标,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效促进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更加活跃地开展,为学生未来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

创新教育模式注重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场环境和企业经营现状,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接触中,深刻理解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不仅有利于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职场环境适应能力,更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检验所学的知识和理论,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注重学习的良好习惯,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能够通过不断的充电,使自己保持创新创造的活跃思维。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将社会实践置于重要位置,其内容包含认知实习、专业实习等环节。在社会实践中,学生进入相关企业,以企业职员的角色投入企业经营管理实践,能够更加直观、深刻地理解企业的组织构架、经营方式和规律、文化氛围,并在实战学习和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在实践中深化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形成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锡东.体验式案例教学法在经济管理类相关课程中的应用研究,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6):62-65

[2]郭佳,李光霞.从传输式教学到体验式教学,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4-12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